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中國的供給現狀及其對經濟運行態勢的影響(1 / 3)

麵對自20 世紀 90 年代中期以來的需求不足、供給過剩問題,如何判斷中國當前所處的經濟階段,如何認識內需不足、供給過剩的形成機理及其啟動途徑,理論界、實業界和政界眾說紛紜,見仁見智,而且實踐效果至今仍不理想。問題雖與解決問題的手段同時產生,但解決問題的前提條件是正確地認識問題。正如有的學者所說的,提出什麼樣的政策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提出政策的時機。當代美國最有影響的宏觀經濟學家之一邁克爾·穆薩在評判20世紀80年代美國經濟政策時說道,決定最恰當的政策需要的是精心的判斷,而不是機械的規則,因為當政者必須在信息不完備、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製定和執行政策。如何正確地認識當前中國的經濟狀況,如何科學、準確地評估我國目前的宏觀經濟運行型態及其轉變,並揭示其內在機理,從而為宏觀經濟政策的取向提供理論依據,這無論是在理論層麵還是在政策層麵都極具重大現實意義。本章將對中國目前的供給現狀、運行性質及其形成機理等問題進行分析。

第一節 中國的供給現狀

一、中國目前供給現狀的表象:供給過剩

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尤其是在改革開放以前,中國供給經濟最主要、最突出的問題就是供給絕對量明顯不足,科爾內稱之為“短缺經濟狀態”。而自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宏觀經濟運行的一個明顯突出變化就是出現了需求不足、供給過剩問題。概括起來,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麵:

(1)生產(供給)產品嚴重過剩。我國內貿部商業信息中心從1982年開始對主要商品進行供求排隊。資料顯示,1985 年至1989年是我國主要商品供求短缺最嚴重的時期。1996 年下半年至1997年上半年我國商品供求平衡狀況最好。1997年下半年起則開始出現明顯的需求不足、供給過剩問題。據 1995年以來內貿部公布的我國主要商品的供求平衡情況資料,其中供過於求商品比例由 1995 年上半年的 18.3%上升到 2002 年上半年的86.3%。市場供過於求的商品種類越來越多,範圍越來越廣。不僅消費品而且投資品乃至一些基礎產品也相繼出現供大於求的格局。無效供給過剩的結果累積勢必使企業生產下降,庫存增加。近幾年來甚至出現高增長與高庫存並存日益突出的現象。據統計,我國 1979年~1998 年間年末庫存額分別為:627 億元、899 億元、1 227 億元、1 494 億元、1 790 億元、2 133億元、2 878 億元、3 626 億元、4 206 億元、5 077 億元、6 833億元、8 545 億元、10 122 億元、11 441 億元、13 459 億元、15 863億元、19 439.8億元、22 970.9億元、26 275.3億元和28 490.4億元。年末庫存占 GDP的比重則分別為:15.4%、19.8%、25.0%、27.2%、29.5%、29.7%、32.7%、35.7%、35.7%、34.5%、41.5%、46.6%、47.6%、44.2%、39.0%、34.0%、33.2%、33.6%、35.0%和35.7%。

(2)生產能力嚴重過剩。即生產能力利用率低下。所謂生產能力利用率,是指用來衡量實際被利用的機器和建築物的比例。隨著經濟在繁榮和衰退之間的變動,這個比例在 70%~90%左右之間波動。換言之,生產能力利用率在衰退時期的略高於70%和繁榮時期的 90%以上之間變動。一個行業的生產能力利用率低於70%時,就是過剩經濟或經濟危機的臨界點。在20世紀80年代,我國生產能力很少出現閑置率超過 20%的行業。進入20世紀90年代,先是個別行業生產能力大量閑置,閑置率超過40%。而在1995年以後,生產能力過剩則成為一個日益嚴重的普遍的問題。盡管各產業的情況有所不同,生產能力的過剩則是一致的。據第三次全國工業普查數據表明,國內生產能力閑置主要集中於工業消費品,尤其是家電等耐用消費品,其中半數行業生產能力利用率不足 60%。生產能力利用率在50%以下的產品有錄像機、洗衣機、彩電、內燃機、汽車、油漆、金屬切削機床,而小型電子計算機的生產能力利用率僅有3.3%。另根據中科院胡鞍鋼博士的計算,1998 年我國全社會閑置的生產能力達17.99%。而按北京大學宋國青教授的計算,1978 年~1998年間我國潛在GDP年均增長 8.4%,1998年實際生產水平為4.4%,比潛在生產能力低4個百分點,生產能力的閑置比例達47.6%。如果考慮庫存情況,我國的生產能力閑置則更為嚴重。

