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促進人口與經濟協調發展的對策選擇。
一是科學指導,統籌協調,促進西藏人口與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二是圍繞中心,突出重點,全麵促進農牧區經濟發展。三是項目推進,產業突破,努力增強綜合實力。四是推進改革,創新體製,增強發展的內部動力。五是保護生態,節約資源,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六是優化環境,大力促銷,加快旅遊業發展步伐。
(四)人口與社會的協調發展
1.西藏城鎮化水平的全麵評估。
一是西藏的小城鎮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無論從數量上還是規模上都已初具規模。截至2003年底,西藏有小城鎮650個。其中建製鎮140個(拉薩市9個、昌都地區28個、山南地區24個、日喀則地區27個、那曲地區25個、阿裏地區7個、林芝地區20個),集鎮508個,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98.4萬人,占總人口的38%,而非農人口37.2萬人,占市鎮總人口的37.8%。二是西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有成就,主幹道路、給排水係統、垃圾填埋場、廣場公園、市場貿易、郵政電信等改善比較大。三是投資。從1997年到2002年,西藏城鎮市政建設共投資28.57億元,新建、改建市政道路126千米,道路麵積315萬平方米。截至2004年底,全區城鎮道路長495.46千米,供水管道長785.97千米,供水綜合能力達40.51萬立方米/日,城鎮用水普及率60%,城鎮液化氣年用量1.1萬立方米,城市燃氣普及率80%,城區綠地率23%,按非農業人口占總人口比重計算的城鎮化水平從1991年的13.6%提高到2003年的15.2%。四是城鎮化促進了區域經濟格局的變化。隨著青藏鐵路、林芝機場等一批重點基本設施項目開工建設,以拉薩為中心,由山南地區、林芝地區、IEI喀則和那曲部分地區等構成的核心經濟區正在形成,這一區域人口占到全區總人口的67.89%。地區生產總值占全區的91.8%。
2.城鎮人口與社會協調發展評估。
一是從1991年至2003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995兀增加到8058元,增加了6063元,年均增長率為12.34%。2003年,全國城市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6510.94元,西藏為8045.34元,比全國平均值多1534.40元,為全國平均值的1.24倍。在西部12個省區市中,西藏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最高。二是城鎮居民人均總收入結構分析。從1990年至2003年,西藏人均消費性支出從1340元增加到8043元,增加了6703元,年均增長率為16?12%;人均食品支出從888元增加到3541元,增加了2653元,年均增長率為12-22%。預測分析,2004至年2010年人均家庭總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費性總支出、人均食品支出,均按相應指標1990年至2003年的年均增長率估計。到2010年,西藏城鎮居民人均家庭總收入估計為28199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估計為21232元,人均消費性總支出估計為21111元,人均食品支出估計為7457元。
3.城鎮貧困人口群體現狀分析。
一是西藏城市再就業情況。西藏在2004年,包括下崗失業人員、高校畢業生、軍隊轉業幹部和退伍軍人在內,共實現再就業2.1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製在4.3%以內。舉辦各類培訓班2327人次,共培訓下崗失業人員8569人,通過培訓實現就業再就業4835人,培訓就業率為56%。對全區5578人進行了職業技能鑒定,鑒定合格率為86%,4781人獲得了勞動保障部門頒發的職業資格證書。全區接受職業指導的有1.6萬人(次),職業介紹1.5萬人(次),職業介紹成功8000人(次),職業介紹成功率為53%。二是解決城市貧困人口問題的思路和對策。要以增加城鎮就業崗位和控製城鎮登記失業率為目標,以充分釋放各項就業再就業優惠政策效應、開發就業崗位和推進勞動就業服務為主要內容,以強化技能培訓和開展創業培訓、穩定推進職業技能社會化鑒定、加強勞動力市場管理、充分發揮失業保險促進就業再就業的服務功能和作用為手段,在擴大就業總量的同時注重提高就業質量,努力增強就業再就業的穩定性。
4.西藏農村人口與社會協調發展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