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我國工業化進入以重化工業快速增長為特征的新階段,經濟總量和工業規模連年平穩較快擴張,工業增長在相當程度上依靠資源支撐,資源和原材料消耗規模大、增長快,產業組織不合理、重點生產裝置規模不經濟的問題日趨突出。與之相適應,國家製定了以淘汰落後產能、優化競爭秩序、完善市場準入為核心的產業組織政策,強化了金融政策、財政政策、技術政策、貿易政策與產業組織政策之間的一致性,新型產業組織格局開始出現,產業組織效益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本章運用全部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的統計數據,從規模企業、大中型企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各項規模指標和效益指標的變動來分析我國工業產業組織及其效益的變動狀況和趨勢。為了盡快從整體上改變我國工業產業組織技術層次低、分工不合理、資源和環境製約嚴峻的問題,必須處理好政府和市場、中央和地方關係,優化利用資源和環境的製度環境,加強和完善以產業集中為導向的產業組織政策,著力培育具有競爭力的大企業、大集團,積極引導中小企業進入大企業、大集團的發展體係,推動大中小企業新型專業化協作分工體係的建立。

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央提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加快轉變增長方式,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堅定不移地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這標誌著我們對資源、環境與發展之間關係的認識深化到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的新階段,也對改善我國工業產業組織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這個背景下,我國產業組織政策不斷完善,產業組織政策與產業結構政策、市場準入製度、金融政策、競爭政策之間的銜接和互相強化受到重視,重點產業的主要生產裝置的技術和消耗標準逐步建立。我國工業產業組織發生了較大變化,企業之間的專業化協作水平和規模經濟效益提高了,企業之間的競爭環境改善了,工業產業組織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從整體上看,我國工業產業組織還存在技術層次低、分工不合理、資源和環境製約嚴峻的問題。

一、我國工業產業組織變化的狀況和特點

在1890 年出版的《經濟學原理》中,馬歇爾在薩伊的土地、勞動和資本三大生產要素基礎上,提出了第四種生產要素——“組織”。馬歇爾提出的“組織”,其內容包括企業內部組織、同一產業中各種企業之間的組織、不同產業之間的組織以及政府組織等。這裏側重研究工業內部各行業組織結構、企業規模結構以及這種結構形成和演進的狀況。

1.規模企業快速成長,企業平均規模連年擴大

2000~2005年,全部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數量從162885個增加到271835個,增加了67%;增加值從25394.80億元增加到72186.99億元,增加了184%;總資產從126211.24億元增加到244784.25億元,增加了94%;主營業務收入從84151.75億元增加到248544.00億元,增加了195%;從業人員從5559.36萬人增加到6895.96萬人,增加了24%。相應地,以上述指標反映的企業平均規模,除了平均每個企業從業人員數量有所下降外,均呈連年擴大之勢。平均每個企業實現增加值、總資產、主營業務收入分別從2000年的1559萬元、7748萬元、5166萬元,增加到2005年的2656萬元、9005萬元、9143萬元,增長率依次為70.37%、16.22%、76.98%。全部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平均每個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和增加值增長率明顯高於總資產增長率,這既是工業產品市場需求擴張和價格提高的結果,也與生產裝備更充分利用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