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大規模的製造業基礎與市場
中國是無可爭議的“全球製造中心”,在家電、手機等許多行業均居世界前列。中國服務承接方在對開拓現有製造業跨國公司的服務外包市場方麵具有天然的優勢。跨國公司在中國運作多年,當地政府、企業、社區已經與它們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此外,跨國公司對中國在勞動力成本、地理距離、基礎設施各方麵優勢的考慮,也會將更多的服務外包業務轉移給中國境內的服務外包承接方。
5.大量已進入中國的跨國公司
截至2006年底,全國累計批準設立外商投資企業有59萬多家,實際使用外資金額6854億美元。跨國企業在華設立研發中心已經超過800多家。全球最大的500強跨國公司中約有450家已經進入我國,是承接離岸服務外包的重要載體。我國吸收外資的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正在向國際生產製造中心、采購中心、研發中心和培訓中心的目標邁進。
6.不斷增長的國內IT服務市場
國內IT服務支出預計以18%的年複合增長率增長;2010年,將達到120億美元左右,成為IT服務支出前10位的國家之一。如果中國能進一步釋放這部分市場的外包潛力,將促進國內服務外包市場的迅猛發展,樹立其他國家無法比擬的獨特優勢。
7.低廉的勞動成本
中國仍是世界上勞動力成本最低的國家之一,未來工資漲幅為每年5%~8%,低於印度等國,在可預見的將來仍然能保持其成本優勢。另外,以華為為代表的硬件提供商建立了優良且低成本的IT基礎設施,有望進一步強化中國的成本優勢。以上海市為例,上海市的勞動力成本高居全國前列,軟件工程師月薪約為500美元,而印度為700美元,美國為4000美元,加上較低的管理費用,外包可節省發包方約60%的成本。
8.大量初級人才
中國每年培養了大量的工程和IT人才,2005年,中國有超過40萬工程類本科生畢業參加就業,在人才供應成為服務外包產業發展主要瓶頸的情況下,擁有充足、可培養的人才資源為中國承接服務外包打下堅實的基礎。
9.與北亞的地理聯係
與北亞國家(如日本、韓國)的地理和文化相似性、語言優勢有助於中國確立在北亞服務外包與離岸服務外包市場上的領先地位。在中國東北等地區如大連等城市,在開展對日韓服務外包市場方麵已經具備了優勢。
此外,由於自身巨大的需求拉動,中國國內IT服務市場的發展潛力巨大。如果這部分市場的服務外包潛力得到釋放,將促進國內服務外包市場的迅猛發展,培養出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服務承接方。
7.1.2我國發展服務外包產業麵臨的挑戰
1.高質量的軟件人才不足
我國普通軟件人才數量充足,但與以英語為母語的印度相比,英語水平明顯偏低。此外,對西方商業理念缺乏了解,尤其是缺少具備全球眼光、領導承接大型軟件外包的技術團隊所需的高素質軟件人才。在語言技能、服務交付能力、實踐能力與問題解決能力、項目管理技能、國際經驗與文化相似性等方麵,中國與印度還存在差距。未來5年,中國發展離岸服務外包行業將麵臨著高質量軟件人才的缺口。
2.軟件企業規模偏小,供應能力不足
我國軟件外包公司員工規模偏小,大多為幾十人、幾百人。印度已經有數家過萬人的外包公司,年營業額超億美元的企業有幾十家,有兩家年出口超20億美元的巨型軟件集團,而我國最大外包企業東軟集團2005年離岸外包收入僅6270萬美元。
中國領先的IT服務提供商在規模方麵遠遠落後於印度,在交付能力、服務水平、行業專業知識等方麵也有差距。與印度同行相比,中國的交付中心需要更長的時間培訓人才、擴大規模、滿足客戶增長的需求。在中國和印度排名前30的軟件公司中,中國僅有20%的企業獲得了CMM4或CMM5認證,印度的比例為87%。受語言、市場營銷能力、資金等方麵的製約,中國軟件和服務外包出口企業缺乏一批熟悉國際規則的專業人員,開拓國際市場的能力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