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西藏人口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研究(2)(2 / 3)

3.人均經濟資源量。

一是人均工業品產量和人均農產品產量。工業品人均水平比全國低很多,農產品特別是畜產品人均水平比全國高,新鮮蔬菜和水果人均占有量比全國低。二是人均金融實力。2003年,西藏人均在金融機構各項存款12379元,比全國人均在金融機構各項存款16100元少3721元;西藏人均金融機構各項貸款5572元,比全國人均金融機構各項貸款12304元少6732元。三是人均工業發展水平。2003年,西藏全部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總資產貢獻率為5.8%,比全國平均水平10.50%低4.70個百分點;全員勞動生產率44687元/人年,比全國平均水平73045元/人年低28358元/人年。四是人均財力。1991年至2003年,西藏財政收入從13.97億元增加到138.79億元,年均增長率為21.09%;財政支出從15.00億元增加到148.20億元,年均增長率為21.03%。人均財政收入從630元增加到5354元,增加了4724元;人均財政支出從676元增加到5717元,增加了5041元。2003年,西藏地方財政收入8.15億元,財政總支出145.91億元,財政赤字137.76億元,人均財政赤字5102元。西藏人均地方財政收入為302元,為全國最低,接近於貴州(322元)、甘肅(337元)、四川(387元)。五是人均固定資產投資。從1991年至2003年,西藏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從10.57億元增加到138.62億元,增加了128.05億元,年均增長率為23.92%;人均固定資產投資從476元增加到5348元,增加了4872元,年均增長率為22.33%。2003年,西藏固定資產投資118.31億元,人均固定資產投資4382元,為全國平均值的2.47倍。西藏人均固定資產投資4382元,在西部地區最高。六是人均消費水平。從1991年至2003年,西藏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從13.85億元增加到58.30億元,增加了44.45億元,年均增長率為12.73%;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從625元增加到224.9元,增加了1624元,年均增長率為11.26%。2003年,西藏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8.3億元,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159元。為全國平均值(3547元)的61%。西藏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159元),在西部地區高於貴州(1186元)、廣西(1766元)、雲南(1788元)、甘肅(1823元)、青海(1923元)、寧夏(2083元)。

4.人口素質與經濟增長的關係。

我國著名人口學專家牛文元教授對不同層次人口的能力和能源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得出了主要的結論。人的三大基本能力屬性。一是體能:包括自然能力、生理能力、基礎能力、初級能力等四個要素。二是技能:包括訓練能力、技巧能力、重複能力、中級能力等四個要素a三是智能:包括學習能力、虛擬能力、創新能力、高級能力等四個要素。人口的能力建設的社會投資,即社會成本體能、技能、智能比分別為1:3:9。而人口的能力建設的社會貢獻,即體能、技能、智能比分別為1:10:100。本課題根據這一理論研究發現,西藏的農民人均純收入與文盲率之間也有很強的負相關關係,相關係數為一0.6509。通過對西藏7個市地農民人均純收入與文盲率之間進行一元線性回歸分析說明,以2003年的情況看,西藏文盲率每降低1個百分點,農民人均純收入可提高18.367元。二是西藏的人口與科技創新的橫向比較。選取科技人員數、科學家和工程師人數、R&D人員數、R&D經費、R&D人均經費和專利數等6項指標,以全國平均科技創新能力綜合指數為100分,得到2000年各地區科技創新能力綜合指數。西藏科技創新能力綜合指數為17.76分,不足全國平均值的1/5。在全國31個省市區中,西藏科技創新能力綜合指數僅高於海南(15.82分)、青海(16?67分)。三是勞動者文化素質與其勞動生產率呈現出一定的相關關係,以文盲的勞動生產率為基準,小學畢業生、中學畢業生、大專畢業生分別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43%、108%、300%。以西藏的數據計算,小學畢業生、初中畢業生、高中畢業、大專畢業生分別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40%、80%、150%、300%計算社會綜合生產率。據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舒爾茨研究,如果一個小學畢業生的知識能力為1,中學畢業生的知識能力為7,而大學畢業生的知識能力則高達40。西藏按小學畢業生、初中畢業生、高中畢業生、大專畢業生知識能力分別為1、3、10、40計算社會綜合生產率。分析表明,2003年西藏各類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為3.86年,比全國各類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7.86年)少4.00年;社會綜合生產率為131.43%,比全國平均社會綜合生產率(180.31%)低48.88個百分點;知識能力為1.33,僅為全國平均知識能力(5.01)的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