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堅持把改善投資環境作為非公有製經濟發展的保障工程,加快個體私營經濟發展步伐,培植新的經濟增長點,走資本積累、滾動發展的路子。按照“六個結合”、“三個轉變”的發展思路,把發展非公有製經濟作為跨世紀發展的經濟增長點,放在經濟工作的突出位置抓好落實,進一步優化環境,強化服務,推進個體私營經濟跳躍式、超常規發展,形成占主導的經濟形式。切實改革外部環境,在突出抓好石油、煙草、醫藥、酒類、糧食、鹽業六大市場整頓的同時,全力抓好“五給五不限”政策的落實,在辦證、規劃、用地、信貸、征稅、收費、保險、住房和就醫等方麵放寬政策,切實解決發展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促進個體經濟的更大發展。培育骨幹企業,對具有一定規模和實力的私營企業,重點支持,擴大規模,開發新產品。對年銷售收入100萬元以上的企業要納入政府宏觀調控範圍,逐步培育一批資產過千萬元,利稅達百萬元的私營企業群體。抓好市場建設,在城區重點建設非公有製經濟開發小區,加快黃河路個體私營經濟一條街建設步伐,不斷完善以一條山市場為主的六大專業市場、兩條商業街的服務設施。在農村集中抓好上沙窩集貿市場的開發和興泉、四個山、五佛、蘆陽、雙墩等6個集鎮建設,為非公有製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

城鄉一體譜新篇

白銀區是白銀市的中心區,市委、市政府所在地,總麵積1372平方公裏;行政管轄5個鄉、4個街道辦事處;總人口26.79萬人,其中城市人口19.39萬人。

1998年,全區國內生產總值完成3.57億元,比1978年增長7.2倍,年均遞增10.2%;工農業總產值完成7.53億元,比1978年增長9.7倍,年均遞增12.6%;鄉鎮企業總產值完成12.15億元;區級財政收入達到’7830萬元,比1985年增長2.4倍,年均遞增9.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65元,比1986年增長4.2倍;農民人均純收入2756元,比1978年增長22倍。先後跨入“全國科技工作先進城區”、“全國文化先進區”和全省“文明區”、省級衛生城市行列。

認清形勢,總結經驗,堅定信心,開拓新思路,爭創新優勢,搶抓新機遇,謀求新發展,是白銀區繼續前進的動力。

一、對白銀區經濟現狀的概要評析

一是縱向看,我區經濟實力明顯增強,各項事業健康發展,全區基本實現小康。但橫向比,無論經濟總量,還是發展速度,同發達地區相比還有相當大的差距。二是從發展條件上看,區位優越,資源豐富,交通便利,但未形成較強的市場競爭優勢。三是結構性矛盾仍較為突出,非公有製經濟所占比重比較小,所有製結構不盡合理。地方工業自成體係,但相當一部分企業設備老化,技術落後,缺少科技含量高、市場占有份額大的主導產品,產品、產業結構調整的任務仍然十分繁重。四是農業和農村經濟得到較快發展,區域性的主導產業初步形成,特色化的生產基地初具規模,社會化服務體係不斷完善,但農業產業化的水平還比較低,農副產品深加工、精加工薄弱。五是經濟的外向度低,招商引資和對外經濟技術合作的力度和規模不大。特別是商貿領域引進“外援”、聯手開發的意識不強,市場發育水平低。對外開放的輿論環境、市場環境、政策環境和工作環境還不夠寬鬆。六是隨著國內買方市場的出現,居民消費出現結構性萎縮,相對寬鬆的宏觀經濟環境,對於結構調整是機遇,而對企業目前的生產經營及商品流通來講又是新的壓力。如何促進白銀區經濟適應市場經濟體製的要求,順應世界經濟發展的潮流,把握機遇,趨利避害,乘勢前進,是需要我們認真思考解決的重大現實問題。

二、白銀區經濟發展總體戰略思路

全區經濟發展實施“城鄉一體化”戰略,堅持走“優化、提高第一產業,放開搞活第二產業,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和非公有製經濟為特色的區域經濟發展之路。

1.城市經濟工作的戰略思路。要使白銀區經濟進入良性循環的軌道,最現實的選擇就是“低成本擴張”。

“低成本擴張”的核心,就是借力發展。通過借助外力,以較低的成本擴張城市經濟總量和工業經濟規模。切實重視科學技術對生產力的推動作用,加快傳統產業的新技術改造,集中力量抓好一批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場占有率高的重點產品,積極發展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改變第二產業盲目數量擴張、粗放經營和低水平重複建設的傳統思路,逐步把目光轉向“投資門檻”相對較低,回報較快,回報率較高,最容易活躍起來的商貿領域。探索實施全新的投資機製,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製開展資本經營。通過與上市公司、大專院校、科研單位、沿海發達地區聯手,興建獨資、控股、參股、合資合作企業,真正把一批企業做大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