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各行業企業平均規模均呈擴張趨勢,行業間企業平均規模差距擴大
從規模變化指標看,各行業企業平均規模普遍擴大,但不同行業企業規模擴大的幅度差距較大。全部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平均每個企業增加值、總資產、主營業務收入三個指標,2005年分別為2000年的1.7倍、1.16倍和1.77倍。各行業差異,以增加值指標為例,煙草製品業增加值2005年為2000年的3.97倍,有色金屬礦采選業、農副食品加工業、食品製造業、煤炭開采和洗選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燃氣生產和供應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2005年增加值均為2000年的2倍以上。家具製造業、黑色金屬礦采選業、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飲料製造業、非金屬礦采選業、專用設備製造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8個行業2005年增加值為2000年的1.8倍以上。行業規模的快速擴張,為企業平均規模擴大創造了有利的外部條件。
從企業絕對規模看,不同行業差異較顯著。2005年全部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數量為271835個,平均每個企業增加值2656萬元,平均每個企業總資產9005萬元,平均每個企業主營業務收入9143萬元,平均每個企業從業人員254人。企業平均增加值超過10億元的有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煙草製品業企業兩個行業,這兩個行業企業平均增加值分別超過27億元和10億元。企業平均增加值超過1億元的有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超過5000萬元的有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企業平均增加值最小的是印刷業和記錄媒介的複製,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製品業,這兩個行業企業平均增加值均在1000萬元以下。
3.大中型企業絕對指標快速擴張,結構地位略有下降但基本穩定
一些行業大企業的崛起是近幾年我國工業化中的一個新現象。大中型企業主要規模指標及其變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積聚和組織生產要素的能力,也能反映在整個工業部門中優勝劣汰的競爭機製,消除資源環境利用方式不合理和企業內部效率低下引起的生態代價和社會成本問題。政府通過法律、製度和補償機製,創造市場機製起作用的條件,消除外部性引起的生態代價和社會成本,實現資源和環境的合理分配與有效利用。政府職能隻有同市場資源配置功能相結合,才能更有力地推動工業發展走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之路。
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係,核心是發揮好政府和市場在解決資源和環境問題中各自的作用,優化企業利用資源和環境的製度。一方麵,政府要進一步加強和完善產業組織政策,強化根據自然資源和環境承載能力確定的市場準入標準。根據土地、水、礦產資源和環境承載能力,從提高資源利用率和減少環境汙染出發,對采掘業和製造業中的高耗能、高排放、高汙染行業做出明確的準入規定,對相關企業生產工藝與裝備技術水平、資源能源消耗利用指標、汙染物產生和排放指標、廢物處置方法、危險廢物管理、廢物回收利用和環境管理等方麵提出明確要求。對不符合要求的企業,按照國家產業政策、環保等規定,予以關停和淘汰。另一方麵,政府要加大資源和環境體製改革和創新的力度,加快建立資源和環境產權製度,培育資源和環境產權交易市場,使市場在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中發揮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