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十五”時期,我國工業持續快速發展,工業經濟效益顯著提高,工業利稅和全員勞動生產率成倍增長。由於固定資產投資規模的迅速擴大和重化工業比重的上升,加劇了能源、原材料等基礎產業的產品供求矛盾。資源性產品價格、勞動工資和資金等生產要素成本逐年上升。煤炭、石油和天然氣、鋼材、化工原料等行業的銷售收入和利潤由於價格上漲和生產規模的擴大,實現利潤占工業利潤總額的比例在50%以上。電子通信設備產品和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等最終產品由於上遊產品漲價和產品銷售價格下降,利潤水平大幅度下滑。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通過戰略性調整,企業數量顯著減少,經營範圍向基礎產業領域集中,規模不斷擴大,實現利潤顯著增長,扭轉了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經濟效益低於私營工業企業和三資工業企業的狀況。“十五”時期的能源消費總量與工業同步快速增長,按可比價格計算,每億元工業增加值的能源消耗隻下降了1.34%。能源利用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在能源消費總量快速增長的過程中,工業結構沒有得到有效調整,資源密集型產業的中小企業的能源利用效率低。“十五”時期的環境治理取得了顯著成效,主要汙染物排放強度呈持續下降趨勢,但要實現“十一五”規劃節約能源、減少汙染物排放的目標還麵臨著艱巨的任務。

2001年開始實施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第十個五年計劃,我國經濟發展又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十五”時期經濟運行的基本特點是固定資產投資規模不斷擴大,工業和進出口貿易持續快速增長,物價保持相對穩定。在資源性產品價格和勞動力成本上升的情況下,工業經濟效益逐步提高。在工業持續高速增長的同時,經濟運行也出現了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過快、能源原材料供不應求、占用耕地過多、環境汙染加劇等問題。為了抑製可能出現的經濟過熱和結構失調,2003年開始,黨中央、國務院決定加強宏觀調控,並提出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踐證明,2003年以來加強宏觀調控的政策為工業的持續快速增長和經濟效益的不斷提高創造了更好的宏觀經濟環境。

一、工業增長與工業經濟效益

1.工業經濟效益變化情況

按可比價格計算,2005年的工業增加值比2000年增長了67.63%,“十五”時期工業增加值的年均增長率為10.88%,與“九五”時期工業平均增長速度相比,高0.69個百分點,但是工業經濟效益則有明顯提高。

2001~2005年我國工業經濟效益顯著提高,突出表現在三個方麵:一是利潤和稅金總額由2000年的9512.9億元上升到2005年的26320.8億元;二是企業虧損額與實現利潤的比例由2000年的25.86%下降到2005年13.73%;三是全員勞動生產率由2000年的45679元上升到2005年的104680元。當然也必須看到,“十五”時期工業增加值率沒有變化,即一直保持在29%左右,說明我國工業增長主要建立在依靠能源、原材料等物質產品的消耗基礎上的狀況沒有變化。由於資源供給不足和國內需求不斷增加,導致能源、原材料等資源性產品的價格逐年上漲,直接影響到工業企業的生產經營成本。

2.生產資料價格的變化

2005年與2000年相比,生產資料出廠價格綜合指數上升了23.3%,煤炭價格上升了63.58%,石油價格上升了53.8%,電力價格上升了8.5%,黑色金屬價格上漲了37.8%,化學工業原料價格上升了16.4%。主要生產資料價格指數變化情況。

在資源供給緊約束的情況下,資源性產品價格上漲的趨勢是不可逆轉的。

其結果,必然導致企業生產經營成本的上升,但是,下遊加工工業產品供大於求,價格上漲的空間小。

2001年以來,加工製造業產品的出廠價格的變動呈現出與能源、原材料價格變動相反的趨勢,機械、食品加工、衣著、一般日用品、耐用消費品價格變化情況。

在能源、原材料價格上升的情況下,下遊加工製造業產品的出廠價格不升反降,從而使下遊加工製造業的經濟效益下降,逼迫企業必須調整產品結構,改善經營管理,推進技術創新,以降低能源、原材料消耗,化解生產資料價格上漲對生產成本的壓力。

3.企業工資成本上升的趨勢

“十五”時期,我國製造業的工資成本逐年上升。工資成本的上升具有客觀必然性。從總體上講,我國勞動力資源豐富,現階段仍然具有勞動力價格便宜的比較優勢。但這並不等於我國可以長期保持低工資水平不變。一方麵,持續30年的計劃生育政策,使我國人口總量已進入低增長時期,城鄉青壯年勞動力的比例在下降;另一方麵,由於國家對農村、農業和農民政策的不斷調整,農民從事農業的收益逐步提高。在這種大背景下,工業企業繼續維持低工資水平,甚至實行“血汗工廠”的原始積累方式,將難以保證勞動力的供給。

