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的財政收入開始由極度困難向收支平衡轉變。堅持圍繞財政抓財源,圍繞財源抓經濟,以落實“三保一掛”責任製為核心,以增收節支保平衡為重點,開源與節流並重,治本與治標結合,加強稅收征管,狠抓財政收入。1998年,全縣財政收入完成3961萬元,增長16.6%。
景泰的投資環境開始由基礎設施不完善向逐步優化轉變。先後新建、改建、擴建了12個綜合貿易市場,改建了封閉市場,建成了個體私營經濟開發小區;城區公交車開通營運;開通了4000門程控電話和無線尋呼係統;改建了城區配電網,通電村達93%;城區供排水管網已形成,縣城城市功能有較大提高;景泰文化廣場、公園建成並投入使用;201線、308線公路改造已經完成,投資環境大為改善。
景泰的社會事業開始由落後向全麵發展轉變。全縣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兩基”達標通過國家教委驗收;示範化、標準化學校達到104所;縣、鄉、村醫療衛生網絡不斷健全和完善,農村逐步實行了合作醫療,地方病、常見病得到及時有效防治;縣廣播電台、有線電視台、教育電視台建成開播,廣播覆蓋率達到85%,電視覆蓋率達到78%。
二、景泰社會經濟發展的潛力
景泰農業的潛力和優勢:
1.生產與開發潛力。從土地潛力上看,“景電”兩大灌區的建設,從根本上改變了景泰農業生產條件。全縣有效灌溉麵積達到36.76萬畝。現有中低產田19萬畝,治理和改造中低產田,是提高土地產出效益的一條路子。從水源的潛力看,目前“景電”灌區已經形成了以高揚程灌區為主,自流和井泉灌溉為輔的灌溉農業體係。節約用水,提高灌溉效益,降低生產成本,是提高綜合效益的一條路子。同時,農副產品深加工的潛力也很大。
2.科學種植潛力。“景電”灌區科學種田的水平低,科技成果推廣應用率低,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不高,科技服務體係薄弱,農業科技含量比較低。所以在灌區進行科技推廣應用,潛力是很大的。
景泰工業發展潛力和優勢:
1.礦產資源優勢。有豐富的石膏、石灰石和煤炭資源。石膏儲量1億噸,是全國主要石膏基地之一,石灰石儲量8億噸,煤炭儲量3.9億噸。豐富的礦產資源,為能源、原材料開發和深加工開辟了廣闊前景。
2.存量資產優勢。從白銀各縣區經濟現狀來看,景泰縣基礎相對雄厚,發展較為均衡,優勢明顯。全縣鄉及鄉以上工業企業存量資產達到2.8億元,年實現利稅總額1019萬元,資產利稅率為3.61%,大大低於銀行貸款利率。若狠抓結構調整,實現資產的合理流動和重組,可發揮更大的效益。
3.農業基礎優勢。全縣有效灌溉總麵積達到36.23萬畝,糧食產量達到1.3億公斤,而農副產品深加工業還很薄弱。走以農興工、以工促農的路子,可實現農業大縣、工業強縣的戰略目標。
三、景泰今後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選擇和思路
1.把“三田”建設作為旱作農業發展的基礎工程,重點抓好一批扶貧開發項目,走旱作農業的新路子。景泰自然條件差,長年幹旱,多風多災,因此要始終堅持把“興水保土、防風固沙、興利除害”作為農業抗禦自然災害,增強發展後勁的關鍵措施抓住不放。按照“因地製宜、分類指導、分片治理、分步實施”的農田基本建設思路,通過項目帶動,政策驅動,充分發揮國家、集體、個人三方麵的積極性,實施好“12111”工程(即用五年左右時間,實現一人一畝滴灌經濟作物、一戶兩個集雨窖、一人一畝襯膜田、一人一畝複耕地、一人一畝新砂田),加快農業基本條件改造步伐。堅持抓好中低產田改造。堅持抓好節水灌溉。堅持抓好“三田”建設。抓好小水利工程建設。
2.把草食畜牧業和林果業作為農業的攻堅工程,重點實施養殖業和沙產業開發項目,走農林牧一體化的路子。重點實施好以下項目。沙化地改造:以襯膜改良沙化地為主要措施,以縣治沙站為龍頭,在二期灌區的三鄉風沙地段進行推廣。治沙工程:計劃治理14萬畝。優質棗種植:采取棗糧間作、農渠植棗、成片定植等多種形式,在灌區建成五萬畝優質棗糧間作基地。枸杞種植:以寧杞一號為主要品種,建成三萬畝枸杞基地。同時,抓好二期灌區萬頭肉牛基地建設,抓好四萬隻羔羊育肥基地建設,抓好萬頭1良種生豬生產基地建設和種草項目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