毋庸置疑,作為一種理論創新,市場主體有效需求不足論從市場一個側麵揭示了經濟過剩中有效需求不足的客觀事實。在實踐操作中,其需求管理政策曾經是西方市場經濟國家普遍看好的宏觀政策選擇,並且帶來了西方戰後相當長時期的經濟持續發展,因而被譽為“通向繁榮的政策”。我國政府的擴大內需政策,對保證我國經濟的穩定增長也發揮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據統計,1998年~2002 年新增國債投資拉動我國經濟增長分別達1.5個百分點、2個百分點、1.7個百分點、1.8百分點和2個百分點。
市場主體有效需求不足論的缺陷也是非常明顯的。首先,該理論存在一係列暗含前提,如假定製度是既定的,即把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看做一種自然永恒的製度,忽視對資本主義基本製度的研究,而僅從主觀心理因素出發,構建其主觀色彩濃厚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論;假定供給正常,包括供給者自身及供給品的質量和層次、結構的完美無缺等。其次,該理論本身的錯誤性或不完備性也很明顯,如發展中國家的儲蓄率普遍高於發達國家,且發達程度不同類型國家存在處於同一個層次的儲蓄率的現實就與凱恩斯的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形成鮮明的悖論等。再次,該理論的需求管理政策的實施也存在一係列苛刻條件,如經濟蕭條背景;健全的市場經濟體製;企業是真正的企業;市場經濟法製健全;政策透明;人們習慣於自我判斷和自我預期等。此外,該理論片麵強調需求邊的反危機政策在實踐中也無法徹底消除市場蕭條,尤其是麵對20世紀 70 年代西方的“滯脹”局麵,凱恩斯的需求管理政策失靈。在我國,自1998年10月以來,以需求調節為目標的擴大內需政策設計及實施,實際效果也並不顯著,並沒有達到預期目標。
(二)市場客體有效供給不足論
該觀點認為,經濟過剩問題的主要矛盾在供給方而不在需求方,即市場客體有效供給不足是造成經濟過剩的根本原因。在國外,市場客體有效供給不足論的典型代表是供給學派。該流派一反凱恩斯把資本主義問題僅歸結為有效需求不足的思路,在市場供給和需求兩個方麵,認為供給是主要的,供給與生產率是經濟運行和經濟發展的“至高無上”的決定因素。美國經濟存在的問題就在於供給不足。而供給不足的形成又是凱恩斯人為地刺激需求的結果。因此,供給學派主張通過新的稅收刺激結構,鼓勵人們儲蓄和鼓勵企業對新的以及更有效率的工廠和設備進行投資,對現有生產力進行改造,提高生產效率和實行生產結構的調整。以此來擺脫經濟蕭條,實現經濟的穩定增長。在國內,市場客體有效供給不足論的最早倡導者和主要代表人物是胡培兆教授。胡教授從1993年起就開始關注供給問題,至今已發表一係列的文章。特別是 1996 年以後,他注意到並提出“雙儲雙增”問題,一極是銀行儲蓄增加,另一極是商品倉儲增加。為何兩極不能溝通?認為市場疲軟是由大量低水平的供給造成的,從來隻有產品疲軟,沒有市場疲軟。市場疲軟的實質是產品疲軟。而要走出經濟衰退的困境,使社會總供求恢複基本平衡,根本出路也在供給主動,隻有通過調整供給結構,優化供給品質來增強供給力,才能求取複蘇和擴大需求的景氣。在市場經濟下,為使市場經濟健康發展,在任何時候都應該把注意力放在供給邊上,不斷優化供給品質,擴大供給渠道,改善供給方式,最終實現預期供給效益。
顯然,市場客體有效供給不足論從市場另一個側麵揭示了經濟過剩的實質。因為不論在何種曆史條件和何種社會形態下,人類生產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消費。在一定購買力的情況下,供給者能從消費者(包括生產消費和生活消費)那裏吸引出多少貨幣來,取決於供給的行為。供給不僅滿足和適應需求,而且還能創造、引導需求。因此,生產和供給是第一位的,是最終起決定作用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麵。換言之,市場疲軟的實質是產品的疲軟。而且供給不足和需求不足相比,供給不足應該說更符合經濟規律。