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有效供給理論的研究成果及其存在的主要問題(1 / 3)

供給問題是一個古老又永遠年輕的永恒課題,今天仍然困惑著和驅使著中外經濟學家們去苦苦思考。供給問題的挑戰地位及經濟學曆史上的供求之爭帶來了供給理論文獻的繁榮。無論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還是西方經濟學,以及我國經濟理論界,都有較多的論述。本章首先通過回顧前人對供給問題所進行的已有研究成果,一方麵旨在通過吸收和借鑒前人的思想和成果,為我們今後的研究儲備前進所需要的養料;另一方麵,通過回顧,我們還可以發現前人尚未涉足或還未深入的某些領域和問題,從而為我們今後的研究確立主攻方向和目標。

第一節 馬克思的有效供給理論

一、馬克思的有效供給理論

綜觀馬克思的經濟學著作,盡管他本人並沒有直接使用過“有效供給”這一概念,也沒有專門的有效供給理論,但卻為後人留下了極其豐富的有效供給思想。馬克思關於有效供給的思想,具體散見於他的許多經濟著作中,其中尤以《資本論》第三卷的論述最為完整。

(一)有效供給的含義

首先,馬克思從多角度對供給進行了定義。馬克思認為,“要給需求和供給這兩個概念下一般的定義,真正的困難在於,它們好像隻是同義反複。”並認為,從自然屬性看,所謂“供給”,“這就是處在市場上的產品,或者能提供給市場的產品。”而從社會屬性看,“供給等於某種商品的賣者或生產者的總和”。也就是說,無論在簡單商品經濟或資本主義經濟中,供給不僅是一個量的概念,而且是一個總量概念。不僅如此,馬克思還認為,供給是一個具有社會性質的概念。在資本主義經濟中,供給概念又具有階級性和階層性。“在簡單的買和賣上,隻要有商品生產者自身相互對立就行了。如果作進一步的分析,供求還以不同的階級和階層的存在為前提,這些階級和階層在自己中間分配社會的總收入,把它當作收入來消費,因此形成那種由收入形成的需求;另一方麵,為了理解那種由生產者自身互相形成的供求,就需要弄清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全貌。”

其次,馬克思對供給的地位進行了分析。馬克思認為,在市場上,“互相對立的隻有兩個範疇:買者和賣者,需求和供給。”供給和需求是商品交換和商品流通的基本對立統一麵。因此,市場所反映的商品生產者之間的關係,實際上是商品購買者和出售者、需求者和供給者之間的關係。一句話,供給與需求的關係即供求關係是商品經濟的基本關係。具體而言,“在商品的供求關係上再現了下列關係:第一,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的關係,商品和貨幣的關係,買者和賣者之間的關係;第二,生產者和消費者的關係,盡管二者可以由第三者即商人來代表。”

最後,馬克思在對商品生產或供給的有效性,即商品有效供給的必要前提的分析中,充分揭示了有效供給概念的本質規定性。他認為,商品生產或供給的有效性,即有效供給必須具備以下必要前提:

第一,有效供給的商品必須是一個有用物或一個具有一般使用價值的物,即一個外界的對象,一個靠自己的屬性來滿足人的某種需要的物。

第二,形成有效供給的使用價值,不是指一般的使用價值,而是社會的使用價值,是為交換而生產的使用價值,即相對於現實的購買者而言的使用價值。正如馬克思所說的,生產有效供給的商品不僅要生產使用價值,而且要為別人生產使用價值,即生產社會的使用價值。換言之,有效供給是與市場相聯係的,形成有效供給的商品必須是市場上需要的商品。“它們(指形成有效供給的商品———引者注)不僅是滿足人類需要的使用價值,而且這種使用價值還以一定的量出現在市場上。”一種商品雖然質量很好,價格也適當甚至很便宜,但超過有效需求部分,也就成了無效供給。

第三,形成有效供給的商品“包含的勞動量要代表社會必要的勞動。因而,商品的個別價值(在這裏的前提下,也就是出售價格)要同它的社會價值相一致。” 這就要求有效供給的商品不僅在品質上要適應於市場需求,而且在價格上要同它的社會價值相一致。

第四,形成有效供給的商品還必須有質量保證。馬克思認為,“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礎上,奴隸製是非正義的;在商品質量上弄虛作假也是非正義的。”並認為,“不能切東西的刀,經常斷頭的紗等等,使人強烈地想起製刀匠 A和紡紗人 E,就好的產品來說,它的使用屬性由過去勞動創造這一點就看不出來了。”

