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測表明:一是2006~2050年各時點上西藏人口中0~14歲人口的比重不斷下降,老年人口比重不斷上升,人口年齡結構逐漸由成年型向老年型過渡,這一轉型過程將在2020年左右完成。二是2006~2050年西藏人口年齡中位數的變化趨勢。2006~2050年西藏各種方案下的年齡中,位數隨著成年型人口類型向老年型人口類型的過渡而在不斷增加。在低方案中,2006年年齡中歲數為24.48歲,2020年上升到29.39歲,2050年達到40.16歲;中方案中,2020年和2050年的年齡中,歲數分別為28.69歲和37.27歲。三是人口再生產類型的變化趨勢。從2006年至2050年西藏人口再生產類型由增加型向穩定型過渡,2020年至2030為穩定型人口再生產類型,2030年至2050年過渡到減少型。人口年齡金字塔基本是底寬頂尖,屬於增加型,相比之下,2020年和2030年人口金字塔的底部明顯變窄而頂部變寬,人口再生產類型轉為穩定型。四是人口負擔係數的變化趨勢。低方案和中方案表明,隨著少年人口比重的不斷下降和勞動適齡人口比重的上升,少兒負擔係數的整體趨勢是不斷下降的,2006年至2015年比較穩定,2015年為0.46,2016年至2030年,少兒負擔係數下降速度加快,為0.32。老年負擔係數將不斷上升,2020年為0.1。2021年至2050年老年人口負擔係數上升趨勢明顯,2050年低方案達到0.28,中方案為0.26,高方案為0.23,比2006年分別高出0.2、0.18、0.15。五是總負擔係數比較穩定,低、中、高三個方案2015年的總負擔係數在0.54~0.61之間,2016年至2030年,由於少兒負擔係數的下降速度要快於老年負擔係數的上升速度,使得總負擔係數出現明顯的下降趨勢,從2031年開始,少兒負擔係數和老年負擔係數同時上升導致總負擔係數快速上升,2050年低方案的總負擔係數為0.55,中方案為0.57,高方案為0.57。
(三)人口與經濟的協調發展
1.人口與經濟發展的相關性分析。
一是人口增長與經濟增長率的比較。從1991年到2003年,西藏人口從221.78萬人增加到259.21萬人,淨增37.43萬人,年均增加3.12萬人。人口出生率從23.5‰穩定下降到14.2‰,人口自然增長率從16.1‰波動下降到7.5‰。同時,西藏生產總值(當年價)從30.53億元增加到184.50億元,年均增長率為16.17%,人均生產總值(當年價)從1358元增加到6871元,年均增長率為14.47%,人均生產總值(可比價)年均增長率為9.13%。可見,由於人口自然增長率的下降,人均經濟容量明顯有增加。二是各地區人均經濟增長。2003年,西藏人均生產總值7118元,在全區7個市地中,拉薩市人均生產總值(15274元)最高,高出全區平均值8156元,是全區平均值的2.15倍;那曲地區(4179元)最低,是全區平均值的58.7%倍;山南地區人均生產總值增長率(16.9%)最高,拉薩市(13.7%)最低。三是人均經濟容量的橫向比較。2003年,西藏人均生產總值6871元,比全國平均人均生產總值的9101元低2230元,為全國平均水平的75.5%,在西部地區高於貴州(3606元)、甘肅(5022元)、雲南(5662元)、廣西(5969元)、四川(6418元)、陝西(6480元)、寧夏(6691元)。
2.西藏的人口經濟壓力分析。
一是西藏的人口承載力。依據人口承載計算標準和2003年西藏各市地人均糧食、副食占有量,計算得到西藏各市地按人均年占有糧食和人均年占有副食,分別在溫飽型、寬裕型、小康型生活條件下的西藏各市地最大人口承載數量。在小康型生活條件下,按人均占有糧計算,2003年西藏總體人口超載17.72萬人。其中那曲地區超載36.34萬人,昌都地區超載17.25萬人,阿裏地區超載6.53萬人。在小康型生活條件下,按人均占有副食計算,2003年西藏總體人口不超載,各市地人口也不超載。西藏總體人口承載空間為215.29萬人。二是西藏人口經濟壓力的橫向比較。從人口對經濟的壓力看,若以全國人口壓力為1.00,西藏人口壓力為1.33,在西部12省市區中,西藏人口壓力高於新疆(0.93)、青海(1.24)、重慶(1.26)。若以西藏人口壓力為1.00,在西藏7個市地中,拉薩市(0.466)、林芝地區(0.579),人口壓力小於西藏全區平均數(1.000);那曲地區(1.703)、昌都地區(1.684)、山南地區(1.446)、日喀則地區(1.342)、阿裏地區(1.199),人口壓力大於西藏全區平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