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439 起,案值60.28億元,同比增長 8.87%和下降29.95%。2002年1月~7月,全國海關查獲走私案件及案值分別為 6 315起和32.45億元,同比下降12.24%和增加4.98%。此外,在國內產品大量過剩的同時,“洋貨”卻大肆“搶灘”。在外國產品的進口大增的同時,外商投資企業生產的產品在國內的銷售也呈劇增趨勢。據統計,我國民航飛機的 95%以上是進口的,尋呼機市場的95%也為外商所壟斷,其中僅摩托羅拉就占了近70%。此外,轎車市場、微型計算機市場、彩色膠卷市場等的很大份額也為外國商家所占領。
另一方麵,兩種資本(物質資本與人力資本)的過剩與短缺、流失(外流)並存。從物質資本方麵看,我國是一個典型的資金短缺的發展中國家。日本學者小林實認為:中國的經濟是以投入巨額資金為先決條件和根本特點的經濟。我國金融專家秦池江也認為: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資金短缺是經濟發展中一個長期性的因素。我國的高儲蓄率再繼續20年到30年,在資金上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將發揮到巨大的支撐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20多年來,我國居民儲蓄卻一直呈高速增長態勢,目前已突破10萬億元大關,1990年~1996年,國內儲蓄與國內投資差額分別為515億元、617億元、276 億元、-680億元、634億元、904億元和 1555 億元。另據統計,目前全國約有 2 萬億~3萬億元資金處於遊離狀態。此外,我國的資本外逃的形勢嚴峻。有關專家的研究結果表明,在20世紀90年代的頭四年裏,我國資本外逃的規模每年都超過100 億美元,1995年以來規模進一步擴大,1997 年~2000 年分別為 360 多億美元、380多億美元、230多億美元和480億美元左右,從而成為世界上僅次於委內瑞拉、墨西哥和阿根廷的第四大資本外逃國。從人力資本方麵看,我國勞動力過剩與人才短缺、人才流失並存(具體見第七章的相關論述)。
(5)消費者主權 的悖逆。按一般市場規律,在過剩經濟狀態下,買方在買賣雙方的競爭中處於主導地位,生產領域中逐漸優勝劣汰,流通領域中消費者權益會不斷強化。我國目前的市場形態卻呈現完全相反的情況,主要表現在:產品及生產者的優化程度並未因過剩而得到提高,假冒偽劣反而更加猖獗;分割與封鎖市場的地方保護主義不僅愈演愈烈,而且有上升為地方政府行為以致形成地方法規的趨勢,買方的選擇權力被強製剝奪;各部門利用特殊權力強製性攤派“購買”成風;行業壟斷部門利用其壟斷地位強製或誤導消費者接受不平等條件的例證屢見不鮮;消費者信息占有量低;虛假廣告、暴利行為、欺行霸市、缺斤短兩、商業欺詐甚至危及“上帝”生命安全的行為等更是俯拾皆是,從而造成消費恐懼症。一句話,“消費者是上帝”的市場文化理念至今仍未在我國得以真正確立。
(6)“雙約束型”供給過剩。與西方發達國家單一需求約束所引致的經濟過剩不同,我國目前的經濟過剩運行卻存在供給約束與需求約束並存的“雙重約束”,而且需求約束本身也主要是由於無效供給過多遏製所致。一方麵,我國目前的供給過剩是無效供給過剩,其實質是有效供給不足;另一方麵,我國目前的需求不足,除收入分配製度的缺陷及需求壁壘的存在等因素的製約外,主要是無效供給過多抑製造成的,是一種需求壓抑型供給過剩。中國目前的市場問題不是有效需求不足,而是有效需求強勁。隻不過有效需求受到供給等方麵的強有力的遏製,從而使潛在的巨大的國內需求無法轉變成現實需求。我國有 13 億人口,是世界上最大的潛在消費品市場。朱鎔基在 1998 年3 月九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回答記者的提問時說道,“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潛在市場,但是由於多年沒有解決的重複建設問題,現在很多產品出現了供過於求的情況。即使這樣,中國目前很多產品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場。”比爾·蓋茨也曾表達了一個想法:中國大陸地域太廣闊了,完全可以建立一套自己的互聯網絡!中國有廣闊的市場和巨大的潛在消費需求,本身就是獨立於世界經濟的大市場。