(3)生產要素嚴重過剩。最突出的表現就是我國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連年持續遞增,20 多年來的國民儲蓄率一直居全球之首,並出現商品倉儲與貨幣儲蓄的“雙儲雙增”現象。據統計,我國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從 1978年的210.6億元增加到2001 年的73 762 億元,23 年間增長近 350 倍,儲蓄率一直維持在35%左右。而據最新統計表明,截至 2002 年12 月底,我國居儲蓄已達 8.7 萬億元。如果加上居民手中持有的現金、外彙等,實際民間金融資本存量已超過了 12 萬億元,超過國有資產。而到2003 年2 月末,居民儲蓄存款已達10.03 萬億元。同時,我國還將麵臨成為世界上最大失業人口國的嚴峻現實。從官方的統計數字看,中國目前的失業人口並不多,據統計,2001年末,國有企業下崗職工為 51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6%。但中國的實際失業人口(包括城鄉的顯性失業人口和隱性失業人口

在內的綜合失業人口)卻規模巨大,而且隨著國企改革的深入、兼並破產步伐的加快,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經濟結構的調整及產業結構的升級,中國的失業人口還將逐年增加。據估算,1997年中國城鄉綜合失業人口大約達1.8億~2.6億規模之多。中國的勞動力過剩形勢之嚴峻,由此可見一斑。此外,自 20世紀90年代後期起,我國的能源供給在總體上也出現了供大於求的過剩狀況。比如,我國是世界煤炭第一生產大國,2002 年煤炭產量近14億噸,同時 2002 年進口煤炭 108 萬噸,比 2001 年增加 3倍多,進口品種主要是動力煤,即用來發電的燃料煤,進口省份主要是廣東、浙江等沿海地區。

二、中國目前供給現狀的實質

中國目前供給過剩、需求不足的表象的實質是無效供給過剩,或稱有效供給不足,筆者稱之為供給被動。我們平常所說的供給不僅滿足和適應需求,而且還能創造、引導需求,其假設前提是供給主動。換言之,供給過剩、市場疲軟、需求不足的實質則是由於供給被動而導致的無效供給過多抑製所致,從而造成有效供給不足。一句話,成亦供給,敗亦供給。因為無論在何種曆史條件和何種社會形態下,人類生產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消費。凱恩斯也說,“一切生產之最後目的,都在滿足消費者。”而不論生活在何種曆史條件和何種社會形態下的消費者,有錢都有消費傾向。但消費者的需要具有很大的伸縮性和變動性。在購買力一定的情況下,有效需求實現的多少取決於供給的行為。馬克思曾指出,“藝術對象創造出懂得藝術和能夠欣賞美的大眾,———任何其他產品也都是這樣。”因此,生產和供給是第一位的,是最終起決定作用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麵。而且就一般說來,供給不足與需求不足相比,供給不足應該說更符合經濟規律,更符合“理性經濟人”假設。因為人的欲望無窮,欲望總是超過社會的生產能力。尤其是對於我國這樣一個正處於由計劃經濟體製向市場經濟體製轉軌的發展中大國而言,目前的主要矛盾絕不是有效需求不足,而卻是有效需求強勁;絕不是有效供給過剩,而卻是有效供給不足。一句話,不是供給主動,而是供給被動。我國目前出現的供給過剩、需求不足主要是由於供給被動而導致的無效供給過多抑製所致,從而造成有效供給不足。概括起來,我國目前由於供給被動而導致的無效供給過多與有效供給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供給理念的偏差,即市場文化理念的落後。在傳統計劃經濟體製下,由於消費品分配的“配給製”,加上原有體製下的“政企不分”等因素的影響,我國市場供給方帶有很強的“官”性,從而普遍存在供給屬“官”,而消費屬“民”的潛在觀念。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盡管短缺已日益緩解,並出現供給過剩的現象,但供給觀念卻沒有真正轉變,供給方的“官”氣並未因此而消退,甚至有日益發展的趨勢。我國一些企業至今尚不懂得“欲取之,先予之”的生財之道,仍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以我為主”的供給觀念,而未真正樹立起“消費者是上帝”的市場文化意識,從而最終勢必受到消費者“上帝”的無情懲罰。