2003年以來,在沿海外來農民工較集中的一些地方,出現了所謂“民工荒”。

“民工荒”的出現,實際上是通過勞動力市場及其工資的市場機製進行強製性的調節,客觀上要求企業必須提高農民工的工資待遇。

有人擔心提高農民工的工資和社會保障水平,將會導致企業生產成本的上升,影響我國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競爭力。對於這個問題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麵來認識:第一,提高農民工的工資,首先有助於調整企業主與農民工之間的分配結構,縮小貧富差距,實現社會公正,使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能夠分享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所帶來的利益;第二,有助於提高低收入群體的購買力,即使在出口增速下降的情況下,可以通過擴大國內市場需求促進經濟增長;第三,勞動力成本的上升,迫使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第四,有助於改變依靠低價格參與國際競爭,既犧牲了本國工人利益卻又經常遭到進口國家反傾銷的出力不討好的狀況。

目前的社會分配不公、收入差距擴大的矛盾,首先是國民收入初次分配不合理。這種不合理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麵:一是壟斷性企業獲得的超額利潤沒有通過稅收變為國家的財政收入,一部分轉化為壟斷性企業的工資和福利;二是民營企業的雇主與雇員的分配結構不合理。解決社會分配不公的矛盾,必須首先解決國民收入初次分配不合理的問題,提高普通員工的工資水平。“十五”時期工業企業工資成本變動情況。

雖然企業員工工資的總體水平逐年上升,但工資總水平在工業增加值中所占的比重卻逐年下降。

4.企業資金成本的變化

為了抑製經濟過熱,控製固定資產投資規模,2003年以來的宏觀調控一直實行控製信貸規模的政策,貸款利率逐年上調。2002年2月銀行一年期貸款的基準利率為5.31%,2004年10月上調到5.58%,2006年4月上調到5.85%,2007年3月再次上調到6.39%。2007年3月與2002年2月相比,銀行一年期貸款的基準利率上升了20.338%。2005年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私營工業企業和三資工業企業的流動資產負債率分別為56.66%、59.48%和56.69%。全部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2002年利率調整後的負債規模和應付利息情況。

二、不同所有製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狀況

2005年,一方麵,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固定資產淨值占全部工業企業固定資產淨值的55.28%,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實現的利稅為12739.9億元,占全部工業利稅的48.4%,虧損額占全部工業虧損額的52.7%;另一方麵,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的勞動生產率、利稅增長幅度則高於非國有工業企業。

我國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的數量已由2000年的53489個減少到2005年的27477個,減少了48.6%;每個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私營工業企業和三資工業企業主營業務的成本分別為主營業務收入的80.98%、87.14%和86.38%,平均創造的工業增加值分別為0.99億元、0.1億元和0.36億元,說明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的生產經營規模有所提高;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的工業增加值率比私營工業企業高5.54個百分點,比三資工業企業高6.82個百分點;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的勞動生產率分別比私營工業企業和三資工業企業高出90.8%和34.5%。這些情況說明我國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經濟效益低的狀況已基本扭轉。不同所有製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狀況。

2003~2006年,國務院國資委監管的中央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由4.47萬億元增加到8.14萬億元,增長81.9%;實現利潤由3006億元增加到7547億元,增長151.1%。在此期間,中央企業淨資產收益率由5%提高到10%,總資產報酬率由5%提高到7.5%。截至2006年底,中央企業資產總額為12.27萬億元,比2003年底增長47.4%;淨資產總額為5.35萬億元,比2003年底增長48.7%。2004~2006年,中央企業資產總額平均每年增加1.3萬億元,主營業務收入平均每年增加1.2萬億元,實現利潤平均每年增加1500億元。初步測算,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率達到144.4%。

三、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對工業經濟效益的影響

“十五”時期,我國固定資產投資持續快速增長。2001~2005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分別比上年增長13.0%、16.9%、27.7%、25.9%和26.6%。2003年工業固定資產投資比2002年增長了138%,出現了超常規的增長。在2003年下半年開始加強宏觀調控以後,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幅度出現回落,2004、2005年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分別比上年增長18.56%和35.79%。2003~2005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分別為36.8%、39.41%和42.5%。2003年以來,工業利潤的快速增長,與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有直接關係,一是固定資產投資的快速增長,拉動了對能源、原材料和機電設備等投資品的需求的增長,並導致投資品價格的上升,使這些行業的銷售收入和利潤大幅度上升。二是工業固定資產投資使工業生產能力大幅度增長。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的固定資產原值由2000年的78646.3億元增加到2005年的143143.63億元,增長了82%。三是“十五”時期工業固定資產投資主要投向了資本密集型的重化工業,生產能力和實現利潤增長最快的行業也主要集中在資本密集型的重化工業領域。例如,2005年與2000年的固定資產原值相比,煤炭開采業增長了61.7%,石油及天然氣開采業增長了73.3%,電力及熱力生產業增長了85%,通信設備及計算機製造業增長了253.7%。2001~2005年工業產品銷售收入和利潤增長較快的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