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誕生是大自然造化之功。沒有自然的先期存在,不可能有人類。社會的發展貫穿著大自然對人類庇護的全過程。倘若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受到破壞,將直接危及自身的生存。因人為的破壞環境而招致的旱澇洪荒,是大自然對人類的報複性懲罰。

進入20世紀以來,人口的猛增和現代化生產對資源的大規模掠奪性開發,人類的生存環境蒙受著空前的災難,保護生態環境越來越顯得重要。

伴隨著共和國經濟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白銀環境保護事業已走過30多年的曆程,獲得了長足的進步。人們的環境意識普遍得到提高,環境管理進一步加強,以大氣、水為重點的汙染防治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到“九五”末,城市環境質量有了明顯好轉,空氣中二氧化硫濃度年日均值降到曆史最低水平;黃河白銀段水質達到弱三類;全市400家有汙染的企業中,83%的工業企業實現達標排放,環境惡化的趨勢初步得到遏製。然而,保護自然環境,維護生態平衡,使經濟的發展與客觀環境和諧的統一起來,乃是長期的不間斷的重要任務。尤其是伴隨著西部大開發的到來,各行各業開拓前進的步伐必將比過去更快,如果不加大環保力度,定會帶來嚴重的惡果。

白銀市的經濟發展主要是外延性增長。即以工業生產為主的經濟發展主要是通過加大物質消耗而提高總產值,生產過程中的高耗能和能源利用不充分造成了高汙染。如二氧化硫的汙染,主要是有色冶煉、化學工業、生活鍋爐等工業生產過程中燃煤和工藝過程排放造成的。同時白銀地處黃土高原幹旱地帶,靠近騰格裏沙漠,屬大陸性氣候,冬春幹旱風沙多,夏秋少雨日照強。這種相對脆弱的生態環境也導致了自然降塵量的減弱。而且由於白銀市區是在飛沙走石、寸草不生的荒原上興建起來的一座工業城市,環境綠化是從“零”開始的,盡管現在城區綠化覆蓋率已達14.1%,人均綠地麵積為7.3平方米,但仍大大低於國家標準。

“生態城市”是當今中外生態學家和城市學家提出的一種理想城市。它要求自然、能量、信息高效利用,人的創造和生產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環境質量得到保護,城市將是生態型、高效型的人類聚居新環境。立足於白銀生態環境的現狀和未來“生態城市”的要求,在西部大開發中,白銀市區環境的治理應充分考慮到如下幾點。

1.建設生態係統協調發展的生態城市。城市生態係統分為自然生態、經濟生態和社會生態三個子係統。自然生態係統包括居民生存的基本物質環境,如太陽、淡水、土地、氣候、水文、地質;經濟生態係統涉及生產、分配、流通與消費,如工業、交通、貿易、金融、信息、科技等;社會生態係統包括城市居民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如居住、旅遊、文化、教育、藝術、法律等。如果自然生態、經濟生態和社會生態三個子係統協調發展,使要素、結構和功能偶合成有序的有機整體,就能促使城市生態係統進入良性循環。基於此,白銀市在進行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決策時,充分參照了“生態城市”這個目標,使生態、經濟、社會三個子係統彼此聯係、相互製約、協調發展。

2.時刻不忘治理和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生態城市的五個原則。即生態保護,生態基礎設施的建設,保證居民的生活標準,保護曆史文化,將自然融入城市(如綠化、綠地等)。

3.增強人的生態環境意識,約束非理性行為。預防環境突變,是城市生態係統健康運行的保證。基於此,必須加強教育和宣傳工作,以增強各級決策機構和所有居民的環保意識。這是建立生態城市的基本保證。

白銀市區環境治理的近期目標是:努力減緩城市環境汙染,防止伴隨經濟的發展使大氣環境惡化的趨勢。繼續改善黃河白銀段的水環境質量,力爭城市主要汙染物排放量控製在甘肅省下達的總量指標之內,使區域生態環境向好的方麵轉化。計劃到2005年,使黃河白銀段的水環境質量達到國家規定的3類標準。全市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控製在1995年水平的基礎上,以後增加幅度不超過10%,實現城鄉生態環境良性循環的優化態勢。

目前集中解決好空氣汙染、飲水質量和城市綠化。淨化市區空氣使其達到環保規定的“優”級標準。隨著西部大開發的全麵啟動,企業通過改革、改製,生產過程會進一步優化,汙染源會逐漸減少。提高飲用水質量問題,首先要完善居民飲用水的供水係統,改善飲用水的質量;其次是盡快建成白銀市汙水處理廠,減輕黃河納汙的壓力。綠化問題,必須長期堅持,持續發展,爭取早日形成城鄉一體化的綠化網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