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實現治理目標,白銀市加強了以下幾個方麵的工作。

1.繼續堅持和落實環境管理八項製度。1985年。白銀市恢複建市以來,市委、市政府就把環境保護確定為基本政策,並設立了白銀市環境保護局,建立健全了管理、監理和監測三位一體的環境保護管理體製。經過長期探索和總結,目前已建立起富有成效的環境管理製度體係,其核心內容為以下八項製度。

排汙收費製度。對超標排放汙染的工礦企事業單位征收超標排汙費,以促進工礦企業提高防治汙染的責任性和自覺性,達到保護環境的目的。

環境影響評價製度。規定所有項目,在建設前必須對項目可能產生的環境影響進行科學論證,經過環保部門及相關部門審查批準後才能投入運作。

三同時製度。對新建、改建、擴建項目防治汙染和公害設施的建設,要求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施工、投產,使用後的環境效益要達到國家標準。

排放汙染物許可證製度。全麵開展水、氣、渣、噪聲排放汙染申報登記及排汙許可證的審查發放工作。

汙染集中控製製度。通過發展區域汙水集中處理、集中供熱、集中控製煙塵區等多渠道控製以預防汙染。

限期治理製度。對造成環境汙染的企事業單位限其在一定期限內將汙染治理好。

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製。對三縣兩區城市綜合整治的成效、總體環境質量,每年進行一次定量考核,考核內容公布於眾。

環境保護目標責任製。市政府以簽訂責任書的形式規定各縣、區一把手在任期內環境保護的目標和任務,作為政績考核內容。

實踐證明,環境管理八項製度是符合白銀市情的,也是白銀市環境治理和保護的成功經驗。在新的世紀要繼續堅持和落實環境管理八項製度,使環境環保工作上升到一個新的台階。

2.調整產業結構,實施清潔生產。抓住經濟結構調整契機,堅持“三、二、一”產業發展方針,全麵推進工業清潔生產。把保護環境作為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硬約束條件。轉變工業汙染防治戰略,全麵實施清潔生產,努力改善能源結構,逐步解決結構性工業汙染問題。

在工業企業改革中,要調整工業結構,大力發展輕工業,由偏重型結構向輕重工業協調發展轉變;積極發展高新技術,作為實施清潔生產的根本措施,實現汙染的減量化、無害化和資源化。

在能源利用方麵,要積極引進推廣先進潔淨的精煉技術,節約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並提高煤炭轉化為電力等高效清潔能源的比例。通過能源的清潔化和利用的高效化,減少汙染物的排放量;調整和改善民用燃料結構,全麵推廣電能、液化氣、煤氣、固硫煤等清潔燃料,徹底杜絕原煤散燒;改進供熱方式,采取熱電聯產,集中供熱等形式,加快建設社會化的城市集中供熱工程,逐步淘汰小型、分散、落後的供熱方式。

3.全方位開展綠化工作,推動生態環境的健康發展。卓有成效的綠化建設,不僅可以營造一個優美的生活環境和經濟發展環境,還可以改善投資條件,這對吸引外資和沿海企業高新技術向西部轉移也是至關重要的。

綠化工作是一項持久的戰略性措施。白銀市吸收有關專家組成課題組,對市區的環境現狀及治理目標進行了專題調研和論證。關於城市綠化建設問題,對策如下:

市區綠化建設以市區大環境綠化為基本框架,以市區園林建設為中心,以主要幹道為經緯,以街頭景點和學校、機關、居民區綠化為點綴,以市區外圍環城生態林帶為保護,點、線、麵、片相連接,縱橫交錯。同時要實現城鄉一體化的綠化建設格局,把城郊綠化空間的生態景觀作為城市綠地的有機組成部分,把城市綠化與鄉村造林綠化統一起來,逐步擴大,形成綠色緩衝帶,建設完整的白銀城鄉綠化生態係統,向“生態城市”邁進。

選好樹種,科學植樹。人工林倘若樹種選擇不當,會加速土壤的退化,所以應根據白銀氣候和土質的特征選擇適宜的樹種。基於多年來自銀的造林經驗,可供選擇的樹種有:毛白楊、鑽天楊、白榆、國槐、刺槐、臭椿、樸樹、元寶楓、檜柏、接骨木等;適合綠地栽植的草類有野牛草、結縷草等。植樹種草的技術操作應在林業部門的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