(二)社會總產品的有效供給

馬克思不僅闡述了單個商品生產或供給有效性的理論,而且從社會總勞動的分配比例(產品結構)和兩大部類的劃分(產業結構)兩個角度分析了社會總產品的有效供給問題。

首先,馬克思從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第二層含義的角度分析了社會總產品的有效供給。馬克思認為,“事實上價值規律所影響的不是個別商品或物品,而總是各個特殊的因分工而互相獨立的社會生產領域的總產品;因此,不僅在每個商品上隻使用必要勞動時間(即生產同一產品的同一行業所需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引者注),而且在社會總勞動時間中,也隻把必要的比例量使用在不同類的商品上??如果說個別商品的使用價值取決於該商品是否滿足一種需要,那麼,社會產品總量的使用價值就取決於這個總量是否適合於社會對每種特殊產品的特定數量的需要,從而勞動是否根據這種特定數量的社會需要按比例地分配在不同的生產領域。”而且“隻有當全部產品是按必要的比例進行生產時,它們才能賣出去。” 由此可見,有效供給的內涵應該包括由單個微觀主體生產和提供的能最大限度地適應各類購買者需要的供給總量及其供給結構兩個方麵的內容。

其次,馬克思還從社會(資本)再生產的角度分析了社會總產品的有效供給。馬克思的社會再生產理論以社會總產品為出發點研究社會總產品的實現問題,主要是解決社會總產品的各個部分如何在價值上得到補償和物質上得到替換,其實質就是社會總產品的供給是否有效或總量和結構是否均衡的問題,即社會總產品的供需平衡理論。

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按其規模分為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馬克思認為,簡單再生產的基本實現條件是 I(V M)=IIC,並由此推導出其他兩個社會總產品的實現條件:一是 I(C V M)=IC IIC,即第 I部類一年內所生產的全部生產資料的數量和品種必須與兩大部類的生產(資料)需求相適應;二是Ⅱ(C V M)=I(V M) II(V M),即第 II部類一年內所生產的全部消費資料的數量和品種必須與兩大部類的消費(資料)需求保持平衡。綜合上述兩個公式,我們就可得到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均衡的公式:I(C V M) II(C V M)=(IC IIC) 〔I(V M) II(V M)〕。在公式左邊,I(C V M)是生產資料的總供給,II(C V M)是生活資料的總供給,兩者之和是社會總供給;在公式右邊,(IC IIC)是兩大部類對生產資料的總需求,〔I(V M) II(V M)〕是兩大部類對生活資料的總需求,兩者之和是社會總需求。由此可見,簡單再生產的實現條件實際上就是社會總產品的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均衡,換言之,社會生產的兩大部類之間及其內部各種生產之間必須保持一定的比例關係和合理的結構,隻有這樣,社會再生產才能夠保持良性運行。

馬克思認為,擴大再生產的基本實現條件為:I(V △V M/X)=II(C △C),其推導公式則分別為:I(C V M)=I(C △C) Ⅱ(C △C);Ⅱ(C V M)=I(V △V M/X) II(V △V M/X)。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均衡公式則為:I(C V M) II(C V M)=〔I(C △C) II(C △C)〕 〔I(V △V M/X) II(V △V M/X)〕。其基本原理同簡單再生產。

(三)出口產品的有效供給

馬克思在分析了國內產品的有效供給問題的同時,還從世界市場的角度,通過對價值規律在國際上的運用的分析,探討了“越出國界”的出口產品的有效供給問題。他認為,隨著各國的產品越出國界進入世界市場,一方麵,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它們的產品不僅供本國消費,而且同時供世界各地消費。為此,要生產有效供給的出口產品不僅要生產本國的使用價值,而且要為別國生產使用價值即生產國際的使用價值。不僅如此,而且適用於國內產品的有效供給的條件或必要前提同樣適用於出口產品。因為生產的產品都要在市場上銷售,出口產品改變的隻是市場的範圍,即由國內市場擴大到世界市場。另一方麵,商品普遍地展開自己的價值。商品的國別價值轉化為國際價值。商品的國際價值量不同於商品的國別價值量,它的計量單位是“世界勞動的平均單位”,也就是從國際分工角度所需要求的必要勞動時間,即國際必要勞動時間。

