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基礎就是緊抓西部開發機遇,全方位地開放搞活,爭取投資和吸引外資,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小城鎮建設,優化特色經濟發展的環境。

按照這一指導思想,要突出一個主導(私營經濟)、抓好一大產業(蔬菜)、創建十項名牌(羊羔肉、黑瓜籽、大棗、稻米、香水梨、甜瓜、大蒜、岩鬆牌毛毯、格威牌釉麵磚、虎豹牌磷肥)。

1.堅定不移地把私營經濟放在主導位置加快發展。從靖遠經濟發展特點出發,必須放手、放活、優先發展私營經濟,最大限度地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從靖遠經濟結構看,一大一小(農業大縣,工業小縣),一多一少(農產品資源多,加工增值少)以及非公有製經濟比重偏低的不合理狀況,迫切要求私營經濟要有一個大的發展。從靖遠的發展現狀看,私營經濟是靖遠經濟最具活力的增長點。1998年全縣私營企業達到326戶,個體工商戶達到10108戶,私營經濟總產值達到7.4億元,增加值達到2.5億元,占全縣國內生產總值的30%。自1990年以來,私營企業共上繳稅費6000萬元,為公益事業捐款1600萬元,並在建築業、餐飲娛樂業、交通運輸業、陶瓷建材業等一批重點行業和領域得到迅猛發展,占據了主導地位。從國家政策導向看,西部大開發的曆史機遇已經來臨,縣第十一次黨代會明確提出所有製結構調整戰略,把私營經濟為主導作為經濟發展的基本指導思想,加快所有製結構調整步伐,實現經濟結構換代升級。

以私營經濟為主導,必須把優惠政策落到實處。要大力優化發展環境。要扶持壯大占主導地位和起龍頭作用的私營企業大戶。

2.堅定不移地發展蔬菜支柱產業,這是興縣富民的有效途徑,也是特色經濟的戰略選擇。一是自然資源的特殊性。靖遠縣地處北緯36°10′至37°15′之間,光照時間長,年照時數2649.6小時,蔬菜著色好,品質高;晝夜溫差大,年均最高氣溫16.2℃,最低氣溫2.8℃,特別適於瓜果類蔬菜栽培;氣候幹燥,屬溫帶半幹旱氣候,年降水量241.5毫米,年蒸發量1700毫米,作物生長期200天以上,遠離汙染源,可有效防止蔬菜病蟲害,特別適合發展綠色蔬菜。

二是周邊市場的包容性。新疆、內蒙、青海、寧夏、西藏及省內大部分地區不具備大規模全年生產蔬菜的自然條件,特別是茄果類反季節蔬菜生產,所以市場的吸納能力和包容量很大。

三是蔬菜生產的傳統性。靖遠是甘肅有名的“菜鄉”,沿黃河灌區農民具有長期種植蔬菜的習慣,有一定的資金積累,有較強的科技接受能力和豐富的生產實踐經驗。已建立了17個群眾性的蔬菜專業協會,創建了烏蘭聯運公司、北灣金橋公司等12家蔬菜專業銷售服務公司,蔬菜產、供、銷一條龍的格局初步形成。

四是開發的超前性。截至1998年底,全縣蔬菜麵積達到8.1萬畝,蔬菜年總產量4.12億公斤,總產值2.79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35.7%。2000年又投入資金1.2億元,新建日光溫室8000畝。創建了平堡、東灣兩個高科技示範園區和10多處規模化生產示範基地。蔬菜生產的科技覆蓋率達到86%,蔬菜產業已成為全縣種植業中發展勢頭最猛、比較效益最高的特色優勢產業。

在蔬菜產業的開發上必須樹立高點定位、高新起步、集約經營、規模開發的遠見卓識,堅持高科技、大投入、大流通、全方位構建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產業化開發體係。具體主要抓以下幾方麵:

抓基地,構建規模化的生產體係。要在現有蔬菜種植麵積的基礎上,加大投資,加快發展,力爭到2002年全縣蔬菜種植麵積達到15萬畝。其中高效日光溫室五萬畝;開辟百裏沿河綠色長廊,形成兩萬畝青椒基地兩萬畝蕃茄基地、萬畝韭菜基地、萬畝洋蔥基地、萬畝葉菜基地、萬畝黃瓜基地、萬畝大蒜基地和三千畝西甜瓜基地。實現一鄉一品的區域生產格局。

抓科技,構建專業化的支撐體係。從品種引進、技術承包、種植等方麵製訂科學翔實的規劃,使蔬菜作物種類由單一的黃瓜向茄子、辣椒、蕃瓜等蔬菜和葡萄、櫻桃、草莓等果類及食用菌、花卉植物並舉的日光溫室綜合生產方向發展,實現品種結構的多元化。實行合理的技術組合,配套先進的試驗研究設備,建立機械化基地。

抓市場,構建規範化的流通體係。從銷售布局上,蔬菜產業應立足於西北市場,在新疆、內蒙、青海、寧夏等省區的大中城市建立固定的銷售網點,搶占西北大市場;同時,依托亞歐大陸橋,與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坦等國家建立穩定的銷售關係,打開一條亞歐綠色蔬菜通道;在縣內要進一步全麵搞活和規範中心市場,製定靈活優惠的政策,保障蔬菜綠色通道的暢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