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工業投資最近幾年的迅猛增長,主要表現在采礦業和製造業的同步增長上。根據2004~2006年城鎮工業固定資產投資統計數據,2004~2006年我國城鎮工業投資年平均增長31.8%。其中采礦業增長最快,達到40%;製造業為34.2%;電力、燃氣、水的生產供應業增長較慢,為21.8%。在采礦業當中,煤炭開采和洗選業達到46.4%,而黑色金屬、有色金屬和非金屬礦采選業的投資增長均在60%和70%之間。對於采礦大省來說,采礦業投入呈超前趨勢,主要是受國際礦石價格飆升、國內電煤需求緊張以及製造業生產能力擴張帶來的對工業原料產品需求擴張所吸引、拉動。製造業中,食品工業、紡織工業、橡膠工業、塑料工業、冶金工業、裝備製造業投資拉動明顯,這些行業固定資產投資年平均增長速度大部分超過了40%。製造業的發展對能源工業產生了巨大的需求壓力,但由於煤炭、石油儲藏和開采條件,以及生態環境限製,我國基礎工業產品供給基本上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況,石油、鐵礦石、有色金屬礦大量依賴進口,拉動了國際市場原料價格的持續上漲。
專欄5—2
中國超過美國成為最大二氧化碳排放國
《自然》雜誌2007年6月20日在線報道,荷蘭環境評估局(Netherlands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Agency)發布的一份報告稱,中國已經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
過去幾年國際上一直預言,中國將超過美國成為二氧化碳最大排放國,但是具體的時間表並不一致,有的說最早在2007年,也有的預測在2010年,這主要是因為各國排放量每年都有變化,而且很難追蹤研究。
因為空氣監控站的數量不夠多,範圍不夠廣,而且取得的數據也不夠準確,所以此次荷蘭研究人員采用了英國石油公司(BP)關於世界各國2006年石油、天然氣和煤炭消耗量的數據,並綜合了美國地質調查局(US Geological Survey)關於水泥生產的數據。
2005~2006年,中國的化石燃料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了8%。如果僅僅根據化石燃料的消耗額來看,中國仍然位於美國之後。但是,中國的水泥生產能力驚人,而且該行業在迅速膨脹,目前生產能力已經占了世界的44%。而水泥在生產過程中會釋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綜合兩方麵的數據,荷蘭環境評估局認為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為62億噸,美國為58億噸。
盡管如此,《自然》雜誌指出,中國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仍然遠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大約相當於美國人均的1/4.從這個角度講,中國公民的生活更環保。然而,隨著中國生活水平的不斷上升,限製排放的任務任重道遠。
中國2007年6月公布了第一份應對氣候變化的國家計劃,宣布將在2010年前將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消耗的能源削減20%。然而,中國經濟正在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長,也就是說到2020年,中國的經濟規模將是目前的3.5倍。為了滿足不斷增長的能源需求,中國正在以每周大約兩座的速度建設新的燃煤發電廠。這意味著即使中國實現了預期削減目標,仍將排放巨量的二氧化碳。
中國的計劃書中還包括擴大利用可再生能源以及大規模植樹造林。但是專家們認為,解決問題的關鍵是發展更清潔更環保的煤炭使用技術。觀察家們認為,中國在水泥製造問題上很難有所作為,除非中國限製建築中的水泥使用量。
資料來源:科學網,何姣/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