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綠化,種樹種草,對幹旱少雨、植被異常脆弱的西部來說,任務是長期的、艱巨的,應實行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籌措資金。根據《環境與發展十大對策》規定,應將環境保護的有關費用納入市財政預算。鼓勵城市居民出錢出力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如義務種樹種草,捐獻樹苗等。借鑒蘭州市南北兩山綠化的經驗,應把白銀市區分片劃給各企事業單位,要求這些單位義務承包綠化。把市場機製引入城市園林綠化建設,采取股份製、股份合作製、租賃經營等方式,進行城市綠化。公園、動物園、遊樂場館可承包經營。對市區綠化開發、外圍防護林帶的營造、城郊“四荒”的綠化,堅持誰開發、誰所有,允許繼承和轉讓。目前要盡快爭取韓國對白銀市大環境綠化投資資金的到位。

4.在中小學開展環保教育。各中小學要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把環保教育作為實施素質教育的組成部分。有條件的學校應開設跨學科的環保教育課程。加強課外環保教育,組織學生開展課外環保實踐,增強學生的環保技能與社會實踐能力,提高環保意識。建立環保教育基地,如科技館、博物館、動植物園等,為市民,特別是青少年的環保教育提供活動場所。

5.把環保教育列入成人教育和崗位培訓的重要內容。在黨校和行政學校開設環保知識講座,以提高各級領導幹部的環保意識;把環保作為企業領導幹部的重要考核內容;把環保知識和安全生產崗位培訓結合起來,對職工進行全員培訓。

6.鼓勵成立民間環保組織。生態環境的治理保護需要所有人的參與。公眾參與的方式是多方麵的,如控製生育、節約資源、輿論監督等,但最主要的是建立民間環保組織。有了環保組織,人們的環保意識就會轉化為有組織的群眾行動。

目前國內外的民間環境保護組織,在全球範圍內對環境保護的發展方向、政府的環保政策以及群眾的環保意識等方麵發揮著重要的影響。1995年,吉林省首先提出在全國範圍內開展綠色誌願者活動,有21萬誌願者響應號召,在京滬、京廣、京哈、隴海四大幹線上清掃沿線垃圾2300噸,有力地推動了社會各行各業和公眾的環保意識。白銀也應成立環保組織,以開創全民保護環境的新局麵,向理想的“生態城市”邁進。

非公經濟要發展

改革開放後,白銀貧困地區非公有製經濟的發展雖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績,但是貧困地區要大規模發展非公有製經濟,還存在許多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需要對潛在的問題進行調查研究,製定政策,促使管理和服務等方麵全方位的完善和創新。

一、當前白銀貧困地區非公有製經濟的發展仍不能適應改革發展的要求

截至1997年底,全市個體工商戶達20678戶,私營企業581戶。個體私營經濟年產值9.8億元,占全市工農業生產總值的19.4%。但與全省及發達地區相比,非公有製經濟仍然是發展緩慢、比重偏低。1997年末,全國非公有製經濟在工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已超過30%,發達地區竟高達50%以上。可見,越是經濟發達地區,非公有製經濟的比重就越高。行業過於集中和單一。白銀大多數非公有製經濟屬於飲食、商貿流通和服務業,很少涉足主要產業。發展緩慢。1990年以來,有三個縣(區)非公有製經濟年增長不超過8%。發展水平低。從城鄉看,城鎮發展較快,農村較緩慢;從地域看,靖遠、白銀區發展較快,會寧較慢。通過縱橫向比較可以看出,白銀這樣的不發達地區,經濟發展與發達地區主要差距之一就是非公有製經濟長期處於緩慢和低水平發展階段。

二、有關部門對非公有製經濟認識不明確,製定政策不完善,引導規範不及時

認識與行動跟不上。一些政府部門在具體工作中和具體問題上,沒有全麵深刻地領會黨中央的政策,沒有結合實際情況製定創造性政策,也沒有在政策上積極鼓勵引導,使非公有製經濟的發展受到限製。一些政府管理部門行為錯位,有些政策過於苛刻,且存在亂收費現象,壓製了非公有製經濟的發展,如一些部門濫設收費項目、超越範圍收費、不按標準收費、交叉收費、重複收費、強行集資攤派、亂罰款等。政府在製定發展非公有製經濟政策中缺乏指導,使非公有製經濟發展處於盲目和自發狀態。

對於上述問題,我們應及時予以糾正,對現行政策加以完善和充實,使之成為指導、規範非公有製經濟快速發展的有力保證。

首先要充分認識非公有製經濟的高效性和靈活性。非公有製企業在經營方式上注重靈活性,在經營結果上注重效益性。其次應加大對發展非公有製經濟的宣傳力度。在各種正麵宣傳中,要對發展非公有經濟的重要性、必要性、典型經驗、社會貢獻和優惠政策等進行連續宣傳報道,使社會對非公有製經濟有一個更加深刻的印象,使全社會真正認識到發展非公有製經濟的現實意義。再者須加強對非公有經濟的指導。國家和地方各級政府在對社會經濟結構、產業結構進行全麵調查、分析、論證、評估的基礎上,製定非公有製經濟發展規劃和優惠政策,加以指導,使非公有製經濟快速、健康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