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2004年對全國40個城市單位崗位空缺和技能人才情況所做的抽樣調查顯示,技師、高級技師的需求量,在不同規模企業及不同地區之間有所不同。從規模來看,小型企業和私營個體經濟組織的需求量最大,第二位是中型企業,第三位是大型企業;按地區看,西部地區的需求量最大,中部地區位於第二位,東部地區第三。

因為在勞動力市場上供不應求,所以中高級技術技能勞動者的工資不斷上漲。以上海市為例。2006年,高級技師車工的工資中位數為54992元,比2005年增長了11%,磨工和鏜工的高級工的工資中位數為40266元和42844元,分別比2005年增長了10.6%和14.8%,技師等級的鍋爐維修工、電機檢修工、變電檢修工的工資中位數也達到了91568元、88681元和79696元,汽車製造業中的車身設計人員、車輛零部件設計人員、汽車電機電器設計人員等專業技術人員的工資水平也處於不斷上漲的狀況。

二、工業勞動生產率的增長狀況

1.工業勞動生產率高速增長

勞動生產率是勞動投入一單位所得到的工業產出,在統計上等於工業增加值除以勞動投入(全部從業人員年平均人數),因此,勞動生產率是否提高,取決於工業增加值的增加幅度和勞動投入的增加幅度的相對大小。如果工業增加值的增加幅度大於勞動投入的增加幅度,勞動生產率就提高,如果工業增加值的增加幅度小於勞動投入的增加幅度,勞動生產率就降低。

2005年全部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的勞動生產率是104680元/人,比2001年增加了101.1%,按照這個增長率除以4計算,2001~2005年全部國有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勞動生產率平均每年比上年提高了25.3%,這個增長速度是很高的。這表明工業的勞動力利用效率得到改善,為工業的持續發展提供了動力。

2001年以來,工業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並且整體上呈現出上升的趨勢。從工業增加值的增長和勞動投入的增長來看,工業增加值高速增長,勞動投入相對增長較慢,工業增加值的增長明顯大大超出了勞動投入的增長。雖然勞動投入的增長整體上也呈現出緩慢上升的趨勢,但是,它與工業增加值增長之間的差距沒有縮小,相反越來越大。由此可以認為,工業增加值的增長大大超出勞動投入的增長,是工業勞動生產率不斷快速提高的一個主要原因。

2.行業因素貢獻率高於就業結構變化因素

從理論上講,也可以把工業勞動生產率的增長原因理解為兩個:一個是工業內部各行業勞動生產率的增長作用,以下簡稱為“行業因素作用”;另一個是工業內部就業結構變化的作用,以下簡稱為“就業結構變化因素作用”。行業因素作用,是指各行業勞動生產率的增長導致工業整體勞動生產率的增長。各行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有多種原因。例如,增加先進設備、技術革新、改善管理、提高勞動力素質等都能導致勞動生產率的上升。行業因素作用綜合反映各行業在多種原因作用下改善生產效率、提高勞動投入效益的狀況。就業結構變化因素的作用,則是指勞動生產率高的行業的就業人數在工業總就業人數中的比重上升,以及勞動生產率低的行業的就業人數占工業總就業人數的比重下降,對工業整體勞動生產率增長的影響。勞動生產率高的行業由於資金積累多,生產規模擴大迅速,其結果導致就業規模擴大迅速,勞動力向這些行業移動。勞動力從勞動生產率低的行業向勞動生產率高的行業的轉移,帶來了工業整體的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就業結構變化因素的作用,實質上也就是勞動力資源配置對勞動生產率的作用。它表明改善勞動力資源配置,優化就業結構,也可以促進勞動生產率的增長。當我們把工業勞動生產率的增長因素分解為行業因素作用和就業結構變化因素作用時,就可以認為,工業勞動生產率的增長過程,不僅包括各行業勞動生產率增長的過程,也包括工業就業結構的變化過程,即勞動力從勞動生產率低的行業向勞動生產率高的行業轉移的過程。

以上這兩個因素,經理論和實證分析表明,對勞動生產率的變化有著直接的影響。具體地說,即使沒有技術進步、要素投入的增加,僅有勞動力從生產率低的行業向生產率高的行業流動,工業的平均勞動生產率也會得到提高,這就是最簡單明了的就業結構變化的作用。而行業因素,本身就是指各行業通過技術進步、減少勞動投入、提高勞動力素質、改善管理等提高勞動生產率的程度,它當然會促成整個工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通過對這兩個因素的分析,可以增進對勞動生產率的認識。

36個行業組成的工業全體勞動生產率(2001~2005)的增長因素貢獻率的計算結果。從中可以看到,2001~2005年,工業勞動生產率平均每年比上年增長24.8%,其中有26.1個百分點是由行業因素作用所帶來的,行業因素作用對勞動生產率增長的貢獻率高達105.2%,而就業結構變化因素對勞動生產率增長僅起到了負作用,就業結構變化因素對勞動生產率增長的負作用率是——5.2%。工業勞動生產率的增長應主要歸因於行業因素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