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煤炭開采等7個行業的銷售收入占全部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銷售收入的33%,但實現的利潤則占50%,一方麵,說明“十五”時期我國工業利潤向資源密集型行業和大企業集中。另一方麵,一些企業雖然產品產量和銷售收入增長很快,但由於投資品價格上漲或產品銷售價格下跌,實現的利潤並沒有同步增長,甚至出現負增長。例如,2005年與2000年相比,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製品業的銷售收入增長了163.2%,但實現利潤卻下降了39.6%;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的銷售收入增長了197.6%,但實現利潤下降了2.6%;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的銷售收入增長了264.6%,但實現利潤隻增長了6.1%。

四、工業生產的能源利用效率

在國民經濟各個部門,工業是耗能最大的部門。2005年,我國能源消費總量為22.337億噸標煤,其中工業生產消費的能源為15.81億噸,占能源消費總量的70.76%,比2000年增長了65.6%。按可比價格計算,1995年每億元工業增加值消耗的能源為3.86噸,2000年比1995年單位工業增加值的能耗下降了38%。2000年每億元工業增加值消耗的能源為2.38萬噸,2005年為2.35萬噸,下降了0.03萬噸,下降率僅為1.28%。我國工業能源消費主要集中在資源密集型的高耗能工業部門,在2005年工業生產能源消費的構成中,采掘工業占8.38%。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等7個行業的能耗占工業能源消耗總量2000年為68.52%,2005年為71.83%。

“十五”時期,我國工業能源消耗總量大幅度上升,而且單位工業增加值能源消耗下降緩慢,主要原因是高耗能的重化工業的比重顯著上升。在工業增加值的構成中,資源和資本密集型的重化工業已占69%,輕工業由2000年的41%下降到2005年的31%。

由於我國仍然處在工業化和城市進程加快發展的階段,工業消耗的能源總量不斷上升具有客觀必然性。當前的矛盾既有總量供給不足的問題,更突出的問題是高耗能工業的企業規模結構不合理,降低了能源利用效率。2005年我國鋼鐵工業噸鋼綜合能耗平均為741千克標煤,其中大型鋼鐵企業的噸鋼綜合能耗為645千克標煤,已達到噸鋼綜合能耗650千克標煤的先進水平。鋼鐵工業平均能耗高的主要原因是大量中小鋼鐵企業的存在。每千瓦時火力發電消耗標煤為374克標煤,100萬千瓦大型發電機組每千瓦時發電耗煤隻有287克標煤,大量小型火力發電機組是導致火力發電能耗高的主要原因。2005年水泥熟料生產能耗平均每噸為153千克標煤,國際先進水平是124千克標煤;生產電解鋁每噸耗電14670千瓦時,國際先進水平為13800千瓦時;煉油綜合能耗為每噸78千克標煤,比國際先進水平高出32.1%;乙烯生產每噸耗能695千克標煤,比國際先進水平高出36.7%。這些情況表明,關停資源密集型的高耗能中小企業,采用大型化設備和先進工藝是降低我國能源消耗的根本出路。

五、工業技術進步的成效

“十五”以來,工業技術創新和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促進了我國工業結構升級,降低了能源、原材料消耗,提高了我國工業的國際競爭力。在高技術產業方麵,實施了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和軟件工程、信息安全與電子政務工程、電子金融工程、高速磁懸浮交通工程、電動汽車研究與開發工程等一批重大專項,使我國在中央處理器、係統芯片、核心軟件、光刻機技術、高速磁懸浮軌道交通技術、新型燃料電池和發動機技術等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提高了相關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推動了新產業的形成。在傳統產業方麵,一批關鍵技術的開發應用,提高了傳統產業的技術水平。大型水輪發電機組、大型化學乙烯工程、國產高效連鑄技術、大型數控成套設備加工製造技術、數字高清晰度電視技術等的開發和應用,直接推動了我國傳統產業整體技術水平的提升,促進了產業結構調整。

“十五”期間,在我國信息技術領域的專利申請總量中,國內申請占55.1%,超過了國外的申請量。但在發明專利申請總量中,國內隻占37.95%,國外占62.05%。在國內發明專利申請中,企業申請量在50%以上。國內申請專利的質量與國外的差距正在逐步縮小。“十五”與“九五”期間比較,信息技術領域發明專利申請總量在信息技術領域專利申請總量中所占的比例從66.8%提高到71.58%,國內發明專利申請所占的比例從20.73%提高到37.95%,提高了17.22個百分點。

鋼鐵工業全行業發展的六大關鍵共性技術之一,綜合節能技術的開發和推廣應用極大地促進了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鋼鐵工業綜合節能技術具體包括21項既節能又環保的重要技術,如幹法熄焦、高爐噴煤、餘壓發電、煤氣回收及綜合利用等,這些先進高效的節能技術可以使鋼鐵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二次能源和二次資源得到更充分合理的利用。1990~2005年,我國鋼鐵工業的噸鋼綜合能耗從1611千克標煤下降到741千克標煤。

