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西部幹旱貧困縣教育移民調查報告(2)(1 / 3)

┃教育移民對緩解人口壓 ┃9.81 ┃ 12.10 ┃ 6.82 ┃ 6.48 ┃ 8.62 ┃

┃力的相對貢獻(%) ┃ ┃ ┃ ┃ ┃ ┃

┗━━━━━━━━━━━┻━━━━┻━━━━┻━━━━┻━━━━┻━━━━━━━┛

*2003年當地總人口數來源於《甘肅年鑒2004》。

按以上模型,1977年至2005年的29年間,會寧縣考取大、中專學校學生有39754人,其中回縣工作的有8030人,離縣工作的有31724人,教育移民總貢獻(教育移民總人口)為63448人,教育移民對緩解人口壓力的相對貢獻為9.81%;景泰縣考取大、中專學校學生有18729人,其中回縣工作的有2884人,離縣工作的有15845人,教育移民總貢獻(教育移民總人口)為31690人,教育移民對緩解人口壓力的相對貢獻為12.10%;民勤縣考取大、中專學校學生有23335人,其中回縣工作的有12088人,離縣工作的有11247人,教育移民總貢獻(教育移民總人口)為22494人,教育移民對緩解人口壓力的相對貢獻為6.82 9/6;安定區考取大、中專學校學生有27955人,其中回縣工作的有11434人,離縣工作的有16521人,教育移民總貢獻(教育移民總人口)為33042人,教育移民對緩解人口壓力的相對貢獻為6.48%。

會寧、景泰、民勤、安定四縣(區)考取大、中專學校學生有109773人,其中回縣工作的有34436人,離縣工作的有75337人,教育移民總貢獻(教育移民總人口)為150674人,教育移民對緩解人口壓力的相對貢獻為8.62%。

三、貧困縣教育移民的定性和基本特征

(一)教育移民的定性

根據以上分析,教育移民就是在各級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貧困地區人口的外向型轉移及其對人口增長壓力和人口養育壓力的緩解。也就是說,在幹旱貧困地區通過政府的有力扶持和社會的共同關注,使國民教育發展水平有比較快的提高,從而大幅度提高中考和高考入學率,增加這些地區的青年學生在外地上學、就業、安家的幾率,可以有效地達到移民的目的。

(二)教育移民的特點和優勢

與我國目前已經發生的其他脫貧形式和移民形式進行比較,我們就會發現,教育移民在以下幾個方麵有一定的比較優勢。

1.層次較高。

一般的生態移民和開發式移民是將遷出地的農村人口整體搬遷到新的居住地,這對人口的素質和質量沒有特殊的要求,也不會對移民安置區的人口素質產生多大的影響,一般地就是能夠引起移民安置區人口數量的增加。而教育移民對人口素質有很高的要求,這種素質不僅反映在人口平均接受教育的年限,而且反映在人口的年齡結構比較輕,是典型的和潛在的生育年齡組人口。所以,教育移民對控製人口有利,對整體提高人口素質有利。

2.效果明顯。

從我們對甘肅省四個縣(區)教育移民的調查情況看,教育移民對於解決幹旱貧困縣的人口壓力有非常明顯的效果,從1977年到2005年,這四個縣(區)的大學本科和專科共錄取人數累計是68284人,中專錄取人數累計是41489人,兩項總計為109773人。而與此同時,回縣工作的隻有34436人,離縣工作的有75337人,教育移民的總貢獻為150674人,教育移民對緩解人口壓力的相對貢獻為8.62%。假定這些移民人口當中隻有很少的比例當年考上了學並在外地工作和居住,那麼,那將會給這些地區的人口養育形成多大的壓力?

3.機製穩定。

由於教育移民機製的形成是靠人力資源開發,而且對於教育的重視和對教育的投資增加,會在這些地區形成比較穩定的教育發展機製,並且在“投資一教育一移民~增加投資一提高教育水平一擴大教育移民”上形成良性發展機製。比如,會寧縣這些年就把發展教育作為該縣的核心發展戰略,把科教興國戰略轉換成與當地情況相結合的有效的教育移民戰略,實踐證明是成功的。

4.連帶效應。

調查還發現,教育移民還有一個比其他移民形式更明顯的優勢,這就是這種移民形式會產生極強的連帶效應,即教育的功能不僅保證了受教育者達到了移民安置的目的,而且,當這些已經移民的高層次人口一旦在外地的城市或者企業居住及工作穩定的時候,他們當中的某些人員就會將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甚至朋友等也吸引到他們的身邊,在這幾個縣這種事例非常多。特別要注意的是,由教育移民而引起的連帶效應並不需要政府投資,是民間自願的行為。

四、教育移民與其他移民的成本比較

(一)教育移民成本

2005年會寧縣、景泰縣、民勤縣、安定區的高考錄取率分別為53.8%、35.0%、72.8%和41.6%,四縣(區)高考錄取率的簡單算術平均值為50.3%。設有1000名高中畢業生,則平均有508人可以被各類高校錄取,按31.4%的回縣率計算,這些人中回縣工作的有160人,有348人成為教育移民。現在,會寧縣、景泰縣、民勤縣、安定區等四縣(區)的普遍情況是,九年義務教育已經基本普及,但由於高中階段的教育資源極為短缺,初中畢業生升入高中的比例很低。以會寧縣為例,2005年會寧縣有初中畢業生18000多人,其中上高中的約為6000人,占初中畢業生總數的1/3。一個學生如果有機會接受高中教育,則有34.8%的可能成為教育移民;一個學生如果沒有機會接受高中教育,則成為教育移民的可能性幾乎為零。所以,在這裏把一個學生接受高中教育的成本看作是教育移民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