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工業汙染的主要措施首先是淘汰和關閉一批技術落後、汙染嚴重、浪費資源的企業。“九五”時期,關閉8.4萬家嚴重浪費資源、汙染環境的小企業。2001~2004年,淘汰3萬多家浪費資源、汙染嚴重的企業,並對資源消耗大、環境汙染重的鋼鐵、水泥、電解鋁、鐵合金、電石、煉焦、皂素、鉻鹽8個重汙染行業進行集中整頓,停建、緩建項目1900多個。2005年,關停汙染嚴重的鋼鐵、水泥、鐵合金、煉焦、造紙、紡織印染等企業2600多家,並對水泥、電力、鋼鐵、造紙、化工等重汙染行業積極開展綜合治理和技術改造,使這些行業在產量逐年增加的情況下,主要汙染物排放強度呈持續下降趨勢。
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提出到2010年能源消耗和汙染物的排放量比2005年降低20%,2006年沒有達到節能減排的要求。實際情況表明,要實現這個目標,麵臨的任務是艱巨的,需要多方麵的努力。一是嚴格市場準入規則,對達不到先進技術經濟標準的項目不準興建;二是必須加大結構調整的力度,既要積極發展耗能低、汙染少的產業,更要下決心關停耗能高、汙染嚴重的落後企業;三是依靠技術進步,對現有企業的生產技術設備進行全麵改造;四是提高資源性產品的價格,運用價格機製促進節約資源性產,改變企業粗放型經營的狀況。
七、工業增長對提高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的作用
“十五”時期以來工業的持續高速增長,使我國工業又上了一個新的台階,不僅增強了國家的綜合實力,同時為不斷提高13億人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提供了可靠的物質技術保證。能源、電子通信產業和交通運輸業等基礎產業的發展以及家用汽車製造業高速增長,促進了城鄉居民的消費結構的升級,人均消費的能源、私人汽車擁有量、移動電話用戶顯著增長;原材料工業的快速發展支撐了城鄉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和居民住房建設持續增長;城鄉居民耐用消費品的擁有量在“十五”時期也顯著增長。工業增長對提高城鄉居民消費水平的代表性數據。
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工業經濟效益
胡錦濤總書記2007年6月25日在中央黨校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實現國民經濟又快又好發展,關鍵要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方麵取得重大新進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國經濟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提出的重要方針,也是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實際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
1.正確處理速度與效益的關係,從單純追求工業增長速度轉向又好又快的發展
我國經濟發展的條件和環境正在發生變化,資源供給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環境治理和保護標準不斷提高,勞動力的成本逐年上升,人民幣持續升值,國際貿易摩擦增加。在這種大背景下,粗放型的高增長將難以持續。經濟發展方式必須改變過度依靠能源、原材料、土地資源的大量投入,壓低農民工工資和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的狀況。我國仍處在工業化的過程中,工業在國民經濟中占主導地位,地區的財政收入也主要來自於工業。因此,各個地區的發展規劃都把工業增長放在突出的地位。但是必須看到,我國工業發展的條件和環境已經發生變化,客觀上要求工業的發展不應單純地追求數量擴張,而應以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產業素質、增強產業競爭力為主要目標。2007年上半年,我國GDP比2006年同期增長11.5%,工業增加值增長了18.5%,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增長了25.9%,居民消費品零售物價上漲了3.2%。這種高增長如果持續下去,有可能轉向經濟過熱。實踐證明,2003年以來對固定資產投資和信貸規模實行從緊控製的政策是完全必要的。經濟增長目標的合理選擇是,GDP的增長率保持在8%~9%,工業增加值的增長率比GDP的增長率高4~5個百分點,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控製在20%左右。
2.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任務
當前,調整和優化工業結構的重點是在資源密集型產業加快淘汰落後生產能力的步伐。我國工業結構的突出矛盾是資源密集型產業的生產集中度低,生產工藝和技術落後、能源消耗高、嚴重汙染環境的中小型火力發電、鋼鐵、有色金屬、水泥、玻璃、化工原料等工業企業,降低了資源配置效率。資本密集型行業,應推進生產要素向大型企業集中,要以大型和特大型企業為主導,淘汰那些規模不經濟、技術經濟指標落後、嚴重汙染環境的中小型工業企業。
在市場經濟和投資主體多元化的條件下,投資主體具有投資決策的自主權。但這並不意味著投資者隻要不違法,上什麼項目都可以,政府完全不必幹預。現代市場經濟是有規則的經濟,政府減少和改革行政審批,並不等於取消市場準入規則。政府可以通過製定市場準入標準和規則對微觀經濟主體的投資行為進行規範。對於單位產出的能源消耗高、達不到先進技術經濟指標和環境保護標準,並將造成外部不經濟的投資和生產經營項目,要嚴格限製它們的進入。
3.按照發揮比較優勢、突出地區特色的思路,繼續優化工業布局
