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更加有效地發揮科技在全市經濟和社會發發展中的重大作用。根據“把發展作為主題,把結構調整作為主線,把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作為動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根本出發點”的精神,使科學技術力量成為經濟跨越式發展的動力。為此必須圍繞工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和企業的技術進步,搞好科技服務,因地製宜地發展接續和替代產業,推進資源型產業向多元主導型產業轉變。切實轉變工業增產方式,增強企業技術創造能力,加快傳統產業技術改造,推進產品結構升級。提高壯大有色金屬、化工、能源、機械四大支柱產業。
圍繞西部大開發的重大戰略決策,開展學術交流,搞好科技谘詢服務。白銀市科協係統人才優勢十分明顯,數量多,門類全。市縣鄉各級科協和企業科協及各學會、協會等組織共有會員2.5萬多人,專業涉及理工農醫教育等各個方麵,開展學術交流潛力很大。假若每一個會員每年都能寫一篇質量較高的論文,提一條合理化建議,對推進白銀市的科技進步將會產生重大影響。同時要加強學術團體之間的交流,不斷吸納信息,把握科技進步的最新態勢。
第二,要不斷提高全民的科技素質,卓有成效地搞好科普宣傳工作。人是生產力中最重要、最活躍的因素。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快慢、競爭力的強弱,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人們運用科學技術知識進行科學思維和科技創新的能力,取決於全民科技素質的高低。所以必須廣泛開展科普活動,向廣大人民群眾傳授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用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引導人民群眾樹立積極向上的生產、生活方式和科學的世界觀,以激發群眾學習和應用科學知識的積極性,在全社會逐步形成學科學、愛科學、講科學、用科學的新風尚,全麵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
充分發揮廣大科技工作者在科普工作中的主力軍作用,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普活動。可組織開展科普之冬(春)、周等活動,與社會各方麵配合,搞好科普宣傳;可組織由科技工作者參加的“科技報告團”,麵向社會開展科技報告活動;可針對社會上的一些熱點、難點問題,請一些知名度較高的專家學者,或組織科技論壇等方式,通過擺事實、講道理,提高全民的思想水平和鑒別能力;要充分發揮科普設施的作用,努力搞好展教工作,增強公民的科技意識。同時要使電視、廣播、計算機網絡及報刊雜誌成為科普工作的有效載體。
第三,努力搞好科協組織和隊伍的自身建設。白銀市包括農、工、醫、教育等方麵的市級學會38個,會員6158名,基本形成了多學科、多層次、多功能的科技網絡,為科教興市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實行經濟體製和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提供了技術基礎。各級學會要嚴格按照章程開展工作,不斷提高學會組織和隊伍的自身素質。堅持麵向經濟建設這個主戰場,集中精力做好依靠科技進步推動經濟發展的大文章。諸如發展高新優質低耗農業、無公害產品生產、沙漠化防治、“星火計劃”、科普“1230”工程、“121”雨水集流等,力爭在這些領域有新的技術突破。
各學會從本地實際出發,結合建立現代企業製度,推動企業建立健全技術進步機製和研究開發體係,增強依靠科技進步的活力和動力,強化技術吸收能力,移植嫁接並舉,加快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武裝基礎產業和支柱產業的步伐。同時進一步搞好企業工程技術人員的“講理想、比貢獻”競賽活動和“廠會協作”的“金橋工程”。
發揮學會科技優勢,圍繞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工農業生產中的重大問題開展學術交流。不斷提高學術會議和刊物的學術水平,增強學會自身的權威性。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切實發揚學術民主,創造和諧、平等、寬鬆的學術環境,提倡具有學術個性的自由探索精神,為西部大開發、為白銀的兩個文明建設奉獻智慧和力量。
黃河水運譜新篇
黃河白銀段位於黃河上遊中段,全長258公裏,占甘肅省規劃開發河道的52.6%。沿黃地帶是白銀市經濟發展的軸心地帶,國內生產總值、工業增加值、財政收入均占全市90%以上。黃河沿岸旅遊資源豐富,石林石窟、文物古跡如撒天箕鬥,遍布兩岸。因此開發黃河水運,對促進白銀市乃至甘肅省社會經濟的發展都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黃河水運曆史源遠流長,到清代已相當發達。清康熙、乾隆年間,靖遠縣是絲綢之路北線的要衝,客商雲集、商業繁榮。當時寧夏中衛一帶運糧的帆船憑借人力逆流而上,可直達靖遠縣城和峽門(今大峽)一帶,史載“帆篙往來,盛極一時”。之後,由於鐵路、公路遍布各地,黃河水運暫趨萎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