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西藏人口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研究(1)(1 / 3)

西藏是我國藏民族人口聚集的最大地區之一,又是我國生態環境、曆史文化、資源能源和西部大開發的重點區域,有其獨特的地理特征和發展條件。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西藏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出現了可喜的勢頭,在人口發展和營造自覺自願的計劃生育人文環境方麵也取得了很大的進步。根據國家“十一五”規劃關於加強人口發展戰略研究問題的要求,西藏自治區政府把西藏的人口發展戰略研究問題作為西藏中長期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決策開展對人口發展問題的研究。本課題就是以西藏未來中長期人口發展戰略為主題,在進行充分的調查和研究的基礎上,試圖對西藏的人口區情、人口與經濟、人口與社會、人口與資源、人口與環境以及人口的公共管理等關鍵性問題進行係統的、規範的研究和探討,從而提出對於西藏人口發展和計劃生育工作的政策和對策建議。

一、西藏人口發展總體情況概述

(一)西藏人口區情

1.西藏人口規模。

在曆史上由於經濟、社會、戰爭、自然和疾病的原因,西藏的人口數量增長變化非常大。在公元6世紀西藏估計約有90萬人。公元7世紀人口規模達到高峰,總計吐蕃時期西藏境內的人口約361萬人。到13世紀西藏人口比7世紀減少近5/6,有約63萬人。18世紀西藏人口約94萬人,與13世紀相比又增加30多萬人,其中喇嘛至少占總人口的33.48%。從18世紀到和平解放前,由於政教合一製度的完善,喇嘛人數大增,人口增長速度極低,僅增加約10萬人。1951年的西藏約有105萬人。和平解放後西藏的人口增長。這一時期的人口增長也經曆了以下幾個階段:1952年至1959年是西藏人口增長模式轉變的啟動階段,人口增長速度雖然很低,但較新中國成立前有較大提高,這段時間共增加人口約7.80萬人,年均增加約1.11萬人。1959年至1965年的人口增長速度明顯加快。6年中西藏增加14.32萬人,年均增加2.39萬人,年均增長1.86%,西藏進入了人口增長最快的階段,15年增加48.16萬人,增加35.12%,年均增加3.21萬人,年均增長2.03%。在1971年出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二個人口增長高峰。1980年至1990年西藏人口繼續增長,1990年達到221.47萬人,增加36.19萬人,年均增加3.62萬,年均增長1.80%,這一時期西藏人口以自然增長為主,遷移增長下降,10年間人口自然增加31.79萬人,占總增加人數的87.84%。這個時期人口增長在1981年出現了建區以來的第二個低穀,這主要是由於淨遷出人口所致,隨後遷入人口的增加使得1987年西藏迎來了建區以來的第三個人口高峰。1990年至2003年西藏人口快速增長,總人口由1990年的221.47萬人增加到2003年的270.17萬人,共增加48.7萬人,年均增長1.54%。

2.西藏人口質量。

一是平均預期壽命。西藏人口平均預期壽命提高很快,1951年為35歲,1990為59.61歲,2000年為64.37歲,50年壽命延長了29.37歲。但從橫向對比來看,西藏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大大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如2000年西藏比全國低7.03歲。二是嬰兒死亡率。1951年高達430‰。1981降到155.2‰,1990年又降為97.4‰,2000年降到43.01‰。三是受教育程度。1951年西藏約有20多所官辦學校,90多所私塾,適齡兒童入學率不足2%,文盲占總人口的90%以上。截至2003年底,全區有小學892所,教學點2020個,小學在校生32.2萬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1.8%,全區74個縣(市、區)中已有55個縣完成普及六年義務教育,有17個縣完成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普六”和“普九”人口覆蓋分別達到79.6%和47.1%,高中階段入學率達到22.3%,高等教育入學率達到8%以上。四是文盲率。從“普四”和“普五”的對比來看,西藏文盲率有了明顯的下降。在“普四”中西藏文盲率為44.43%,“普五”下降到32.50%,下降了11.93個百分點,其中城鎮文盲率為22.7%,農村文盲率為54.2%。五是受教育程度。從2000年西藏每10萬人口中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口的比較來看:小學為30615人、初中為3136人、高中為3395人、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為1262人。各地區6歲以上人口受教育年限差異明顯,拉薩市最高為5.62年,林芝為4.55年,山南為4.08年,日喀則、阿裏、昌都和那曲地區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低於西藏平均水平。六是從業人員的受教育程度。到2000年,西藏從業人員中,文盲半文盲人口比重下降到57.45%,受過小學、初中、高中和中專、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教育人口的比重分別為29.21%、6.81%、4.59%和1.94%,平均受教育年限為3.2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