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從“中國製造”走向“中國服務”的戰略思考(1)(1 / 3)

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的製造中心,“中國製造”增強了中國國力。政府通過稅收、土地轉讓等增加了財政收入;老百姓通過參與工廠勞動解決了就業,有了一定的收入;大量產品銷往世界各地,增加了中國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世界各地人們享受到了中國價廉物美的產品,提高了生活水平;中國增加了外彙儲備和財政收入,增加了基礎設施投資、科研、教育、國防投資等,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日益提高。然而,經過多年發展,“中國製造”所帶來的問題和隱憂也日漸暴露出來。一方麵,隨著各種成本的上升以及人民幣升值壓力,“中國製造”正在逐步喪失比較優勢,“中國製造”很難持續發展。另一方麵,如果不改變“中國製造”對環境和資源耗費嚴重,重汙染、重排放、耗水電、大量占用土地資源等方麵的現狀,“中國製造”難以為繼。再者,盡管“中國製造”一定程度解決了大量的勞動力就業問題,但他們隻靠出賣低廉勞動力來維持基本生活需求,勞動力的素質和生活依然在低水平徘徊。如果不及時調整戰略,就很難在下一輪的競爭中獲取勝利。

當前,世界經濟正麵臨新一輪產業結構調整,服務外包成為經濟全球化迅速發展的必然結果。服務外包領域的國際競爭日趨激烈,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加入競爭行列。當前,承接國際服務外包轉移的國家主要是印度、愛爾蘭、菲律賓等國,尤其以印度最為突出。加拿大、墨西哥等北美國家,俄羅斯、匈牙利、捷克等東歐國家,以及馬來西亞、斯裏蘭卡、新加坡、越南等亞洲國家,憑借語言優勢、區位優勢、勞動力成本優勢等,也逐漸成為該產業領域的新興力量。這對於我們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我們在借鑒印度、愛爾蘭以及東歐國家的做法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的產業現狀,提出我國發展服務外包的戰略舉措,讓“中國服務”成為未來和希望,逐步從“中國製造”走向“中國服務”。

7.1中國發展服務外包產業的優勢和挑戰

7.1.1中國發展服務外包產業優勢

中國在初級人才、基礎設施、成本、國內市場、外商投資、與北亞的語言和文化近似性等方麵具備得天獨厚的優勢,不僅在已發展起來的服務外包領域能夠贏得應有的份額,而且更有條件在新興領域把握曆史機遇、取得先機,從而實現跨越式發展。

1.政策大力支持

中國政府將發展服務外包作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重點領域,並把軟件與IT相關服務確定為“十一五”計劃的關鍵領域。相關的支持政策可以分為三個層次。

(1)2006年3月公布的“十一五”規劃中明確提出大力發展服務外包產業,“加速轉變對外貿易增長方式建立若幹服務業外包基地,有序承接服務業轉移”。中國各級政府已經或即將出台支持服務外包發展的政策,采取更加積極有效的措施,鼓勵跨國公司把具有一定規模的服務外包業務轉移到中國。

(2)為落實“十一五”規劃中的戰略構想,商務部等決定實施服務外包“千百十工程”。

(3)為推動服務外包產業的發展,各省市和服務外包基地城市如上海、成都、南京、大連和西安等地都根據當地具體情況,製定了更為具體的服務外包促進政策,如產業傾斜的貸款政策、具有競爭力的稅收扶持政策等。最近,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服務業發展的要求和部署,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服務業的若幹意見》(國發〔2007〕7號)提出的政策措施,促進“十一五”時期服務業發展主要目標的實現和任務的完成,國務院辦公廳還頒發了《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快發展服務業若幹政策措施的實施意見》(國辦發〔2008〕11號)。

2.誘人的經濟環境

30年的改革開放使我國經濟高速增長,GDP年均增長率多年保持在9%以上。經濟的高速增長使13億人民的生活水平極大提高,形成巨大的國內市場需求。生活質量的改善提高了人力資本的質量。全國擁有160萬年輕軟件專業人才,16萬年輕工程師,計算機相關專業畢業生每年新增20萬人。

3.高質量和大規模的基礎設施

經過改革開放30年的經濟建設,中國的交通、通信、網絡等基礎設施快速發展,部分設施服務水平已達到發達國家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交通和通信等方麵的基礎設施條件優良且成本低廉,為服務外包的開展提供良好的硬件基礎。

與其他服務外包承接國相比,中國在高速互聯網和寬帶接入、主要軟件基地的穩定不間斷雙電源供電、連接大部分一級和二級城市的大約150個民用機場方麵具有明顯優勢。國內的硬件提供商建立了優良且低成本的IT基礎設施,有望進一步強化中國的成本優勢。從軟環境看,中國興起了許多地理位置優越、人文環境良好、配套設施齊全的服務外包園區,為服務外包承接方開展業務提供了便利和支持,大大地促進了中國服務外包承接方的發展並吸引了外資服務承接方的入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