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國內、國際經濟關係的變化,我國工業的發展條件和環境也在不斷變化,這種變化直接影響到工業經濟效益。

一是資源性產品供給不足的矛盾導致資源性產品價格上升。人口眾多,人均占有的自然資源低於世界平均水平是我國的基本國情。國內資源性產品供給不足,使我國工業發展依靠進口的程度不斷提高。到2005年我國石油進口量已占石油消費量的40%,鐵礦進口量已占國內需求量的50%;進口的鋁土礦占國內需求的比例為33%,進口的銅礦占國內需求的50%。我國工業構成中的重化工業顯著提高。1998年以來,資源密集型的重化工業持續高速增長,平均增長速度比勞動密集型的輕紡工業高出4個百分點。重工業與輕工業之間的比例由1998年的55:45變為2006年的69:31.資源密集型的重化工業的比重上升,加劇了資源性產品供給不足的矛盾。在資源供給緊約束的情況下,資源性產品價格上漲的趨勢是不可逆轉的。其結果,必然導致工業生產成本上升。

二是勞動力成本上升顯著加快。從總體上講,我國勞動力資源豐富,現階段仍然具有勞動力價格便宜的比較優勢。但這並不等於我國可以長期保持低工資水平不變。一方麵,持續30年的計劃生育政策,使我國人口總量已進入低增長時期,城鄉青壯年勞動力的比例在下降;另一方麵,由於國家對農村、農業和農民政策的不斷調整,農民從事農業的收益逐步提高。在這一背景下,工業部門勞動力的供給呈現下降趨勢,工業工資水平不斷提高是個必然趨勢。

三是部分行業的生產能力相對過剩,超出了當前的社會有效需求,其產品難以在市場上得到充分實現,生產能力閑置率超出了合理界限。2002年以來,由於固定資產投資規模的持續擴大,並逐步形成新的生產能力,導致部分行業的生產能力過剩。從工業發展的普遍規律看,生產能力相對過剩,有利於促進競爭,淘汰落後。生產能力相對過剩必須是適度的,在利用率低於70%的情況下,將導致生產要素配置效率的下降、產品庫存增加。

四是企業的資金供給條件和人民幣彙率不斷變化。銀行貸款利率的多次上調,加大了企業資金成本;人民幣彙率升值,使我國的貿易條件發生新的變化,企業出口產品的價格競爭力相對下降。

五是企業必須承擔的社會責任成本在逐步提高。在現代社會化大生產的條件下,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不是孤立進行的,總是在一定的政治、經濟關係中運行的。企業既要追求利潤最大化,也要兼顧外部經濟性的要求。利潤最大化是有條件的,即在追求出資人利益的同時,也必須兼顧利益相關者的利益。提高企業職工的社會保障水平,加大對汙染物的治理以減輕環境汙染,都會增加工業的生產經營成本。

六是國際經濟關係的變化。我國進出口貿易規模日益擴大並成為位居世界前列的貿易大國,加之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使我國出口產品遭遇的貿易摩擦也日益增加。特別是通過環境保護、產品質量等技術標準措施,提高了我國出口產品的市場準入門檻。

上述變化不是暫時的、個別的,而是長期的和全方位的。它直接製約和影響到我國工業發展的速度、結構和效益。應對這些變化的根本出路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從粗放增長轉向集約式增長,使工業發展轉移到提高資源配置和運行效益的基礎上。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有許多工作要做,應突出重點,在以下重要途徑和關鍵環節上取得進展和突破:

第一,要正確處理速度與效益的關係,從單純追求經濟增長速度轉向又好又快的發展。2007年上半年,我國GDP比2006年同期增長11.5%,工業增加值增長了18.1%,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增長了25.9%,居民消費品零售物價上漲了4.4%。這種高增長如果持續下去,有可能轉向經濟過熱,加劇通貨膨脹。因此,對固定資產投資和信貸規模繼續實行從緊控製的政策是完全必要的。經濟增長目標的合理選擇是,GDP的增長率保持在8%~9%,工業增加值的增長率比GDP的增長率高4~5個百分點,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控製在20%左右。

第二,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是提高工業經濟效益的重要途徑。產業結構是生產要素配置的結果,同時又是再生產過程的新起點。我國工業結構的突出矛盾表現在資源密集型產業的生產集中度低,生產工藝和技術落後、能源消耗高、嚴重汙染環境的資源密集型中小企業降低了資源配置效率。全國工業增加值平均隻有28%左右。在工業成本構成中,80%以上是轉移的物化勞動,資源耗費高是我國工業成本上升的最主要因素。降低物化勞動的消耗是提高工業經濟效益的最重要途徑。最近,國務院國資委提出國有資本進一步向關係國家經濟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向競爭實力強的大企業集中。到2006年底,國有經營性資產價值達13萬億元,主要分布在石油、石化、煤炭、冶金、電力、交通、通信、軍事工業等基礎性行業和骨幹企業。這種集中是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有利於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有人認為提高基礎產業進入門檻,資本密集型產業向國有大企業集中抑製了民營資本進入基礎性產業,不利於民營經濟的發展。從法律上和政策上看,並不存在阻礙民營企業進入資本密集型基礎產業的障礙,但是民營資本的進入,必須適應資本密集型產業有機構成高、資本投入強度大、技術管理和生產經營管理相對複雜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