(四)有效供給決定和創造需求

首先,在供給與需求、生產與消費的關係上,馬克思認為,供給決定需求。“生產決定著消費:(1)是由於生產為消費創造材料,(2)是由於生產決定消費的方式,(3)是由於生產靠它起初當作對象生產出來的產品在消費者身上引起需要。”顯而易見,在馬克思看來,生產與消費相比,生產是第一性的,生產可以生產出消費的對象、消費的方式和消費的動力,而不是相反。這正如馬克思所說的,“我們得到的結論並不是說,生產、分配、交換、消費是同一的東西,而是說,它們構成一個總體的各個環節、一個統一體內部的差別??一定的生產決定一定的消費、分配、交換和這些不同要素相互間的一定關係。”

其次,供給決定著需求,是以供給的有效性為前提的,即隻有有效供給才決定需求。因為生產能否最終成為消費的對象,還要看生產的產品能否滿足人們的需要。如果生產的產品在質量、性能、規格品種和結構上不能夠適應人們的消費需求,則生產不是有效生產,產品的供給也不是有效供給。這正如馬克思所說的,“商品愛貨幣,但是‘真愛情的道路決不是平坦的’。”為能吸引貨幣,吸引到足夠的貨幣,商品必須有讓需求者心滿意足的魅力,盡可能物美價廉。一句話,供給決定需求是以完善供給、供給有效為前提。

最後,馬克思還認為,有效供給不僅決定需求,而且有效供給還創造出需求。“例如,由於生產力提高一倍,以前需要使用100資本的地方,現在隻需要使用50 資本,於是就有50 資本和相應的必要勞動遊離出來;因此必須[IV-19]為遊離出來的資本和勞動創造出一個在質上不同的新的生產部門,這個生產部門會滿足並引起新的需要。??於是,就要探索整個自然界,以便發現物的新的有用屬性;普遍地交換各種不同氣候條件下的產品和各種不同國家的產品;采用新的方式(人工的)加工自然物,以便賦予它們以新的使用價值{奢侈品在古代所起的作用和現代所起的作用不同,這以後再談};要從一切方麵去探索地球,以便發現新的有用物體和原有物體的新的使用屬性,如原有物體作為原料等等的新的屬性;因此,要把自然科學發展到它的頂點;同樣要發現、創造和滿足由社會本身產生的新的需要。??新生產部門的這種創造,即從質上說新的剩餘時間的這種創造,不僅是一種分工,而且是一定的生產作為具有新使用價值的勞動從自身中分離出來;是發展各種勞動即各種生產的一個不斷擴大的日益廣泛的體係,與之相適應的是需要的一個不斷擴大和日益豐富的體係。”

(五)有效供求、競爭與市場價格

馬克思早在19 世紀 50 年代初寫的《倫敦筆記》中關於李嘉圖《政治經濟學和賦稅原理》一書的摘錄筆記中,就正確指出了供求和價格以及生產之間的關係:生產本身決定供給和需求,供求決定競爭和價格。他說:“按照我們在此以前曾聽說的,資本家之間為爭取最有利地使用資本而進行的鬥爭,經常使市場價格降低到自然價格的水平———把資本按比例地使用到各不同的生產部門。但是資本家之間的這種競爭又是由需求的變化決定的。就是說,由勞動時間決定價格正是在供求範圍內實現的,因為供求範圍決定著各不同資本在不同生產部門之間分配的比例。另一方麵,供給和需求是由生產本身決定的。”

此後,馬克思在《資本論》第3 卷第 10 章中又初步論述了供求關係、競爭和市場價格的關係。他認為,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和資本主義的經濟規律,是通過競爭,由競爭調節供求關係,並通過市場價格實現的。具體說來,馬克思的基本觀點為:第一,市場價格的基礎是市場價值,從根本上說市場價格的變動是受價值規律支配的,而不是由供求關係決定的;第二,在價值規律的作用下,供求關係會影響市場價格;第三,由供求不一致引起的市場價格同市場價值的偏離,會平均化為市場價值;第四,市場價格還會調節或決定供求。

