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經濟發展中的區域布局合理化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的重要途徑。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是國土遼闊國家的普遍現象。由於自然環境、交通運輸條件、市場機製、國際貿易關係以及國際資本流動等因素的影響,沿海國家生產要素的空間配置和經濟活動向靠近海岸線的地區集聚具有一定的客觀必然性。因此,①生產要素的空間配置應當堅持效率優先和有利於環境保護的原則。國民收入初次分配,應優先考慮不同地區出資者、生產者創造社會財富所做出的貢獻,使生產要素利用效率最高的地區保持增長的動力,它有利於為中央財政創造更多的稅源,以增強中央政府對經濟欠發達地區財政轉移支付的能力。②要鼓勵經濟欠發達地區的人口向經濟發達地區轉移,既有利於經濟發達地區有充足的勞動力供應,也有利於不同地區的人口規模與其經濟活動規模相適應,平衡不同地區的人均收入水平。③要鼓勵和引導經濟發達地區的資金、技術和生產能力有序地向中西部地區轉移。④要通過對國民收入再分配進行調節,使各個地區的城鄉居民都能夠均等地享受到與現階段我國經濟總體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文化等基本的公共服務。
第四,增強企業創新能力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環節。我國目前科技研發與經濟發展兩張皮、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率低的問題並沒有解決。科研院所通過技術市場向企業轉讓科技創新成果麵臨的突出問題是大多科技成果未經過工業性中試,其技術的可靠性還有待完善,其經濟可行性還需要市場的驗證。技術創新必須以企業為主體。根據市場和各類用戶提出技術創新的需求,由企業組織實施,並負責資金的籌措等生產要素的組織。科研院所和大學根據企業提出的技術需求,參與技術創新過程,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持;由於現代科學技術的綜合性和複雜性,技術創新必須建立在社會化分工的基礎上。企業作為創新主體,應具有係統集成能力和對社會化分工的協調能力。
由於我國工業技術水平與工業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因此繼續引進先進技術仍然是縮小差距的有效途徑。例如,我國的大型發電設備製造業、冶金設備製造業、石油化工裝備、數控機床、汽車生產裝備製造、機車車輛製造業、電子通信設備製造業、家用電器製造業等行業的技術進步和生產能力的提高,主要是通過引進技術實現的。與此同時,要改變以往重引進、輕消化吸收的弊端,在政策上鼓勵企業加強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及其再創新。
第五,在繼續推進生產經營領域市場化改革的同時,必須推進生產社會化的改革和調整。長期的小農經濟的生產方式使我國社會再生產活動的社會化程度很低,阻礙了生產集中化和專業分工,降低了資源配置效率。積極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是提高生產社會化程度的有效途徑。生產性服務業是從工業企業分離出來的專門為工業生產服務的企業。為生產服務的服務業,大多是技術與知識密集型的服務業,由於專業化的分工,它有利於減少企業不直接從事生產的人員,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和交易成本,進而提高全社會的資源配置效率。
呂政
2007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