(7)非穩定型供給過剩。與西方發達國家成熟的相對穩定的經濟過剩不同,我國目前的供給過剩基礎脆弱,基礎並不牢固,其突出表現在,我國是在生產力水平低,人民群眾購買力還不高,人民群眾需求滿足程度低,尤其是仍舊存在相當數量的貧困人口的情況下出現過剩的。因而是一種處於經濟轉軌時期的非穩定型經濟過剩。
(8)增長型供給過剩。與西方發達國家出現的需求不足、供給過剩與經濟衰退並存的衰退型過剩經濟不同,我國目前的經濟過剩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在需求不足、供給過剩、經濟增長幅度回落的同時,但經濟增長速度卻仍處於高位上,因而是一種增長型供給過剩。它是政府幹預經濟的結果。
第二節 中國供給經濟現狀的性質診斷
一、國內學者對中國目前經濟運行態勢的性質歸判的爭議
在人類曆史的長河中,供給和需求都是恒數,永遠存在,但又均為變量。從理論上講,供給與需求的有效程度主要有三種組合狀態:其一是所有供給、需求同時為有效供給、有效需求,這是市場的最佳狀態;其二是所有供給為有效供給,但需求尚有部分過剩。或者相反,所有需求為有效需求,但供給尚有部分過剩,這是市場的次佳狀態;其三是所有供給、需求同時均不能為完全有效供給和完全有效需求,均有部分剩餘,這是市場的欠佳狀態。但如何正確認識我國目前的市場供求狀態,如何科學、準確地評價我國目前的宏觀經濟運行態勢的性質,國內理論眾說紛紜,至今尚未形成共識性的結論。作者將理論界的爭議概括為以下十種代表性觀點:
(1)過剩經濟論。該觀點認為,自20世紀 90 年代中期以來,中國已基本結束總供給不足即“短缺經濟”這一原有的經濟運行型態,從而進入總需求不足的“過剩經濟”這一新的經濟運行型態(張中華,1998;林文益、陳樂一,1999;陳淮,1999)。國家計委的一位學者甚至早在 1992年初就認為,“短缺經濟時代結束了”,“是永遠地結束了”(郭樹清,1992)。此外,還有學者認為,目前我國經濟運行型態僅出現“過剩經濟”的端倪,隻是一種暫時的結構性過剩,而不是一種狀態的過剩經濟(彭致生,1999)。
(2)買方市場 論。我國是否出現“買方市場”,理論界也存在爭議。第一種觀點認為,買方市場是市場經濟的常態,即把買方市場等同於市場經濟,而把賣方市場等同於計劃經濟,伴隨我國經濟由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我國的市場供求狀況也由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陸百甫,1998)。顯然,該觀點是對科爾內《短缺經濟學》觀點的簡單引申。第二種觀點認為,我國目前出現的並不是真正的經濟過剩,而隻是一種被扭曲的表象,其實質是“T型買方市場”,它有兩層含義,一是指轉型期出現的買方市場;二是指變了形的買方市場,甚至可以說並不是真正的過剩經濟的買方市場(朱富強,2000)。類似的觀點還有聞潛的畸形買方市場論(聞潛,2000)。第三種觀點認為,我國目前經濟運行中的買方市場,隻是宏觀經濟運行中所表現出來的一種現象,是宏觀調控的結果,而非真正在經濟體製中形成了產生買方市場的運行機製,因而隻是運行型買方市場,而非體製型買方市場。我國當前經濟發展和改革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把淺層次的運行型的買方市場轉變為體製型的買方市場(江曉微,1999)。
(3)通貨緊縮論。我國經濟是否出現通貨緊縮,理論界也眾說紛紜。主要有以下七種觀點:A。我國目前並未出現通貨緊縮現象(於祖堯,1999);B。我國目前僅出現通貨緊縮的壓力,或苗頭、跡象(易綱,1999;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宏觀組,1999);C。中國出現了輕微的通貨緊縮(劉國光、劉樹成,1998);D。中國出現了明顯的通貨緊縮(楊來科,2000);E。中國出現了嚴重的通貨緊縮(謝平、沈炳熙,1999;胡鞍鋼,1999);F。中國已經出現了通貨緊縮,但並未表示其嚴重程度(餘永定,1999;李楊,1999;李曉西,1999);G。由於“通貨緊縮”一詞的定義不統一,因而主張改用“經濟緊縮”一詞來形容中國目前的經濟形勢(黃達,1999)。