我國最新開發的日產5000噸水泥熟料生產線成套技術,使我國的水泥生產技術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這種新投產的新型幹法水泥生產線與10年前投產的相近生產規模生產線相比,熱耗下降了5%~10%,電耗下降了10%~15%,年係統運轉率超過92%,主要技術經濟指標達到了當前國際先進水平,單位生產能力投資從900~1000元下降到目前的200~250元。

大型預焙鋁電解槽技術的突破,使我國電解鋁工業原來普遍使用的高能耗、高汙染的自焙槽技術占總產能的比重由1999年的67%下降到目前的4%左右,從而使得噸鋁能耗降低了2000千瓦時,同時減少了70%以上的汙染物排放量。

重大技術裝備的自主開發能力、技術水平、產品質量和成套水平有了明顯提高,基本具備了為國民經濟重點建設工程提供各種大型成套設備的能力。為三峽工程研製的70萬千瓦水電機組和主要輔機以及500千伏交直流輸變電設備為大型水電機組和輸變電設備立足國內設計製造奠定了基礎,在三峽右岸70萬千瓦水電機組國際招標中,國內企業中標全部12台機組中的8台,基本實現了國產化的目標;在消化吸收引進技術基礎上自主研製的60萬千瓦超臨界火電機組的各項性能參數指標均達到國外進口產品水平,目前已實現批量生產,2005年共生產60萬千瓦超臨界汽輪機33台,60萬千瓦超臨界鍋爐34台。

通過大型氮肥國產化技術改造項目的實施,實現了首套以煤為原料的大型化肥裝置國產化,標誌著我國從此告別了大型化肥裝置主要依賴進口的局麵。按投資計算,該成套裝置的國產化率達到94%左右,與進口設備相比節約投資十多億元。

鞍鋼繼1700毫米中薄板熱連軋機組自主研製成功後,又研製成功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1780冷連軋機組,結束了我國大型熱軋、冷軋設備隻能依靠成套引進的曆史;第一重型機器廠15000噸萬噸級油壓擠壓機研製成功,是我國機械裝備製造和鋁合金材料加工業的一次重大創新和突破;國產高原型工程機械經青藏鐵路工程的實際運用,完全能夠適應高海拔、低溫、缺氧的惡劣工況,表明我國工程機械主要產品的技術水平已接近或達到當代同類產品的國際先進水平。

船舶工業在高新優船舶關鍵技術開發上的突破,使我國在油船、散貨船和集裝箱船三大主力船型的建造上呈現出明顯的大型化和批量化趨勢,不僅產品的技術含量不斷提高,而且促進了產品結構的優化升級。在目前我國建造的船舶中,已經有80%是油船、散貨船和集裝箱船,這三大船型占出口船的比例也高達70%;通過12300噸大型滾裝船的建造,使我國初步具備了建造現代化滾裝船的技術實力,填補了國內在客滾船開發設計上的空白。

有色金屬工業方麵,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和自主開發相結合,銅、鋁及其他有色金屬材料的加工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目前我國已經可以生產銅材250個牌號、2000多個品種、近10000種規格,生產鋁板、帶、箔、管、型、線等18大類、200多種合金、2400個品種、13600個規格,基本上滿足了高技術產業和軍事工業的配套需求。

在出口產品的技術結構中,高技術和中等偏上技術產品的比重從28.1%提高到44.7%,低技術和中等偏下技術產品的出口比重從71.9%下降到55.3%。

六、環境治理的效果和問題

環境問題已成為經濟與社會可持續發展中的重大問題,經濟增長不應以犧牲環境質量為代價。治理汙染,保護環境,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的重要任務。雖然治理環境、減少汙染是對工業產出的一種扣除,但它所產生的效果表現為環境友好的外部效應。工業汙染的防治是全麵衡量工業經濟效益的重要內容。工業生產過程產生的廢水、廢氣、煙塵和固體廢物是汙染環境的主要來源。在我國“三廢”排放總量中,2005年工業廢水排放量占廢水排放總量的46.3%,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占85%,工業氨氮排放量占35%,工業煙塵排放量占80.25%。因此,工業汙染的防治是改善和保護環境的關鍵和工作重點。我國工業汙染防治戰略不斷完善,即逐步從末端治理向源頭和全過程治理轉變,從濃度控製向總量和濃度控製相結合轉變,從點源治理向流域和區域綜合治理轉變,從單個的企業治理向調整產業結構、清潔生產和發展循環經濟轉變。“十五”時期我國工業汙染變化情況。

在工業快速增長的情況下,2005年工業化學需氧量、工業粉塵和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比2001年有所下降,“三廢”綜合利用產值和汙染治理投資都有顯著提高。其他主要汙染物的排放總量都有增加,但單位工業增加值排放的廢水、廢氣和固體廢物都有明顯下降。2005年與2001年相比,每億元工業增加值排放的廢水下降了45.4%,工業化學需氧量排放量下降了58.8%,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了37.4%,工業煙塵排放量下降了49%,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下降了31.7%。這說明“十五”時期我國治理工業汙染取得了一定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