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實施開放活縣,借助外力加快發展特色經濟。在現有基礎上,製定和完善更為寬鬆、更加優惠的開放政策,堅持“誠信取人,從優待外,以開明促開放”的原則,進一步簡化辦事程序,提高辦事效率和服務水平,切實強化對外開放每個環節的督查督辦力度,為對外開放創設良好氛圍。同時實行招商引資工作目標責任製,把資金、項目、技術和引進開發作為考核領導幹部政績的主要內容,切實調動各級領導抓招商引資工作的積極性。從實際出發,實施全方位的開放政策。千方百計通過各種渠道把發達地區的資金和技術優勢、品牌優勢、經濟管理優勢、營銷渠道優勢與當地的資源優勢、市場優勢、廉價勞動力優勢以及國家的扶持政策優勢結合起來。通過“外引內聯”,實現優勢互補,不斷加快特色經濟發展步伐。

項目帶動新特優

建國50年來,特別是近年來,景泰縣領導和人民群眾開拓進取,把脫貧致富奔小康作為中心任務,使景泰經濟得到了長足發展。社會各項事業全麵進步。

一、景泰社會經濟發展的現狀和形勢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近年來,景泰人民不斷解放思想,轉變觀念,依托資源優勢,抓住機遇,深化改革,堅持走“重農、強工、興商、富民”的路子,經濟建設取得了顯著成就。1998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完成3.2億元,較上年增長8.1%。工農業總產值完成6.1億元,增長11.9%。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720元,增加214.99元。

景泰的農民開始由溫飽型向致富型轉變。“景電”一、二期電力提灌工程的建成,使景泰農業生產條件進一步改善。景泰縣緊緊依托水利優勢,始終堅持農業是基礎、糧食是基礎的地位不動搖;堅持千方百計增加積累、逐步加大農業投入、加快改變農業生產基本條件的方向不動搖;堅持科技興農,走優質高效農業的路子不動搖;堅持強化宏觀調控和完善服務體係的觀念不動搖;堅持把發展鄉鎮企業作為振興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的戰略重點不動搖。農村經濟得到迅速發展。1998年底,除救濟戶外,全縣貧困人口下降到0.68萬人,貧困麵由1982年的75%下降到現在的3.6%(不包括外縣移民定居的貧困人口7840人);農業總產值達到1.83億元;畜牧業總產值達到4182萬元;累計完成造林4.2萬畝,其中經濟林3.04萬畝,總產值達到553.8萬元;鄉鎮企業完成總產值2.54億元。

景泰的工業開始由資源優勢型向經濟優勢型轉變。兩大骨幹水利工程的興建,為地方工業和鄉鎮企業發展解決了水電等基本條件。縣、鄉、村相繼辦起了以采礦為基礎,以建材為龍頭,以農副產品加工為依托的中小企業,並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全縣現有工業企業1043家,其中國有企業2家,縣屬集體企業16家,股份製企業1家,鄉辦企業66家,村及村以下企業958家。工業產品有石膏及其製品、水泥、原煤、電石、矽鐵、銅精粉、原鹽、毛毯、地毯等30多個品種。年產60萬噸的425#水泥,遠銷東北、華北等地;質量名列全國前茅的普通、高強石膏粉,被景德鎮、唐山等地陶瓷生產廠家指定為定點供應產品;優質石膏被國家外貿部指定為甘肅出口產品;連奪四塊國家金獎的條山酒不僅走俏省內外,而且打入國際市場;新開發的聖酒、波斯地毯成為出口創彙產品;精紡羊毛衫、牛絨衫、提花毛毯等產品深受消費者青睞。

景泰的所有製結構開始由單一型向多元化轉變。麵對改革開放的新形勢,從實際出發,把調整所有製結構、放手發展個體私營經濟作為全縣經濟的一項主要工作。通過政策引導、優化環境、興辦市場、搞好服務等措施,推動了個體、私營經濟每年以15%左右的速度發展。1998年,全縣個體工商戶達到3403戶,私營企業達到81家,個體、私營企業從業人員達到7900人。個體、私營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1.99億元,增長17.2%。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額達到1.6億元,增長12.4%。以商業、服務、飲食、修理等行業為主的第三產業在經濟總量中的比重明顯增大,第三產業增加值比上年淨增936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