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雖然中國金融市場無論是從市場規模上還是從市場的完善程度上來講,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目前市場機製不完善、製度不健全、市場效率偏低等問題仍然在困擾著中國金融業,中國金融市場體製改革仍然任重而道遠,因此近年來金融體係成為經濟學者們研究的重點內容。
1.金融體係構成
國內外許多研究認為,目前世界上存在著兩種代表性的金融體係,一是以英美為代表的市場主導型金融體係,一是以德日為代表的銀行主導型金融體係。
施濤等將市場主導體係支持者與銀行主導體係支持者對不同金融體係優勢的論述進行了總結,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金融體係選擇的依據。市場主導體係支持者認為以市場為主導的金融體係有以下幾方麵優勢:第一,由於市場具有很強的信息發現功能,可通過並購活動使資源與能力更強的管理者結合,從而加強公司治理並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第二,由於市場具有很強的流動性,能夠幫助投資者快速賣出,從而降低了流動性風險;第三,市場有利於風險的分擔。同時,銀行主導體係支持者則認為以銀行為主導的金融體係具有降低投資者獲得及處理企業信息的成本、有利於資源配置和企業控製、銀行中介可以聚集儲蓄並且減少流動性風險等優勢。究竟哪種金融體係更加有利,他們認為,金融體係最重要的功能是將資金配置到那些最能創造價值的商業機會中去,使資本、企業家才能和普通人力資源能夠實現最優匹配。一個國家的金融體係以銀行為主導還是以市場為主導,這取決於一個國家的財富分布狀況:當一國的投資主要是由大量的小儲蓄者提供時,該國將形成以銀行為中心的金融體係,如果一國的中等投資者占據了主要地位,那麼該國的金融體係就將體現出以市場為中心。
在正規的金融市場體係之外,還存在著一些沒有被官方監管和控製的金融活動,稱為非正規金融。非正規金融究竟是“自主性”的還是“反應性”的?姚耀軍嚐試著通過變量間關係的短期動態分析對溫州的非正規金融市場利率進行研究認為,從短期來看,溫州非正規金融具有顯著的“反應性”特征;從長期來看,溫州非正規金融市場利率的決定與中小企業信貸是無關的。因此“金融抑製框架”或者“新結構主義方法”並不能完全解釋溫州非正規金融的性質。實踐證明,在金融深化過程中,由於信息和交易成本優勢的存在,使得非正規金融相對於正規金融仍然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因此,承認非正規金融的合法性應成為未來政策製定的趨勢,但同時也必須注意對其市場經營範圍的限製;應該推動非正規金融進入信貸市場,以充分利用其“溢出效應”來彌補正規金融供給不足所造成的缺口,這對於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具有重要的意義。
2、金融體係效率
金融體係效率是檢驗金融市場結構對金融環境的適應程度以及金融功能實現程度的標準,是金融發展的核心。對一國金融體係效率的衡量為判斷其金融發展狀況提供了有效的視角。沈軍借助修正的AK模型,以金融資源、金融資源的利用能力、金融資源的企業選擇能力、金融資源轉換為資本後的產業與地區選擇能力這四種能力為考核指標衡量中國金融體係效率,並對金融開放條件下的中國金融體係效率進行實證分析,結果表明:中國金融體係效率總體偏低,中國金融體係效率與金融開放的趨勢並不完全吻合,中國金融加速開放沒有帶來金融體係效率的相應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