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改造的步伐。要把基礎設施建設放在優先發展的地位,抓住國家擴大內需和西部大開發的機遇,重點抓好城市供水、排水、供熱、防治汙染和道路、通訊、電網、廣播電視等基礎設施建設,淨化、美化、綠化環境,提高市民素質和文明程度。創造良好的區域經濟發展環境和城市居民生活環境。
5.加快技術創新和人才培養的步伐。知識發展戰略、人力資源開發戰略,將是西部開發的重要戰略。我們要認真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麵推進素質教育和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兩個《決定》精神,充分發揮教育、科技對經濟和社會的強大推動作用,進一步推動科教興市戰略的實施,建立、完善教育和人才培養的體係,加大資金投入,推進產、學、研結合,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使科學技術真正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支點”。
6.加快招商引資開放帶動的步伐。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把對外開放和對內開放結合起來,把“引進來”和“走出去”結合起來,發展同發達地區的經濟合作關係,積極主動地接受經濟發達地區產業戰略轉移和技術輻射。以“三引進”為重點,不斷擴大利用外資的規模,提高利用外資的水平。堅持以資源換資金,以市場換技術,以存量換增量,吸引外商采取獨資、合資、控股、兼並、收購等多種形式投資農業產業化經營、基礎設施建設、高新技術產業、第三產業和現有企業的技術改造。吸引沿海發達地區的知名企業到白銀來投資,把發達地區的資金、技術、品牌優勢,經營管理優勢,市場營銷優勢,與我們的土地優勢、原材料優勢、勞動力優勢結合起來,進行嫁接改造,聯合協作,實現跨越發展。與此同時,還要主動走出去,積極尋求合作夥伴,學習先進地區的先進技術、先進經驗,增強自身發展能力。
三、積極推進傳統農業向產業化、市場化、現代化農業轉變。大力發展農村經濟
白銀市的農業具有黃河灌溉農業和旱作農業兩個顯著特點。由於堅持狠抓水利建設和“三田”建設,目前農業生產條件已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全市130多萬農民群眾基本解決了溫飽。但是幹旱和水土流失仍然是農業發展的心腹之患,特別是大麵積幹旱山區農業抗禦自然災害能力低,生態環境惡化,發展不穩定,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為了適應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階段性變化的要求,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我們要積極對接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決策,精心研究、統籌規劃,科學地製定目標任務、政策措施和具體步驟,要把切入點和起點放在生態環境建設上。認真貫徹“退耕還林(草)、封山綠化、以糧代賑、個體承包”的方針,下大力改善生態環境,並把改善生態環境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結合起來,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
根據白銀市生態區域差異和經濟發展的狀況,我們將全市農業劃分為北、中、南三個地帶。三個地帶形成飛鳥之勢,中部為鳥身,南、北部為兩翼。從這一特點出發,我們確定在農村經濟工作中實施一體兩翼、豐翼強體、整體騰飛的“飛鳥”戰略。其發展重點是:南翼即以會寧縣為主的生態農業區。有廣闊的黃土梁茆塬地,土層深厚,降雨量300—500mm/年,是退耕還林(草)、封山綠化和發展綠色食品原料基地的好區域。要堅持以糧食換林草的原則,采取以糧代賑、個體承包的辦法,大麵積、全流域栽植林草,綠化山河,保持水土,改善生態。同時要搞好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山水田林路的綜合治理,改土造田、興水節灌、地膜種植、推廣科技、調整結構。堅持工程措施、科技措施、生物措施相結合,大力發展經濟林、用材林、薪炭林,著力提高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發展綠色產業,建設綠色保健食品基地和草產業開發基地,以綠色產業工程來推動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要把以糧食換林草同扶貧工作結合起來,把物質扶持同智力、技術扶持結合起來,走開發式扶貧的路子,實現穩定解決群眾溫飽、脫貧致富的經濟發展目標。北翼即以景泰縣為主的高揚程灌溉農業區。是白銀的糧食生產基地和支柱產業原料基地。主要解決農業高投入、低效益的問題。中央指出,開發西部地區,要把水資源的開發和有效利用放在突出位置。因此,我們要把節水灌溉和發展“兩高一優”農業繼續作為重點來抓,著力提高水的利用率和農業的綜合效益。要堅決有力地治理沙化,改造荒漠,在沙區、防風固沙區發展林草帶,搞好沙產業開發工程建設。山區要按照規劃退耕還草還林,發展優質高效草食畜牧業和林果業,努力促進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實現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的目標。“一體”就是以白銀市中心為主,包括靖遠縣和平川區的高效農業區。低山丘陵與黃河構成了沿黃走廊,光熱資源充足,有利於發展立體農業。主要解決農業商品化、市場化、現代化水平不高和山區水土流失嚴重的問題。重點發展優質高效、產業化農業。幹旱山區集中連片種草種樹,草灌結合,提高林草覆蓋率,減少水土流失。著力提高農業的商品率和轉化率。要搞好高科技農業開發工程建設和農村小城鎮建設,率先實現農民致富奔小康和進入寬裕型小康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