因為人的欲望無窮,欲望總是超過社會的生產能力,故市場客體有效供給不足論與市場主體有效需求不足論相比,更符合“經濟人假設”。尤其是對於我國這樣一個正處於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發展中大國而言,主要矛盾絕不是有效需求不足,而卻是有效需求強勁,隻不過有效需求受到強有力的限製;不是有效供給過剩,而是有效供給不足。我國經濟當前出現的市場疲軟局麵主要是由大量低水平的無效供給抑製有效需求所造成的。供給與需求失衡的主要原因不在“軟著陸”,而在供給不良,自造過剩。在實際操作中,供給學派主張通過投資,調整生產達到經濟的重新平衡的供給管理政策,在某種程度上類似於馬克思關於資本主義固定資本更新是擺脫經濟蕭條,實現新一輪經濟增長的物質基礎的觀點。供給學派在美國的實踐,雖未取得他們在競選時所承諾的美好結果,但在提高競爭力,促進美國經濟健康發展方麵卻有明顯成效。從長遠來看,則如同國內外不少學者所指出的那樣,正是供給管理政策效應支持了美國自20 世紀90年代以來所保持的經濟長期繁榮。供給學派的先驅者、加拿大經濟學家羅伯特·蒙德爾獲得 1999 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也可以作為支持以上判斷的證明。
但我們又必須看到,西方供給學派是建立在供給具有充分效用及發達的市場經濟等理論假設前提之上的,且至今尚未形成一個完整的理論體係,從而完全承襲薩伊定律的衣缽,是一個理論尚未成熟的經濟學派。而且它錯誤地將西方社會中出現的經濟衰退、失業增加、通脹等經濟問題,完全歸咎於凱恩斯學派的經濟理論和經濟政策,不可能正確認識和分析資本主義社會中經濟衰退和生產過剩的根源所在,其實質是掩蓋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這種過分地強調供給,較之於凱恩斯學派的需求管理理論而言,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極端。此外,由於西方供給學派過分強調減稅而忽視對其他經濟理論的係統研究,使得其減稅主張缺少科學的理論依據。如它並不能從理論上回答究竟多高的稅率或稅率區間才能使稅負總水平處於最佳點等。在我國,目前的經濟過剩運行是一個綜合症,既有需求方麵的,也有供給方麵的,還有市場載體即市場環境方麵的;既有總量方麵的,也有結構方麵的;既有技術方麵的,也有管理方麵的;既有體製方麵的,也有政策方麵的。一句話,是多種因素、多種原因、多重矛盾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若將經濟過剩的根源僅歸結為供給層麵的因素,有失偏頗。而且在實踐操作中,若單純從供給邊入手,而沒有刺激需求、完善市場載體等必要舉措的配合,也最終難以啟動人們對未來經濟的信心,從而使得供給本身也缺乏信心。
(三)市場載體有效發育不足論
該觀點認為,經濟過剩的根源在於市場內、外部環境的不成熟,即市場內、外部環境的缺陷是造成經濟過剩的根本原因。其主要代表思想有:
(1)信用不足論。該觀點認為,信用水平低下,信用秩序混亂,信用製度缺乏,信用體係不健全,“失信”現象嚴重,一句話,信用不足是造成我國需求不足、經濟過剩的最終原因。信用不足不但阻礙了資金的流動,導致投資需求不足,而且信用不足也阻礙了消費增長,市場恐怖的消費環境,勢必阻礙或製約消費需求。信用是一個全民性的問題,需要綜合治理。醫治的方法是建立低成本的信用記錄而不是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盡快建立社會信用體係。信用不足論者看到了社會信用製度對造成需求不足、經濟過剩的影響,不僅是一種理論創新,而且極具現實意義,這是其值得借鑒之處。這正如馬克思所說的,信用製度是生產過剩和商業過度投機的主要杠杆,在再生產過程的全部聯係都是以信用為基礎的生產製度中,隻要信用突然停止,隻有現金支付有效,危機顯然就會發生。信用不足論的缺陷是沒有考慮市場主體的發育狀況、需求狀況、市場供給的有效程度及市場環境等因素對經濟過剩的影響。而僅從社會信用角度來解釋經濟過剩,顯然是片麵的、不完善的。