(六)有效供求、競爭與市場價值

關於供求、競爭與市場價值的關係問題,一方麵,馬克思認為市場價值不是由供求關係決定的。主要理由為:第一,市場價值決定的基礎是社會必要勞動量,或者說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市場價值;第二,供求關係僅僅是市場價值實現的條件;第三,供求關係變動有把市場價格平均化為市場價值的趨勢,即使各種不同的市場價格向市場價值這個中心變動的趨勢;第四,市場價值在不同時期有不同水平,在所有它的不同水平的情況下,供求關係都可能一致。另一方麵,馬克思又認為,供求關係本身也受市場價格調節。他曾明確指出,在簡單商品經濟條件下,供求以價值轉化為市場價值為前提;在資本主義經濟條件下,供求以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為前提。馬克思還說過,正好是生產費用的變化,因而正好是價值的變化,引起需求的變化,從而引起供求關係的變化。他進而認為,供求關係的變動不僅會引起市場價格的變動,而且在一定條件下,由供求關係變動引起的市場價格變動進而會影響市場價值的變動。當然這是從流通領域看到的表麵現象,實質上還是生產條件、勞動生產率製約的社會必要勞動決定市場價值。總之,商品市場價值的變化,歸根到底是生產條件、勞動生產率、社會必要勞動消耗變化的結果。而供求關係並不直接決定市場價值,但市場價值的確定又不是同供求關係變動毫無關係的。

(七)有效供求均衡及其實現

1.供求均衡的含義。馬克思認為,所謂供求均衡從單個部門來講,如果供求之間處於這樣的比例,以致某個生產部門的商品總量能夠按照它們的市場價值出售,既不高,也不低,供求就是一致的。而對所有生產部門來講,如果商品都能按照它們的市場價值出售,供求就是一致的。所謂市場價值,一方麵應看作是一個部門所生產的商品的平均價值,另一方麵,又應看作是這個部門的平均條件下生產的、構成該部門的產品很大數量的那種商品的個別價值。

2.供求均衡的辯證法。在供求均衡問題上,首先馬克思批判了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對“供給和需求的重大原理”的迷信,認為商品流通必然造成買和賣的平衡是一種“最愚蠢不過的教條”,並指出了所謂供求一致假設的局限性。他在分析商品的價格和價值偏離時說,如果供求一致,它們就不再發生作用,正因為如此,商品就按照自己的價值出售。如果有兩種力量按照相反的方向發生相等的作用,它們就會互相抵消,而不會對外界發生任何影響,在這種條件下發生的現象,就必須用另外的作用,而不是用這兩種力量的作用來解釋。因此,“如果供求一致,它們就不再說明任何事情,就不會對市場價值發生影響,並且使我們完全無從了解,為什麼市場價值正好表現為這樣一個貨幣額,而不表現為另外一個貨幣額。資本主義生產的實際的內在規律,顯然不能由供求的相互作用來說明(完全撇開對這兩種社會動力更深刻的分析不說,在這裏不需要作出這種分析),因為這種規律隻有在供求不再發生作用時,也就是互相一致時,才純粹地實現。供求實際上從來不會一致;如果它們達到一致,那也隻是偶然現象,所以在科學上等於零,可以看作沒有發生過的事情。”換言之,供求平衡是相對的、偶然的,而不平衡才是絕對的。商品的供求矛盾是不平衡和相對平衡的統一。

其次,馬克思也指出,在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必須假定供求一致有一定意義。他說:“這是為了對各種現象要在它們的合乎規律的、符合它們的概念的形態上來進行考察;也就是說,要撇開由供求變動引起的假象來進行考察。另一方麵,為了找出供求變動的實際趨勢,就要在一定程度上把這種趨勢確定下來。”這是“因為各式各樣的不平衡具有相互對立的性質,並且因為這些不平衡會彼此接連不斷地發生,所以它們會由它們的相反的方向,由它們相互的矛盾而互相平衡。這樣,雖然在任何一定的場合供求都是不一致的,但是它們的不平衡會這樣接連發生,———而且偏離到一個方向的結果,會引起另一方向相反的偏離,———以致就一個或長或短的時期的整體來看,供求總是一致的;不過這種一致隻是作為過去變動的平均,並且隻是作為它們的矛盾的不斷運動的結果。由此,各種同市場價值相偏離的市場價格,按平均數來看,就會平均化為市場價值,因為這種和市場價值的偏離會作為正負數互相抵消。”

此外,馬克思還認為,“當我們在其他地方求助於供求平衡這個公式(在那些地方這種做法實際上也是正確的)時,它的用處是為了發現不以競爭為轉移、而是相反地決定競爭的那個基本規律(起調節作用的界限或作為界限的量);特別是為了讓那些為競爭的實際、為競爭的現象及由此產生的各種觀念所俘虜的人,對於在競爭中表現出來的經濟關係的內部聯係,得到一個哪怕是很膚淺的觀念。這種方法的目的,是要從伴隨著競爭的各種變動中求得這些變動的界限。”

