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西部幹旱貧困縣教育移民調查報告(3)(1 / 2)

從移民成本看,教育移民方式成本最低,效果最好。政府在促進貧困縣教育移民方麵要建立確實可行的推動機製,其中建立穩定的貧困縣教育經費投入機製是關鍵。一是要進一步落實“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製。縣(區、市)級政府要把發展農村義務教育作為一項重要職責,建立規範、穩定的經費投入保障機製,通過調整本級財政支出結構,合理安排使用上級轉移支付資金,增加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二是省級政府要建立和完善貧困縣中小學教職工工資保障機製。對於財政困難、依靠現有資金渠道不能解決中小學教職工工資的貧困縣,省級財政要增加轉移支付資金,補足這些貧困縣已經拖欠的教職工的工資,補助貧困縣的工資發放,確保貧困縣教職工工資按標準按時足額發放,不發生新的拖欠。三是各級政府要把中小學危房改造納入本地區基礎設施建設規劃,設立專項資金,確保所有危房都能及時改造。四是要大力增加高中教育資源。中央政府和省級政府要從支付給貧困縣的扶貧資金和移民資金中劃出一定比例的經費用於擴大貧困縣的高中教育資源和教育規模,努力提高初中畢業生的升學率。

(二)社會推動機製

貧困縣要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把教育移民放在移民工作的重要地位,要動員社會力量興辦教育,形成全社會重視教育、全社會支持教育的教育發展的社會推動機製。一是向上級部門和機構積極爭取各類教育援助項目資金,例如“全國中小學危房改造工程”、項目資金、“希望工程”項目資金、“春蕾”計劃貧困女童救助資金、上海“青基會”資金、香港“苗圃行動”資金等海內外資金。二是多渠道、多形式籌集教育經費和物資,積極動員企業、個人和社會力量向學校援助資金和電腦、投影儀、錄音機、桌凳等教學設備以及書籍,向金融部門貸款;由承建單位墊付改造學校危房資金,擴大教育資源,改善教學條件。會寧縣政府財政實力很弱,政府對教育的投入十分有限,近幾年,會寧縣的縣鄉級財政收入每年隻有2000萬元左右,如2004年隻有2007萬元。會寧縣大力依靠政府和社會力量對教育的投入,辦學條件有了較大改善。2002年、2003年兩年間全縣共投入義務教育經費8124.4萬元,2004年全縣投入教育經費3000多萬元,2001年至2004年4年投入學校建設經費近1.2億元,這在會寧曆史上是空前的,社會力量援助對教育事業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三)家庭推動機製

家庭推動機製是貧困縣教育移民的核心。甘肅省會寧等貧困縣教育條件雖然很苦,但從城鎮到農村,不論幹部、工人、農民、知識分子,人人都把供孩子上學讀書當做生活中最重要的大事來對待,不管家庭經濟情況多麼困難,就是借債、貸款也要供子女讀書。會寧縣新莊鄉新莊村東坡社地處會寧縣北部,屬旱山塬地帶,農民年人均純收入不足1000元,共有38戶人家,224人,自恢複高考以來共考出大、中專學生63人。會寧縣韓集鄉苟峴村堡子社地處會寧縣東部,屬幹旱山區地帶,農民年人均純收入不足800元,共有31戶人家,170人,自恢複高考以來共考出大、中專學生75人。1977年至2005年會寧縣累計升入大學本科、大學專科、中專的學生共有39754人,從會寧縣走出了200多名博士、2000多名碩士、2000多名學士,許多人成了“教育移民”,現在僅在北京工作的會寧籍大學畢業生就有500多名,既減輕了當地的人口壓力,又為社會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四)教育貸款機製

目前,我國現存的教育助學貸款包括商業性教育助學貸款和財政貼息的國家助學貸款兩種。商業性教育助學貸款是用於借款人自己或其法定被監護人就讀國內中學、普通高校及攻讀碩士、博士等學位或已獲批準在境外就讀大學及攻讀碩士、博士等學位所需學雜費用(包括出國的路費)的消費貸款;國家助學貸款是由中央財政或地方財政貼息,用於借款人本人或其直係親屬、法定被監護人在國內高等學校就讀全日製本、專科或研究生所需學雜費和生活費用的助學貸款。這些教育助學貸款在申請人條件、貸款額度、貸款期限、擔保方式等運行機製方麵要求較高,並且絕大部分是為接受高等教育所需費用的助學貸款,貧困縣的農民由於收入低,絕大多數家庭沒有銀行認為值得抵押的資產,不能滿足貸款擔保條件,因而很難貸到用於子女接受中小學教育的貸款。要加緊對現存教育貸款機製進行適當調整,降低擔保條件,增加財政貼息額度,專門設計出用於貧困縣城鄉家庭子女在小學、初中、高中教育階段的教育支出的教育貸款新機製,促進貧困縣教育事業的發展,促進貧困縣提高勞動力素質,促進貧困縣“教育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