(2)供給創新的乏力,即供給缺乏創造性。企業嚴重缺乏提供優質產品的創新開拓能力,從而造成商品種類不齊全,品種老化,供給品種嚴重不足。據有資料稱,目前,發達國家產品種類總數為150萬種左右,而我國僅 40 多萬種,前者是後者的3.75倍,後者不及前者的1/3.我國新產品開發總體上落後於發達國家50年。我國大百貨商場商品品種約 3萬種,而國外大商場商品多達30萬種。在我國現有的產品結構中,40%還是國外20世紀40年代~50年代的產品,30%是20世紀60年代~70年代的產品,真正處於20 世紀 80 年代開發的產品僅占20%,而在20世紀 90 年代開發的產品不到 10%。21世紀是設計的世紀。撒切爾夫人有句名言:英國可以沒有首相,但不可以沒有工程師。我國由於供給創新乏力,造成市場供給不僅產品單調,而且產品雷同重疊,供給缺乏特色,呈現出“千家百店一個樣”,市場上“老麵孔多”,“大路貨多”,劣質品多,而名、優、特、新產品少,消費者選擇空間狹窄,從而勢必抑製消費需求,形成無效供給。

(3)供給結構的失衡。首先,從總體上看,供需結構嚴重脫節。從供給角度看,我國企業數量很多,但普遍規模偏小,產業集中度過低,產業結構趨同問題嚴重,產品差異化程度嚴重偏低,產業結構升級緩慢,從而形成“弱供給”;而從需求角度看,我國目前擁有的10萬多億元的儲蓄存款和作為發展中大國的國情又決定了我國的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潛力巨大,從而形成潛在的“強需求”,造成供需結構嚴重失衡。其次,從產品結構角度看,產品結構不合理。主要表現在產品的性能雷同,產品品種單一,造成低質量、低附加值、低技術含量、低單位利潤的低檔產品嚴重過剩,而高質量、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高單位利潤的高檔產品嚴重短缺並存的“五高五低”型產品結構。再次,從產業結構方麵看,產業結構不合理,主要表現在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產品過剩與第三產業產品短缺並存。據統計,目前,我國服務業產值在GDP中隻占33%,而發達國家為70%~80%,而且第三產業內部結構不合理,主要體現為傳統服務業占較大比重,而新興的第三產業則嚴重不足。第四,從區域結構角度看,城、鄉供求結構嚴重失調。具體表現在工業消費品供給與農業人口需求的不對稱性導致工業消費品供給過剩,農產品供給與非農人口需求的不對稱性導致農產品供給過剩。此外,從產品可排他性與可分割性角度看,供給結構失衡,主要表現為私人產品供給過剩與公共產品供給短缺並存。如醫療衛生、市政公用事業、農田水利、教育、環保、社會保障等供給短缺現象仍十分嚴重。不僅公共產品的供給總量和供給能力嚴重不足,而且公共產品的供給結構(如內部結構、分布結構)也不合理,即發展不平衡。最後,從國別來源角度看,供給結構的失衡還表現在國內低質量、低附加值、低技術含量的低檔商品的大量過剩與國外高質量、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高檔商品的大量進口並存等方麵。

(4)供給效率的低下。其最突出表現在綜合要素生產率 的低下。據有關學者的相關研究結果表明,在 1953年~1995年的43年間,中國 GDP年均增長率為7.58%,綜合要素生產率年均增長率為1.006%,中國經濟增長中 86.73%靠要素的投入,其中資本的投入貢獻隻有 68.52%,勞動投入貢獻占18.21%,綜合要素生產率的貢獻隻有 13.27%。具體說來,在 1953 年~1977年改革開放以前的 25 年中,中國 GDP 年均增長率為5.86%,生產率年均增長率為-1.19%,中國經濟增長中資本投入的貢獻達99%,加上勞動投入的貢獻21.32%超過100%,綜合要素生產率的貢獻為負值,即為-20.32%。這說明在中國改革開放以前,綜合投入的增長大於經濟增長,毫無效益可言。而在改革開放以來,在1978年~1995 年的18年間,中國 GDP年均增長率為10.0%,生產率年均增長率為3.623%,中國經濟增長中63.76%靠要素的投入,其中資本的投入貢獻占 49.65%,勞動投入貢獻占 14.11%,綜合要素生產率的貢獻為 36.23%。但若進行橫向比較,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更十分明顯。