在資源配置和生產運行過程,仍然要堅持效率優先的原則。第一,國民收入初次分配,應優先考慮不同地區出資者、生產者創造社會財富所做出的貢獻,使生產要素利用效率最高的地區保持增長的動力,它有利於為中央財政創造更多的稅源,以增強中央政府對經濟欠發達地區財政轉移支付的能力;第二,鼓勵經濟欠發達地區的人口向經濟發達地區轉移,既有利於經濟發達地區有充足的勞動力的供應,也有利於不同地區的人口規模與其經濟活動規模相適應,平衡不同地區的人均收入水平;第三,在產業選擇上,要避免結構趨同和過度競爭,把有限的經濟資源投入到本地區的優勢產業領域,提高優勢產業的市場集中度,促進比較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第四,繼續增加對中西部地區建設資金的投入,並鼓勵和引導經濟發達地區的資金、技術和生產能力有序地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第五,促進建立在專業化分工基礎上的跨區域生產外包,形成區域之間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發揮經濟發達地區對周邊地區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形成既有利於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經濟增長質量,又有利於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新格局。
4.努力使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增強企業技術創新能力
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是提高工業經濟效益的關鍵環節。企業作為以營利為目的的經濟組織,具有通過科技創新實現利潤最大化的內在推動力;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以及經濟全球化的大環境中,企業始終麵臨著競爭的壓力。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的實踐中,能夠使科技創新方向和目標的選擇更符合市場需求;企業具有把科技成果轉化為產品的生產設備、工程技術能力以及社會化的配套能力,大多數科研院所則不具備這種能力。我國科技研發與經濟發展兩張皮、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率低的問題並沒有根本解決。以企業為主體,是指企業根據市場需求和提高競爭力的要求,確定技術創新的目標,由企業組織實施,並負責資金的籌措等生產要素的組織。科研院所和大學根據企業提出的技術需求,參與技術創新過程,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持。目前科研院所通過技術市場向企業轉讓科技創新成果麵臨的突出問題是大多數科技成果未經過工業性中試,其技術的可靠性還有待完善,其經濟可行性還需要市場的驗證,科學技術創新與生產脫節的問題還沒有根本改變,從而阻礙了科技成果的轉化。目前我國科技人員的分布仍然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和大學,仍然占到科研人員總人數的50%以上。必須改變我國科技研發的人力資源與企業生產能力及經營能力相分離的狀況,大力充實企業的科技人員,加強企業技術研發中心建設,以實現科技要素、生產要素、經營管理要素的直接結合。
5.積極發展為生產服務的現代服務業
生產型服務業是從工業企業分離出來的專門為工業生產服務的企業。它包括工業設計、設備安裝與維修、原材料和零部件采購、倉儲、配送、產成品整理和包裝等直接為生產服務的業務,還包括市場調查、企業經營管理谘詢、財務會計、法律等為企業經營管理服務的業務。為生產服務的服務業,大多是技術與知識密集型的服務業,由於專業化的分工,它有利於減少企業不直接從事生產的人員,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和交易成本,進而提高全社會的資源配置效率。
6.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資源性產品供給不足與日益增長的社會需求之間的矛盾,是製約我國經濟發展的突出矛盾。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要把節約資源作為基本國策。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應當貫穿於從資源開采、加工、流通到消費和回收再利用的全過程。首先要提高開采過程的資源利用率。在放開不同經濟主體產業準入限製的同時,必須實行統一的開采準入標準,達不到資源回收比率的企業不得取得資源開采權。還應通過提高資源占用稅的經濟手段,限製挑肥揀瘦、丟棄可采資源。由於采礦造成地麵環境及建築物破壞,應建立規範的環境保護補償機製,由開采者承擔地麵治理的經濟責任和社會責任。
必須發揮市場機製在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中的調節作用。在勘探、開發的上遊環節,要建立公開、公平、公正的資源交易市場,規範市場主體和市場交易行為,加強市場監管。一是依法明確資源的所有權主體;二是堅持資源的有償占用,通過招標、拍賣和掛牌出讓的方式替代行政審批,避免開采、占用權出讓過程中的不規範行為;三是合理確定資源價格,要保證資源勘探、環境保護、生態補償所需要的各項成本的支出需要,要有合理的市場利潤回報以及必要的社會扣除,使資源所有者的經濟權益能夠得到保證。必須通過市場調節的手段,改變資源開采者不承擔外部社會責任的狀況。在資源加工利用環節,價格應當反映資源的稀缺程度,充分發揮價格對資源加工和消費的引導作用。要逐步調整稀缺資源定價偏低的狀況,通過價格杠杆調節供求關係,抑製對資源性產品的浪費。例如,保障我國食品安全的可耕地屬於不可再生的稀缺資源,需要嚴格保護。除了必要的行政手段外,應當提高土地轉讓價格,製止用低價,甚至零地價的優惠招商引資的做法。通過提高汙染物排放的技術標準和購買汙染排放權的收費標準,迫使生產經營者加強對生產過程廢棄物的治理和回收利用,實現清潔生產,降低排放成本,增加企業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