3.供求均衡實現的條件。馬克思認為,供求均衡要通過競爭來實現。從供給方看,供求均衡必須通過賣者之間的競爭來實現,即“要求各個賣者互相施加足夠大的壓力,以便把社會需要所要求的商品量,也就是社會能夠按市場價值支付的商品量提供到市場上來。??如果產品量不夠大,就是說,如果賣者之間的競爭壓力沒有大到足以迫使他們把這個商品量帶到市場上來,商品就必然會高於它們的市場價值出售。”而從需求方看,供求均衡是“在需求恰好大到足以按這樣確定的價值吸收掉全部商品的前提下,在實際市場上是通過買者之間的競爭來實現的。”

(八)有效供求失衡及其宏觀(社會)控製

首先,馬克思認為,供求平衡是相對的,偶然的,而供求失衡才是絕對的,是一般的常態。如果“供給發生了變化,盡管需求仍舊不變,這樣一來,就會產生相對的生產過剩或生產不足現象。或者是再生產即供給保持不變,但需求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而增加或減少了。在這裏,盡管供給的絕對量不變,但它的相對量,也就是同需要相比較或按需要來計量的量,還是發生了變化。結果是和第一種情形一樣,不過方向相反。”

其次,馬克思具體分析了相對的生產過剩的不同類型。一方麵,馬克思較為深入地分析了資本主義製度下生產相對過剩的經濟危機的形成機理;另一方麵,又對社會主義公有製條件下的相對的生產過剩問題進行了科學預測。馬克思認為,在社會主義公有製生產條件下,將會出現一種“供給略大於需求”的經常性狀態(生產資料如此,生活資料更是如此)。這種“供給略大於需求”的狀態馬克思稱之為相對的生產過剩,並認為它符合社會生產發展的客觀要求,是再生產過程順利進行的必要條件,是社會化大生產的客觀規律。因為在社會再生產過程中,固定資產更新的速度和周期不同,某些年份需要進行物質補償的固定資產部分多些,另一些年份會少些。與之相適應,生產資料的生產規模就應有相應的擴大或縮減,從而意味著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都必須有超過目前需要的儲備和供給。這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再生產的資本主義形式一旦廢除,問題就歸結如下:壽命已經完結因而要用實物補償的那部分固定資本(這裏是指在消費資料生產中執行職能的固定資本)的數量大小,是逐年不同的。如果在某一年數量很大(像人一樣,超過平均死亡率),那在下一年就一定會很小。假定其他條件不變,消費資料年生產所需的原料、半成品和輔助資料的數量不會因此減少;因此,生產資料的生產總額在一個場合必須增加,在另一個場合必須減少。這種情況,隻有用不斷的相對的生產過剩來補救:一方麵要生產出超過直接需要的一定量固定資本;另一方麵,特別是原料等等的儲備也要超過每年的直接需要(這一點特別適用於生活資料)。這種生產過剩等於社會對它本身的再生產所必需的各種物質資料的控製。但是,在資本主義社會內部,這種生產過剩卻是無政府狀態的一個要素。”

再次,馬克思認為,為了克服供求失衡,達到供求均衡,就需要一定的社會力量或政府權力來進行調控。“隻有在生產受到社會實際的預定的控製的地方,社會才會在用來生產某種物品的社會勞動時間的數量,和要由這種物品來滿足的社會需要的規模之間,建立起聯係。”從而保證“在需求方麵有一定量的社會需要,而在供給方麵則有不同生產部門的一定量的社會生產與之相適應。”隻有通過預定的社會控製,根據社會對各種商品的需要,有計劃地分配社會總勞動,才能實現供給與需求的平衡。

最後,尤為值得注意的是,馬克思認為,在資本主義條件下,供求的均衡是很難實現的。這是因為,在資本主義條件下,“一方麵,耗費在一種社會物品上的社會勞動的總量,即總勞動力中社會用來生產這種物品的部分,也就是這種物品的生產在總生產中所占的數量,和另一方麵,社會要求用這種物品來滿足的需要的規模之間,沒有任何必然的聯係,而隻有偶然的聯係。”從而使資本主義生產相對過剩的危機成為不可避免。

二、馬克思的有效供給理論的啟示

首先,經濟理論界應重視對馬克思有效供給理論的挖掘。由於馬克思寫作《資本論》的目的是為了揭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運動規律,揭露資本家剝削工人、榨取工人剩餘價值的秘密。因此,馬克思的經濟理論側重於製度分析,尤其是側重於對資本主義的基本製度及其生產關係進行剖析,而對於市場經濟運行中具體問題則較少涉及。鑒於有效供給在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中的核心、主導地位及國際、國內供給調控的迫切需要,重視挖掘馬克思經濟學理論中的有效供給思想,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