其次,從投資效率看,西方發達國家的投資增長率與經濟增長率基本持平,但中國的投資增長率往往是經濟增長率的幾倍,1980年~1994年中國國民生產總值增長近 3倍,而投資增長則達17倍,投資效率之低全球罕見。

再次,從勞動生產率指標看,我國製造業的勞動生產率與發達國家和先進的發展中國家相比也存在著明顯差距。據統計,1998年,我國全部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製造業企業的全員勞動生產率為3 604美元,而美國(1995年)、日本(1993年)和德國(1994年)製造業的勞動生產率分別高達 98 253 美元、104 075美元和85 370 美元,韓國(1994年)、馬來西亞(1995年)和印度尼西亞(1996年)製造業的勞動生產率也分別高達57 666美元、17 135美元和9 332美元。我國製造業的勞動生產率隻有美國的3.7%、日本的3.5%和德國的4.2%,與韓國、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相比,也分別隻占 6.2%、21%和 38.6%。由於我國勞動生產率的滯後,使得我國單位 GDP能耗是發達國家的3倍~4 倍,主要工業產品的能量單耗比發達國家平均高40%,其中,我國單位 GDP消耗的鋼材、木材、水泥分別是發達國家的5倍~8 倍、4倍~10倍、10 倍~30 倍,單位產值的能源消耗是日本的6倍、美國的3倍。單位產品用水量比發達國家高5倍~10倍。

此外,巨額的銀行壞賬也充分暴露出長期以來國內投資的低效,即企業的資金使用效率的低下。據報道,國家成立的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從國有四大商業銀行剝離的壞賬近1.4萬億元,然而中國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的比例仍高達25%。有學者稱,我國國企占用70%的金融資源,卻隻提供了30%的 GDP貢獻份額,其中的40%即為我國銀行的壞賬部分。我國銀行壞賬到底有多大迄今仍是個謎。但毫無疑問,壞賬總額肯定遠遠高於已剝離的數額。這可以從國家發行特別國債提高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和嚴令銀行業強化信貸風險控製中可看出端倪。

總之,由於供給的低效率,為維持所謂“較高”的供給水平,勢必以犧牲用高投入來替代低效率造成的投入損失為代價。而供給方麵持續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低產出的結果,必然是有效需求不足,無效供給過剩與有效供給不足。

(5)供給品質的缺陷(不足)。首先,產品質量問題嚴重。一方麵,據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提供的抽樣調查資料,自1996年以來,我國產品質量的合格率一直在 74%~79.9%之間徘徊,最低的隻有25%。目前我國的企業產品平均合格率仍不到七成,不良產品造成的損失每年近2000 億元。另一方麵,假冒偽劣商品屢禁不止。據不完全統計,在 2000 年全國打假聯合行動中,共搗毀製假售假窩點 21 217個,立案查處製假售假案件63 000多起,查獲假冒偽劣商品標值30 多億元,查獲的假冒偽劣主要產品多達70多種。而且我國市場上的假冒偽劣商品充其量隻查處了1/10甚至1/20.製假售假不僅表現為數量大、品種多、範圍廣的特點,而且已經呈現集團化、區域化的發展趨勢,甚至出現產、供、銷一條龍的現象。假冒偽劣已成為破壞正常市場秩序的“頭號殺手”。此外,我國產品質量差還表現在使用壽命短、科技含量低、環境性能差、缺乏經濟性等方麵。其次,工程質量事故不斷。據有關部門調查,近幾年來,全國每年因建築工程倒塌事故造成的損失和浪費在1 000億元左右。而且至今仍有20%的工程沒有達到國家規定的質量標準。此外,服務質量、環境質量問題也十分突出。供給品質缺陷的大量存在,勢必大倒消費者胃口,從而遏製有效需求,形成無效供給,導致有效供給不足。

(6)供給價格的缺陷。我國不少產品不僅質量差,而且價格偏高。由於勞動生產率較低等多方麵的原因,我國有七成商品的價格高於國外,在33種具有代表性的商品價格中,有22種商品的價格高於國際市場,其中,國內市價高於國際市價 25%~50%的有8種,高於50%以上的有8種。尿素、汽油、柴油等3種產品,高於國際市價1倍以上。而房地產市場、汽車市場則更加典型。另外一些可用產品價格雖較國外低,但質量性能差,從而缺乏使用價值,或缺乏品質/價格上的比較利益,從而使消費者感覺“不合算”,難以激發購買欲望,甚至引起“畏購”心理。

