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危機走勢
李稻葵等認為,2008年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是一場發生在國際金融核心體係的私有部門超大規模資產泡沫破裂後所帶來的恐慌以及資產負債表的危機,而不是政府部門的危機。推動金融係統崩潰的一個重要機製是現行國際會計準則中以市場價格進行定價的資產評估原則。英美政府金融救助的核心是利用不僅沒有破產,反而是如日中天的國家信用做後盾,大舉發債、印鈔,營救私有部門。根據這一分析,我們推斷,未來6個月到一年,國際金融領域會出現6大發展趨勢:(1)國際核心金融體係趨於穩定,不太可能出現第二輪金融海嘯;(2)國際金融資產價格進入上升通道;(3)美元彙率危機隱患已埋;(4)美國國債大逆轉趨勢難逃;(5)資源價格上漲啟動全球通貨膨脹;(6)中美歐日實體經濟依次非同步恢複。
何帆對世界主要發達經濟體應對金融危機的措施及其效果進行了評述。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世界主要經濟體為促進經濟複蘇,紛紛采取了包括實行金觸救助方案、擴張性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以及推行各種產業促進政策在內的一係列應對措施。現有刺激政策對市場信心的恢複和加速經濟回暖能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但要使全球經濟再次步入高增長仍需經曆較長的時期,並很可能導致通貨膨脹等新的問題。這就需要各國政府陸續出台新的政策,主要經濟體政策將會繼續著力於刺激經濟、防範新的風險、及時選擇退出以及爭奪未來製高點等方麵。
林豔紅等認為,可以預見,美國資本主義不會完結,此次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還沒有從根本上撼動美國作為現代發達資本主義典型的地位,美國仍將在調整後的自由資本主義道路上走下去。
(二)危機的應對
1.完善貨幣金融體係
陳享光等認為,一國金融化的發展應當與其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相適應,這需要注意:(1)防止過度金融化。過度金融化不僅達不到金融促進經濟發展的目的,而且還將帶來過度的投機和難以控製的風險,埋下危機的隱患。(2)鼓勵資源向生產性部門流動,避免金融資本的過度積累。貨幣資本的積累在一定階段總會出現貨幣資本的過剩,並且這種過剩會隨著信用的擴大而發展,結果導致貿易過剩、生產過剩和信用過剩。(3)加強對國際儲備、國際投資和國際金融資本的管控。
廖國民等認為,鑒於中美兩國在經濟與金融發展上的巨大差異,中國作為以第二產業即製造業為主的生產大國,經濟體係中存在廣泛的金融抑製,金融創新嚴重不足,金融市場的深化和多樣性還非常有限,儲蓄轉化為投資的效率相當低下,轉化渠道也相對單一,銀行體係擔負著過高的金融風險。中國在加強對金融創新的嚴格監管的同時,需要大力加強金融創新與資產證券化,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改善資產質量,擴大資金來源,為實體經濟提供大量的資金援助;同時,通過金融創新來分散信用風險,提高金融係統的安全性和穩定性,有效減少係統風險和市場風險,促進我國商業銀行業務轉型和資本市場健康發展。
陳雨露等通過將金融危機置於金融自由化和國家控製力動態匹配的框架下加以解讀,放鬆管製、解放壓抑的金融業並不如預期的那樣能解決一切問題,事實證明,脫離國情和發展階段的、不施加必要約束的盲目開放可能造成事與願違的結果。匹配失衡的金融自由化和國家金融控製力的衰微在發展中國家的金融危機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在金融業加速開放的過程中,為確保宏觀金融風險處於可控狀態,發展中國家應該從戰略上保持適度的國家控製力,以提高維持金融穩定和保證經濟安全的能力。對於很多“追趕型”經濟體而言,國家金融控製能力的衰微是導致金融危機無法得到及時遏製的重要原因。在經濟轉型和金融發展長期滯後的雙重約束條件下,麵臨加速開放的經濟體,出於穩定的需要,保持適度的國家控製力對於金融穩定和經濟安全是非常必要的。
2.完善宏觀經濟體係
吳念魯等認為,從美國的應對措施看,一些列應對措施都是遵循凱恩斯範式出台的,意味著蕭條經濟學的回歸。這與尊重市場並不矛盾,在市場自我恢複機製遭到破壞之際應該有政府進行幹預,有利於降低經濟自我調整的成本。為此,全球迫切需要健全的國際經濟金融秩序,妥善處理市場經濟自動調節與政府宏觀調控的關係、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關係。
陳東琪認為,由於市場無力解決短期嚴重失衡,應充分發揮政府的積極作用。全球化條件下的現代國家經濟之所以需要政府幹預,包括進行逆調節和即期調節,首先是由於市場隻能解決微觀層麵的常規失衡,對微觀非常規失衡和宏觀失衡,市場無力解決。其二,市場逆向調節功能對經濟向上和向下調節的終點取決於極限代價產生的遏製效應,無疑會拖延經濟擴張和收縮的時間;其三,全球化條件下市場的範圍和容量急劇擴大,經濟上下波動的能量急速放大並不斷外在化,傳統的“內在穩定器”無力單獨調節和引導這種市場從非均衡向均衡過渡;其四,是受利己傾向驅使的“經濟人”一般不願為了長遠目標和公共利益而放棄短期目標和犧牲個人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