(4)贏縮經濟論。該觀點認為,中國近幾年來的經濟運行態勢既不同於國外任何國家的經濟衰退性疲軟,更不同於1929年~1933年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大危機,而是一種贏縮經濟現象,即在通貨緊縮的情況下仍能贏得經濟快速增長的現象,它是我國采取積極財政政策所產生的一個奇跡(胡培兆,2000)。
(5)後通脹時代論或泡沫時代論。有的學者稱 20 世紀 9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麵臨的經濟過剩現象為“後通脹時代”,或“後泡沫時代”,並認為“後通脹時代”的挑戰,迫使一個國家的宏觀經濟當局必須采取敏於學、慎於行的態度,沉著而堅定地從事,才能保證本國經濟在驚濤駭浪中繼續前進(吳敬璉,1999)。
(6)過渡型經濟論。該觀點認為,目前中國經濟雖已告別短缺,但並沒有真正進入過剩經濟階段,而是處於二者之間的過渡型經濟階段。其典型的經濟特征是在低生產力發展水平、低收入水平、低消費水平基礎上所形成的社會總供求失衡與經濟結構失衡(陳愛華,2001)。
(7)後短缺經濟論。該觀點認為,中國目前的經濟運行態勢既不同於傳統體製下和體製變革前期的全麵短缺狀態,也不同於完全市場經濟體製條件下的需求約束狀態,而是介於二者之間的後短缺經濟狀態(呂煒,2002)。
(8)潛在短缺論或隱形短缺論。該觀點認為,中國目前經濟過剩表象的實質是一種潛在短缺或“隱形短缺”。而所謂隱形短缺,主要是指適銷對路的產品短缺(邱曉華,2001)。
(9)供需動態均衡經濟論。該觀點認為,中國經濟運行型態自1997年起開始轉型,即由“短缺經濟”向“供需動態均衡經濟”轉型。在這種“供需動態均衡經濟”中,生產者製約與市場製約並存,供過於求與供不應求交替出現,因此中國目前的經濟運行型態仍然是一種典型的二元格局(趙淩雲,1999)。
(10)經濟過剩運行論。該觀點認為,中國目前的經濟運行態勢不同於資本主義中製度性的過剩經濟,而是一種轉型期的機製性的經濟過剩運行。過剩經濟指的是某種經濟形態長期固有的製度性特征。資本主義經濟在本質上是過剩經濟,這不僅僅因為資本主義國家經濟運行中一部分產品的生產和供給過剩是不可避免的,更重要的在於其存在製度性的有效需求不足,即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所揭示的現有生產能力的增長超過了群眾有購買力的需求的增長。因此“過剩經濟”一詞用來概括和表現資本主義經濟,特別是當代資本主義經濟是更為恰當的。而經濟過剩運行指的是宏觀經濟運行的一種勢態,它出現在經濟發展某一時期內,會隨著經濟的增長、體製的完善、機製的轉換、政策的調整而轉為正常、平穩運行。我國當前的過剩運行,不是起因於製度性的需求與分配的矛盾,而是體製轉軌中出現的一種新的經濟運行勢態。更具體地講,它既與市場經濟的運行機製有關,尤其是計劃經濟體製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轉換期不完善的機製和體製的產物,也與我國當前的生產力水平和增長方式有關。這種過剩運行是一個時期經濟運行的特征,在推進體製轉型和增長方式轉換中,以及在對市場運行進行有效的宏觀調控下,過剩運行將會向平穩運行轉換(劉詩白,1999)。
二、二元短缺經濟論的提出
麵對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出現的需求不足、供給過剩問題,如何判斷中國當前經濟運行態勢的性質,理論界爭議不斷。雖然都不乏可資借鑒之處,但卻都是片麵的,都不能科學、準確、全麵地反映目前中國經濟運行的本質特征。