三、中國目前供給現狀的本質特征

與西方發達國家的供給過剩、需求不足相比,我國目前的供給過剩運行具有以下八個方麵的本質特征或國情特色。

(1)非標準結構下的經濟低水平相對過剩。根據錢納裏教授的實證研究,人均GDP達到1 000美元以後,一國經濟才步入相對加速增長期;大約在人均GDP超過2 100美元,加速時期結束,此後才形成相對過剩。國際經驗是人均GDP達到3 000美元才進入相對過剩階段。而我國卻是在人均 GDP不到 700美元的水準上便進入了相對過剩的經濟階段。我國2002 年人均 GDP約900美元(2003年底達1 000美元),還不到全球人均 GDP的1/5,遠未達到初等發達國家水平(於祖堯,2002)。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也認為,中國的經濟增長雖令人矚目,但國內生產總值僅相當於美國的 10%~25%,尚處於低水平。美國馬裏蘭州道森大學(Towson University)詹姆斯·多恩教授則認為,1996 年中國的GDP約相當於美國的11%,經濟總量不及美國的一個州(加州,其 GDP相當於美國全國的12%),因此中國在客觀上仍是一個低水平的發展中國家。顯然,中國目前出現的供給過剩是在人均收入、人均消費水平、消費質量及消費環境均與世界先進水平存在明顯差距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低水平相對過剩。

(2)總量失衡與結構失衡並存,而且總量失衡在更大意義上隻不過是結構失衡的一定結果和最終體現。最突出表現在,第一產業特別是農副產品供給總量過剩,但高質量的農副產品還要依靠進口;第二產業特別是一般日用工業品供給總量過剩,但高質量日用工業品卻仍然不足;第三產業供給特別是高質量服務的供給明顯不足,但飲食業、冷飲業卻大量過剩。顯然,中國目前的供給過剩是一種低層次的、局部的、結構性過剩,與發達國家的全局性過剩不可同日而語。

(3)顯性供給過剩與隱性供給過剩並存,且以顯性供給過剩為主;顯性供給短缺與隱性供給短缺並存,且以隱性供給短缺為主。這是我國自 20 世紀90 年代中期以來的供給經濟運行與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前供給經濟運行的一個顯著特征(區別)(具體分析將在本章第二節闡述)。

(4)有效供給不足與無效供給過剩並存,而且無效供給過剩掩蓋了有效供給不足。其突出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麵:

一方麵過剩與進口、走私、“洋貨”搶灘並存。首先,我國當前市場存在的一個最突出的基本問題是,本國普通低檔產品的大量過剩與對國外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產品的大量進口並存。據統計,自1995年起,我國每年進口工業製成品超過 1 000 億美元,60%以上的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投資類設備須依賴進口,零部件也需要大量進口。自1996 年起我國是世界第一產鋼大國,但市場急需的熱軋薄板、冷軋薄板、鍍鋅板、不鏽鋼板、管線鋼板、冷軋矽鋼片、模具鋼、鐵道用鋼等品種卻需大量進口,平均每年進口鋼材1 440萬噸。另據最新統計,2001年我國鋼產量達15 266萬噸,其中,一般鋼占的比例達60%,而優質鋼所占比例僅為 40%。我國現有乙烯年產量已達 300 萬噸,也是生產大國,但高檔乙烯至今仍需依賴進口。我國是紡織品服裝大國,但1997年以來我國每年進口的高級麵料達60 億~70 億美元,相當於國有紡織企業銷售收入的1/3,國產麵料自給率總計僅67%。能源供給在總體上也出現過剩,但石油、天然氣仍是供給短缺的能源,優質煤炭目前還有較大進口。就是農產品每年也仍有大量進口,如在我國大豆出現大量賣難的同時,近幾年來美國出口到中國的大豆已經相當於中國大豆年產量(1 500 萬噸)。據統計,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年進口額從 1978 年的108.93億美元增加到 2001 年的 2 662 億美元。其次,按國際一般的走私貨物查獲率推算,近幾年來我國每年走私貨值估計近1 000億元。據統計,2001年全國海關查處走私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