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比2000~2001年與2003~2005年,可以發現,工業勞動生產率的增長率從13.3%上升到21.7%,行業因素作用對勞動生產率增長的貢獻從98.5%上升到104.6%,而由就業結構變化因素作用所帶來的增長則從1.5%下降到——5.1%。這表明,工業勞動生產率的快速增長伴隨著各行業生產效率的大幅度改善和勞動投入效率的大幅度提高。這是工業增長從粗放型增長向集約型增長轉變所帶來的重要成果,也是中國工業在與國際接軌的競爭過程中不斷提高效率所取得的重要成就。但是,另一方麵這也反映出了在工業勞動生產率的增長過程中,由就業結構優化所帶來的作用很小。也就是說,勞動生產率高的行業雖然生產規模迅速擴大,但是,由此產生的勞動力需求很小,就業規模增長很低,它在工業總就業規模中的比重上升很慢,甚至是下降的。

三、工業各行業勞動生產率的增長狀況

1.行業間勞動生產率水平存在差別

工業內部各行業的勞動生產率的水平差別很大。2005年全部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勞動生產率的平均值為137925元/人,36個行業中6個行業超過了平均值,30個行業低於平均值,最高勞動生產率(煙草製品業)為1047313元/人,最低勞動生產率(文教體育用品製造業)是34583元/人,最高勞動生產率約是最低勞動生產率的30倍,行業之間的差距較大。

衡發展所帶來的差距。首先是行業之間的差距。行業之間勞動生產率的相對均衡,利於構建完整的工業體係,提高整個工業的水平。所以,要根據長期的發展戰略,對重點行業給予政策支持。另外,私營企業的勞動生產率較低的問題也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從社會角度來看,私營企業吸收了大量的勞動力,而勞動生產率低就意味勞動者缺少提高收入的依據,這將不利於社會的和諧發展。

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自動化技術的進步有著極大的影響。因為生產自動化水平的提高,必將導致勞動投入的減少。所以,要解決好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問題。從前麵分析中可以看到,資本集約型行業吸收勞動力的能力較低。從發達國家的經驗看,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有的資本集約型行業的勞動需求將會停留在一個較低的水平上不變,有的資本集約型行業的勞動需求則將趨於減少。因此,資本集約型行業不可能吸收從其他行業分流出來的剩餘勞動力。但是,勞動集約型行業中的技術密集型行業,如裝備行業等,具有較高的就業規模,這些行業的發展能夠起到吸收剩餘勞動力的重要作用。因此,應該大力促進勞動集約型行業中的技術密集型行業的發展。我國裝備行業的勞動生產率雖然提高很快,但勞動投入增長不平衡,電氣機械、通信計算機等設備行業增長很快,而交通運輸設備等行業的勞動力投入增長較慢。盡管發展服務行業是解決剩餘勞動力的一個有力措施,但工業內部對自動化技術的開發、引進方向也應該進行深入的研究,要結合國情,摸索出既能充分利用人力資源,又能具有高技術水平、高競爭能力的技術來。

專欄6—1

全球勞動生產率排行榜出爐 中國增速第一

國際商業組織“大企業聯合會”(Conference Board)日前發布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2006年,美國勞動生產率僅增長了1.4%,而中國、印度等經濟發展中國家的生產率增長非常強勁,分別是9.5%和6.9%。歐盟12個新成員國的平均生產率增長有明顯複蘇,由2005年的2.5%上升至3.9%。由於中國新生的市場需求,促使日本的勞動生產率增長了2.5%。

據英國媒體報道,隨著歐洲經濟自2000年以來首次出現強勁增長,歐洲的勞動生產率表現也在去年得到了改善。但是,盡管北歐國家和德國的生產率出現改善,但南歐國家的生產率卻持續疲軟。在西班牙、意大利和葡萄牙這些南歐國家,其經濟增長更多來源於就業率的攀升,而不是經濟效率的提高。

中國、印度等新興市場國家依然保持著極高的生產率增速。在這些地方,低效率的公司不斷被淘汰,大量工人從農業等相對低效的行業轉移到製造業。

美國勞動生產率連續三年放慢,僅增長了1.4%,創下十多年來的最低水平,並遠落後於德國和日本。2006年,日本的勞動生產率增長了2.5%,日本生產率複蘇主要是因為製造業的出口業績較好,但是服務業生產率增長仍然令人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