首先,經濟短缺並不等於短缺經濟,過剩經濟中也有短缺。經濟短缺是經濟生活中出現的商品供不應求現象,它不一定與社會經濟製度及經濟體製相關。它也可能與自然因素如災害有關,還可能與人為因素如戰爭對經濟秩序的擾亂有關。縱觀人類曆史,經濟短缺現象在各種經濟中都廣泛存在。在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蘇聯和德國、日本等國經濟中,曾出現過普遍商品短缺,就連在當今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中也存在著能源短缺、人力資本短缺等。根據相關研究表明,美國2000年短缺45萬名科技人才,到2006年這個數字將擴大到65萬。歐洲2000年缺少123萬名信息人才,到2002年這個數字將增加到 174 萬人。在日本,今後十年科技人才將最多短缺445萬人。在傳統的社會主義經濟中,各類經濟短缺現象更是隨處可見。
而短缺經濟,照科爾內的解釋,則是指一種體製現象,即在傳統計劃經濟體製下,由國家對企業的“父愛主義”和企業本身的預算軟約束孕育而成的投資饑渴而造成的一種與經濟體製相伴隨的經濟運行型態。顯然,經濟短缺與短缺經濟分屬於不同的概念範疇。存在經濟短缺,不一定是短缺經濟,就是總體過剩經濟中也可能存在局部短缺,而且在市場經濟運行中由於供求的變化而出現某些商品和服務的短缺,與出現過剩一樣,會不斷交叉發生。經濟短缺的消失並不一定意味著短缺經濟的消失和結束,在一些明顯的短缺現象消失後,作為體製現象的短缺經濟可能依然會存在。尤其是在體製轉軌過程中,在計劃經濟還未全部退出之前,由計劃經濟體製所引起的那種體製型短缺(作者稱為顯性短缺)仍會局部的發生。
其次,經濟過剩並不等於過剩經濟,短缺經濟中也有過剩。經濟過剩是經濟生活中出現的商品供過於求的現象,是一種不一定與市場經濟體製相關的經濟現象。就是在計劃經濟體製下,雖然在總量、宏觀上國民經濟是大體均衡的,但在微觀上卻是非均衡的,生產或供給結構的計劃性(通常是滯後的)與需求結構的變異性的脫節勢必導致大量產品供不應求與大量產品庫存積壓並存,隻不過後者是隱性的,而且經濟的普遍短缺掩蓋了經濟的過剩現象。
而過剩經濟,按照馬克思的解釋,指的是某種經濟形態長期固有的製度性特征,商品超過了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形成的相對過剩的經濟現象。資本主義經濟在本質上就是過剩經濟。正如馬克思所說的,“如果僅僅在一個國家的全體成員的即使最迫切的需要得到滿足之後才會發生生產過剩,那麼,在迄今資產階級社會的曆史上,不僅一次也不會出現普遍的生產過剩,甚至也不會出現局部的生產過剩。??生產過剩隻同有支付能力的需要有關。”總的說來,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在於: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包含著絕對發展生產力的趨勢,而不管價值及其中包含的剩餘價值如何,也不管資本主義生產借以進行的社會關係如何。由此可見,經濟過剩並不等於過剩經濟,過剩現象的顯現不一定等於過剩經濟的到來。
最後,目前中國的經濟運行態勢是一種隱性供給短缺與顯性供給短缺並存的二元短缺型經濟。一方麵,中國當前的需求不足、供給過剩隻是問題的表象,問題的實質或根本原因是無效供給過多與有效供給不足,而且通常無效供給過多掩蓋並導致了有效供給不足,從而造成無效供給過剩與有效供給短缺並存的格局。作者把我國體製轉型時期由於無效供給過多而掩蓋並導致的有效供給不足或短缺稱之為隱性供給短缺。另一方麵,我國目前仍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顯性供給短缺現象。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計劃經濟體製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轉軌以及市場經濟的發展,作為計劃經濟特征的那種普遍的、經常的體製型供給短缺確實在逐漸減弱並正在日益消失。但同時我們還必須看到,計劃經濟體製在我國目前至今尚未完全退出曆史舞台,市場經濟體製尚未最終完全建立,在“半個腦袋和一隻腳”式的市場經濟體製轉型背景下,那種由計劃經濟體製引致的體製型供給短缺仍會局部地發生,特別是在市場調整作用薄弱的領域。換言之,局部的具有計劃經濟製度性特征的體製型供給短缺仍可能發生。具體說來,我國目前仍然存在體製型供給短缺的根本原因在於導致體製型供給短缺產生的經濟體製基礎依然存在。