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金融市場的特點
曹源芳以勒納指數作為衡量指標,利用中國各省市經濟時間序列數據,證明了中國金融市場整體存在著市場壟斷性,在壟斷程度水平高低的分布上與經濟發展的二元特征相類似。他認為雖然我國金融市場的市場機製得到逐步完善,市場功能逐步發揮,但各省市的金融市場結構整體仍然呈現壟斷性的基本特征。從壟斷性程度的差異來看,金融市場競爭環境最好是廣東省,其次是北京、浙江、江蘇和上海,而金融市場壟斷程度最高的是西藏;從金融地理特征來看,大多數經濟發達的東部沿海省市金融競爭環境較好,而經濟欠發達的中西部地區金融競爭環境則較差,東、中、西三大經濟區域呈“梯度”排列,體現出與經濟發展結構相類似的二元特征,其金融市場壟斷程度與各自經濟發展水平呈負相關關係。金融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中國的金融市場化改革能夠顯著推動經濟的發展,可以從加速市場開放、打破地區封鎖和資源配置的效率導向等方麵加以完善,以降低因金融市場壟斷而造成的社會福利損失。
(二)金融市場的缺陷
曹永琴從金融理論角度總結了金融市場缺陷的兩種效應,即衝擊放大器效應和衝擊減震器效應。衝擊放大效應是普遍存在的,即微小的負向衝擊經過金融市場傳導也會導致經濟衰退,這種放大效應的產生主要是由於金融市場上無效率的行為(通常表現為經濟繁榮階段銀行盲目擴張信貸和衰退階段恐慌性緊縮銀根),不但會導致資金的配置無效,還會放大和加速衝擊對經濟的影響。相反,金融減速論者認為在客觀條件的嚴格限製性,由於人們認識到周期性變化的基本規律,因此金融市場的缺陷是衝擊的減震器。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文獻也開始關注金融市場中信貸市場的不完善帶來的後果,特別是信貸市場不完善對於收入分配、商業周期、經濟增長和發展以及資本流動形式和國際貿易等的影響。黃誌剛采用信貸市場不完善的多部門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了市場機製下投資低效率的問題,他認為部門間不平衡的信貸條件和信貸市場的不完善是導致自由市場無法保證資金有效配置的重要因素,這不僅會降低投資效率和經濟增長率,甚至可能帶來“信貸陷阱”。如果政府幹預能夠降低這種部門間的信貸條件不平衡,投資效率就能得到提高,經濟增長率也將上升。政府可以在希望大力發展的產業中為企業家提供信用支持,政府的顯性或隱性擔保可以使鄉鎮企業的信貸條件得到極大改善,從而為鄉鎮企業的融資提供良好的資金保障。
(三)外資銀行進入對中國銀行的影響
隨著中國銀行業的逐漸對外開放,外資銀行不斷進入我國,銀行業市場結構和競爭格局也隨之發生巨大變化。國內學者分別從外資銀行進入中國市場的影響因素與外資銀行滲透對中國銀行業體係穩定性的影響效果兩個方麵進行的詳細的實證研究。
張紅軍等運用1985—2007年間的麵板數據(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985—1996年,第二階段從1997—2007年)討論了影響外資銀行進入中國市場的因素。分析表明,外資銀行進入中國市場“跟隨客戶”動機明顯,成為外資銀行進入中國市場的主要影響因素;同時中國對外資銀行開放的政策對外資銀行的進入短期內產生了正麵影響;外資銀行對中國市場的風險預期從短期看阻礙了其進入中國市場的速度,但是長期來看風險因素對外資銀行進人的影響並不顯著,這表明中國的市場風險隻是暫時阻礙了外資銀行的進入進程。
周慧君等選取1999-2008年的月度數據從演化和發展的角度就外資銀行滲透對中國銀行業體係穩定性的影響進行實證研究發現,外資銀行的滲透對於中國銀行體係穩定性的影響是顯著的,而且其演化過程與階段性理論基本相吻合,在1999-2001年由於中國銀行處於保護期,因此雖然外資銀行滲透對穩定性產生了不利影響,但是影響範圍並不大,銀行體係整體穩定性逐步上升;2002-2004年,得益於外資銀行進一步滲透帶來的各種“外溢效應”,外資銀行的進入對中國銀行業體係的穩定性影響逐步演變為有利影響;2004-2006年,隨著外資銀行與國內銀行的競爭進入更加充分的階段,外資銀行的滲透使得中國的銀行體係穩定性下降;2007-2008年,由於金融危機的影響使得我國銀行體係穩定性有所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