(2)市場體係缺陷論。該觀點認為我國市場體係的不完善是造成有效需求不足、經濟過剩的根本原因。市場體係的不完善主要表現在各類市場主體發育仍不成熟;市場交易行為不規範,市場中間組織發展滯後;部門行業壟斷與不正當競爭並存;商品價格秩序混亂,假冒偽劣商品問題突出;各種關卡、路障分割市場、阻礙流通;市場傳導機製不暢等方麵。而加強製度建設,尤其是加強、健全遊戲規則的建設,營造一個良好的經濟環境是擴大內需,解決經濟過剩問題的根本對策。顯然,市場體係缺陷論者看到了市場內、外部環境對市場供求的製約作用。但僅此而已,因而也是片麵的。
二、中國目前宏觀經濟運行態勢的真正根源
縱觀理論界對經濟過剩根源的已有探索,可以發現,其大都是從某一側麵,從市場主體、市場客體、市場載體等單一角度對經濟過剩的根源進行探討。其中,雖然都不乏可資借鑒之處,但卻都是片麵的,不能對經濟過剩的根源做出一個科學的、辯證的、合理的、令人滿意的解釋。
馬克思的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發展、變化的因素不外乎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兩大類型,其中,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兩者相輔相成。經濟過剩的根源也可歸結為內歸因和外歸因兩大類。以上對解釋經濟過剩根源的各種理論流派的分析也就是順著這樣的線索而梳理清晰的。同樣,我們也可以順著這樣的一條線索來探討經濟過剩的真正根源。我認為,我國目前的經濟過剩運行是一個綜合症,內歸因即根本原因在於市場主體的有效需求不足及市場客體的有效供給不足。外歸因是市場載體的有效發育不足,即市場內、外部環境的缺陷。簡言之,我國目前經濟過剩運行的真正根源是:我國“市場主體有效需求不足—市場客體有效供給不足—市場載體有效發育不足”相互影響、相互製約、共同作用所構成的一個低質態的、低效率的三位一體式市場運轉體係。
(一)市場主體有效需求不足
1.消費需求增長滯後。我國最終消費率(總消費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偏低,而且呈長期下降趨勢。據統計,我國最終消費率在1952 年~2000年的49年中,平均為65%,最近十年平均為59.5%。其中1978年~1998年我國最終消費率分別為61.8%、64.9%、65.9、68.1%、68.7%、67.7%、65.5%、64.4%、64.1%、62.3%、62.7%、62.4%、61.3%、60.8%、59.9%、58.3%、58.2%、59.0%、60.5%、59.9%和 58.4%。1999年采取增加居民收入措施以後,略有上升,1999年和2000年也隻分別達到60.3%和60.8%,2001 年又下降為60.6%。仍然很低。如此低下的最終消費率,國際罕見。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估計,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世界平均消費率水平為78%~79%。就具體國家來說,美國、英國的消費率都在80%以上,印度、巴西為80%。1995 年最終消費率世界平均為77.9%,美國為83.8%,德國為76.6%;1996年孟加拉國高達92.8%,越南為85.7%。另據世界銀行《1997年世界發展報告》,1995年49個低收入國家中隻有一個國家的最終消費率低於我國。最終消費率偏低,勢必導致居民消費率偏低、消費需求不旺、消費傾向低下,從而最終導致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下降。據統計,1992 年~2001 年我國居民消費率分別為48.18%、45.5%、45.1%、46.9%、47.8%、47.5%、46.73%、47.58%、48.15%和47.09%。而全世界平均水平大約為 60%左右。1995 年~1998 年全國平均消費傾向分別為 0.83、0.81、0.79、0.77,邊際消費傾向分別為0.85、0.73、0.58、0.35.