換言之,由於國企產權改革至今尚未最終到位,在政企尚未完全分開情況下的國企“預算軟約束機製”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而改變的隻是其表現形式。科爾內的觀察也表明,匈牙利經濟在從傳統計劃經濟體製向市場經濟體製的轉軌過程中並沒有馬上消除預算軟約束問題。這是因為,讓企業學習嚴格遵守商業上的紀律與規則需要漫長的時間。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製下,“預算軟約束”表現為企業的投資饑餓症。而在我國目前的體製轉型時期,企業的“預算軟約束”則主要表現為不主動開拓市場,不願意擴大生產和投資,從而缺乏承擔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責任感。在“預算軟約束”機製依舊的條件下,一旦市場擴大,國企必然出現新一輪“投資饑餓”,並進而導致體製型供給短缺故態複萌。比如,近幾年來,跑技術改造貼息、跑債轉股、跑破產指標,在西部大開發的熱潮中,跑項目、跑投資,又成時尚,從而使本來短缺的資源更加短缺,使資源的約束加強。由此可見,在政府繼續控製著的資源方麵,傳統計劃經濟體製下的那種體製型供給短缺在一段時間內仍會局部地存在。即使我國經濟走出了通貨緊縮,走出了經濟過剩,隻要計劃經濟體製在我國尚未完全根除,一些政府部門、國有單位爭投資、爭項目、爭貸款、爭其他資源而導致的體製型供給短缺仍將不同程度地存在。在目前的通縮經濟中,上述現象就是明證。
總之,經濟短缺並不等於短缺經濟,過剩經濟中也有短缺,短缺現象的消失並不一定等於短缺經濟的終結。經濟過剩並不等於過剩經濟,短缺經濟中也有過剩,過剩現象的顯現並不一定等於過剩經濟的到來。當前我國的經濟狀況是一種處於轉型期由無效供給過多所掩蓋並導致的有效供給不足與體製型供給短缺並存,即隱性短缺與顯性短缺並存的二元短缺型經濟。
第三節 中國目前宏觀經濟運行態勢的症因分析
自1825年英國出現人類曆史上第一次生產過剩至今,人類麵臨經濟過剩的挑戰已近 179 年的曆史。伴隨經濟的轉型,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經濟也由過去長期存在的經濟短缺運行,悄然轉變為經濟過剩運行狀態。但到底應該如何準確、科學、全麵地把握經濟過剩的根源,理論界、實踐界、政界見仁見智,但至今仍未有一個令人滿意的解釋、探討,且實踐效果也至今仍不理想。因此,從實際出發,立足我國國情,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並借鑒理論界的已有探索,科學、準確地揭示中國經濟過剩運行的真正根源,不論在理論層麵還是在實踐政策層麵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理論界對經濟過剩根源的已有探索
縱觀國內理論界對經濟過剩根源的探索,筆者將其歸結為以下三類觀點:市場主體有效需求不足論、市場客體有效供給不足論和市場載體有效發育不足論。
(一)市場主體有效需求不足論
該流派的經典思想是凱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論,這也是目前國內理論界的主流派觀點。該觀點認為,經濟過剩是由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有效需求不足又是由受三大基本心理因素和三大基本心理規律的影響而導致的投資需求不足和消費需求不足構成。其中,投資需求不足產生於資本家對未來充滿悲觀情緒和資本邊際收益的下降,消費需求不足則起源於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為解決、對付有效需求不足,凱恩斯主張擴大需求,鼓勵消費,反對節省。其中,重點是實行擴張性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與之相配合,主要通過政府擴大財政支出,加大政府公共投資規模,彌補消費和投資需求的不足,從而實現經濟的穩定增長。這也是目前國內對付經濟過剩的主要宏觀政策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