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產業深度開發”,就是要在推進國有企業戰略性改組的同時,逐步建立起較高層次的技術開發結構,加快工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和主導產業的深度開發。對仍具有一定資源優勢和發展前景的產業,如能源工業、建材工業、化學工業和食品工業等主導產業,要加大科技投入,延長產業鏈和產品鏈,通過改造升級和深度開發提高效益;對逐漸減少資源優勢和資源在外(市外、省外)的產業以及傳統產業,如有色金屬工業、機械工業等,要注重用高新技術進行改造,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化和傳統產業高新技術化,逐漸形成新的替代產業和實現產業升級;要通過發揮產業先行優勢、挖掘資源優勢和組合再造優勢,發展特色產品、特色產業,形成特色經濟,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源和增長點。
城市經濟工作,從近期發展和中長期建設來看,要在資金投入、結構調整、市場拓展、效益提高、環境改善等方麵有大的突破。工作重點是:
1、加快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的步伐。國有大中型企業相對集中,是白銀的一大優勢。國有大中型企業發展了,就會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國有大中型企業的效益提高了,就會增強地方的經濟實力。搞活國有大中型企業,是我們城市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一個長期的戰略任務。要按照黨的十五屆四中全會《關於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精神,繼續堅持“三不三互”原則,牢固樹立服務意識,積極為國企改革和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幫助企業解決麵臨的突出問題,實現改革和脫因的三年目標。重點是協助搞好結構調整、債轉股、貼息技改、提高直接融資比重、下崗再就業和社會保障等工作,減輕冗員、債務和辦社會三大曆史負擔。支持國有大中型企業實現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製的兼並、聯合,進行資產重組和結構調整,加快產權製度改革,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製度。同時,要進一步放開搞活國有中小企業。對已進行了改組、改製的企業,要按照“總結、完善、深化”的思路,扶持搞好結構調整、技術改造和新產品開發,逐步向“專、精、特、新”的方向發展,引導企業轉換經營機製,按照新章程的機製運作。幫助小企業同大企業建立密切的協作關係,實施以大帶小,以強帶弱,互惠互利,優勢互補。
2.加快支柱產業改造提高的步伐。要順應國家宏觀政策的調整和變化,多方爭取、籌集資金,積極采用高新技術成果,加大技術創新的力度,帶動整個產品結構升級。有色金屬工業要抓好新項目的達產達標和老係統的技術改造。化學工業要利用現有技術裝備,開發高分子聚合物和精細化工及化學藥品。能源工業要加大科技含量,提高煤炭生產的機械化水平和電力工業的現代化水平。機械工業要重點發展新型電線電纜及電子專用設備、材料和元器件,加快機電一體化步伐。建材工業要重視水泥、陶瓷、石膏等建築建材的晉等升級,發展輕質、防腐、高強度、多功能的建築裝飾新產品。輕紡工業要大力發展以農副產品加工增值為主的地毯、毛紡、食品、飲料、飼料工業,研究開發新型保健食品、方便食品和出口創彙產品,要加強棉、毛紡織和針織產品的綜合係列開發。總之,要通過技術改造和結構調整,鞏固提高優勢產業的主導地位,把潛在的經濟優勢真正變成現實的經濟優勢,加快發展具有白銀特色的工業體係。
3.加快第三產業和非公有製經濟發展壯大的步伐。要立足於為企業生產和居民生活提供全方位、多領域的服務,在鞏固提高商業批發零售、餐飲娛樂、金融保險、交通運輸等傳統行業的同時,拓寬發展領域,重點推進中介服務、信息谘詢、郵電通訊、旅遊、家政服務、社區服務、非義務教育、醫療保健、房地產開發的產業化,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要創造良好的政治環境、政策環境、社會環境、輿論環境和法製環境,鼓勵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製經濟快速發展,並逐步向生產型、科技型、外向型方向轉變。對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個體私營企業納入市經貿委的宏觀調控範圍,在信貸、運輸、電力、人才等生產要素的配置上給予大力支持。同時,還要大力發展股份製、合作製、中外合資等多種所有製,充分發揮區域內大中型企業集中,技術、人才、資源聚集的優勢,加快以“一廠兩製”為主的城市集體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