另據統計,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在影響國民經濟增長的諸因素中,消費需求的貢獻率呈下滑態勢。在1990年至1993年的經濟啟動和回升階段,最終消費需求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5%以上,其中1990年為70.06%,1991 年為 68.9%,1992年為64.84%,1993年為56.66%。但1994年以後,消費需求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呈明顯下降趨勢,1997 年為 35.88%、1998年為33%。而美國1989 年~1996年消費需求對 GDP的貢獻率為84%,日本1987年~1995年間為 62.2%,英國 1985 年~1995年間則為89.7%。
導致我國消費需求不足的原因主要有:(1)居民收入水平增長緩慢。據統計,1993年~1998年我國城鎮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增 長 率 分 別 為 10.2%、8.8%、4.9%、3.3%、3.0%和3.2%。1999年大力提高工資補貼,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7.9%,高於 GDP增長率(7.3%)。但2000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7.3%,低於 GDP增長率(8.0%)。(2)農民收入水平增長放慢。據統計,我國農民人均純收入已連續四年呈下滑態勢,即從1996年的 9%下降到 1997年的4.6%、1998 年的4.3%、1999年的3.8%、2000年的2.1%。2001年雖然扭轉了連續四年下滑的局麵,回升至 4%,但其回升的基礎並不穩固。正因如此,朱鎔基同誌在九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的記者招待會上說,令他最感頭痛的、最讓他難以入睡的問題就是增加農民的收入問題。(3)我國尚存在龐大的低收入群體。據統計,我國目前仍存在著3000萬農村絕對貧困人口和 1200 多萬城鎮絕對貧困人口和約1 000萬農民工貧困人口。(4)兩極分化問題嚴重。按照馬克思的觀點,分配關係影響消費,以對抗性的分配關係為基礎的消費力,往往使社會上大多數人的消費縮小到隻能在相當狹小的界限以內變動的最低限度。不合理的分配,必然導致消費的扭曲。我國目前分配製度缺陷的突出表現是兩極分化日益嚴重。用國際上通用的基尼係數的測量方法測算,我國居民個人收入的基尼係數 1978 年為 0.15,1995 年為 0.415,1996 年為0.424,1997 年為 0.425,1998 年為 0.456,1999 年為 0.457,2000年則增加到0.458.這已超過國際上通常認為的基尼係數在0.3~0.4之間的中等貧富差距程度。(5)伴隨住房、醫療、交通、教育等福利製度措施的陸續出台,居民收入預期下降,而支出預期上升。(6)供給障礙,即無效供給過多對需求的遏製。無效供給過多勢必遏製有效需求。此外,我國消費需求不足的影響因素還包括消費政策和消費環境的不完善等非收入因素。
2.投資需求增長緩慢。據統計,1985年~1999 年全社會固定資 產 投 資 名 義 增 幅 分 別 為:38.8%、22.7%、21.5%、25.4%、-7.2%、2.4%、23.9%、44.4%、61.8%、30.4%、17.5%、14.8%、8.8%、13.9%和 5.2%。概括起來,20 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投資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又在於非國有經濟投資萎縮,民間投資啟而不動。據統計,1985 年~1999 年集體、個人投資名義增幅分別為 33.2%、20.7%、29%、29.1%、-7.6%、-4.5%、22.9%、37.3%、47%、24.7%、23.7%、17.3%、6.1%、9%和 2.78%。此外,企業的融資成本偏高,稅費負擔較重,外商直接投資下降等也是製約我國近幾年來投資需求不足的重要因素。
