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區城市經濟發展的思路,概括起來就是“調整、優化、提高”。
調整,就是結構調整。一是抓好產業結構調整,加大“三產”比例,促進產業升級;二是所有製結構調整,堅持鼓勵、支持、扶持個體私營經濟和城市集體經濟發展;三是產品結構調整,以抓產品、創名牌、增效益為目標,抓好產品升級換代;四是優化資本結構,實現由生產經營為主向資本經營為主的轉變,加大企業資本與債務重組、聯合、兼並等資本運作的力度。
優化,就是經濟環境的優化。注重重點項目建設的支撐、拉動作用,擴大投資,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優化、美化、淨化城市環境。加強城市管理,積極營造設施完善、優美整潔的生產生活環境,增強城市的服務、輻射、帶動功能。堅持依法維護良好的經濟秩序和社會秩序,打擊經濟領域的各種違法犯罪活動,保護生產經營者的合法權益和人身安全。
提高,就是城市經濟總量和效益的提高。提高工業的運行質量和效益。大力培植化工及精細化工、建材等支柱產業和骨幹企業,發展替代產品,開發適銷對路新產品,支撐和帶動城市經濟的發展。提高非公有製經濟的規模和水平,逐步確立非公有製經濟的地位,引導非公有製經濟由大到小,由低到高,從內向外,由散到聯。引導非公有製經濟走與農業產業化經營、小城鎮建設、國有企業改革和下崗職工再就業相結合的路子。引導效益較好的企業擴大規模、形成“龍頭”、帶動一批、輻射一片,使全區非公有製經濟形成數量不斷增加、規模逐步擴大、結構漸趨合理、城鄉同步發展的新格局。提高市場的發育程度,適應市場體製要求,加快改革傳統的商業組織體係,穩住農村市場,吸引城市消費。加快有形與無形市場建設,擴大市場容量和發展空間,逐步建立和完善適應區域經濟發展要求的城鄉商貿體係。提高第三產業整體素質,在鞏固、提高現有第三產業的同時,拓寬發展領域,積極推進中介服務、信息谘詢、社區服務、非義務教育、醫療保健的產業化,擴大城市的就業容量、市場容量和資金流量。綜合開發自然景觀和旅遊資源,完善提高月亮灣、剪金山、太陽島等旅遊景點,積極開發水川至四龍沿黃河人文、自然景觀,把白銀的旅遊業盡快融入全省旅遊新格局中。
2.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總體戰略思路。“強村發展”戰略,是立足於區情,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特色經濟發展要求的現實選擇。特色經濟實質上是一種專業化經濟,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力。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市場競爭異常激烈的今天,任何一個地方都不可能在經濟的各個方麵達到領先地位,而隻能在某些方向或者一個方麵因特色突出而居於前列。農業因受人口、資源限製,在不可能“做大”的情況下,就必須調整思路,樹立市場化的區域分工意識,因村製宜,分類指導,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開發獨具特色的產品,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業。通過強村來實現強鄉,並依次推動和促進農村和全區經濟全麵發展。
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基本思路是:以加速農業現代化,鄉村城市化和城鄉一體化為目標,抓龍頭、建基地,四輪驅動(市場牽動、科技推動、服務驅動、城鎮帶動),構築區域特色、傳統優勢和資源開發相結合的產銷加、農工貿一體化的“龍型”經營板塊。
抓龍頭。就是圍繞產業化經營,重視龍頭企業內聯千家萬戶,外聯國內外市場。大力興辦農副產品就地加工、貯藏銷售的龍頭企業,培育壯大市場龍頭。積極探索促進小生產與社會化大生產接軌、農戶與市場連接的生產型、服務型、流通型等多種產業化的組織形式,解決農產品和農民進入市場的問題,帶動農民大搞種植業和養殖業。
建基地。立足於現有基礎,圍繞果蔬、養殖等主導產業,抓好各類示範園區建設,建立起相對穩定的生產基地,大力發展名優特新產品和項目,提高規模效益。同時,堅持因地製宜、合理規劃、集中連片、形成規模的原則,實施農業綜合開發,做到“治水、改土、興林、修路”與“建園”相結合,建立新的產業基地,夯實農業產業化的基礎,提高產業化水平,逐步形成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生產、一體化經營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