(二)市場客體有效供給不足
在我國目前的經濟過剩運行中,有效需求不足隻是問題的表象,問題的實質或深層次症結則是有效供給不足。有效供給不足又是由無效供給過多造成的。無效供給過多與有效供給不足是同一個問題的兩種表現,而且通常無效供給過多掩蓋了有效供給不足。概括起來,當前我國無效供給過多或過剩主要表現在價格過高形成的無效供給,品質偽劣形成的無效供給,供需結構失衡形成的無效供給,重複建設形成的無效供給及簡單增量再生產形成的無效供給等方麵。造成有效供給不足的原因則是多方麵的。其中,體製改革的不到位嚴重製約了微觀經濟主體根據市場變化提供產品的能力和產業集中度偏低造成產業結構不合理,是造成有效供給不足、無效供給過剩的根本原因;生產者營銷觀念的滯後和消費者觀念的滯後是造成有效供給不足、無效供給過剩的直接原因;而沒有培植起完善的產業鏈和產品生態鏈則是造成有效供給不足、無效供給過剩的重要因素。
(三)市場載體有效發育不足
我國目前的經濟過剩運行,除市場主體有效需求不足、市場客體有效供給不足外,還與市場載體即市場環境的有效發育不足密切相關。換言之,我國市場環境發育的不成熟,也是造成我國經濟過剩運行的重要原因。我國市場環境發育不成熟主要表現在:
(1)信用不足。市場經濟在一定意義上講,就是信用經濟,而且必須是信用經濟。正如江澤民同誌所講的,“沒有信用,就沒有秩序,市場經濟就不能健康發展。”當前,不講信用已成為社會一大公害。惡意負債行為幾乎泛濫成災,盲目負債及負債後的逃債、廢債行為比比皆是;假冒偽劣產品充斥市場,合同欺詐現象相當嚴重;此外,還存在金融詐騙、出口騙稅、虛假介紹、考試作弊、剽竊抄襲、盜版侵權、法律白條等種種不講信用的行為。信用危機不僅降低了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的效率,而且導致全社會信息不暢,商業機會減少,交易成本大大提高,製約企業投資行為,最終降低全社會的投資需求。信用危機還會降低社會消費需求。目前居民不敢或不願消費,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在於產品質量問題和銷售欺詐等問題。
(2)市場秩序混亂。市場經濟秩序被譽為鞏固和繁榮市場經濟的“基礎設施”。當前我國市場秩序混亂主要表現為:假冒偽劣擾亂市場秩序;走私衝擊正常貿易;妨礙公司、企業的管理秩序;金融管理秩序屢遭破壞;金融詐騙屢見不鮮;危害稅收征管;侵犯(或“掠奪”)知識產權;擾亂市場秩序等八方麵。
(3)國內市場不統一。比如各種關卡、路障分割市場,阻礙流通,加上各地片麵追求所轄範圍內的“小而全”、“大而全”,導致重複投資、低層次建設嚴重,使地區間難以真正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喪失交換所能帶來的剩餘收益。既不能形成規模經濟,又由於缺乏分工而必然使產品出現雷同重疊,造成市場短缺的依然短缺,過剩的依舊過剩,並最終形成結構性過剩與結構性短缺並存的市場格局。
(4)市場傳導機製不暢,發達的市場機製尚未形成。主要表現在:企業改革尚處於攻堅階段,市場微觀主體尚未真正形成,企業尚不具有適應市場而做出靈活的、合理的反應的行為能力;金融體製改革尚未完成,資本市場尚不健全,企業行為缺乏來自市場化金融體係的支撐和約束;政府職能轉變滯後,政企不分、政資不分仍不同程度存在,企業硬預算約束機製尚未真正形成;市場發育不足,公平競爭受到諸如政府保護等的限製,價格機製對企業行為的引導和約束不強;國有資產的流動重組機製尚未充分形成,企業破產、兼並和重組尚處於很不發達階段,企業缺少優勝劣汰和不斷創新的機製等,從而使供給能力的結構性過剩狀況凝固化,難以實現供求總量、結構的新的平衡。
此外,市場信息不對稱;市場交易行為不規範,市場中間組織發展滯後;部門行業壟斷與不正當競爭並存;政府職能轉變滯後,市場尚存在種種抑製市場供求的政策性、體製性障礙或壁壘等,也是我國市場環境發育不成熟的重要表現。
最後值得強調的是,在我國目前的經濟過剩運行過程中,內歸因和外歸因是相互影響、相互製約、共同發揮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