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實現“三個跨越”。全麵提高黃灌區農業經濟綜合效益,使灌區11萬群眾由穩定解決溫飽向小康跨越;加快旱山塬區基本生產條件的改善和種養業科技含量的提高,使基本解決溫飽的38萬群眾實現向穩定解決溫飽的跨越;加大資金投入和扶貧攻堅力度,使貧困山區的5萬多群眾實現向基本解決溫飽的跨越。
既不能急於求成,也不能無所作為;既要正視困難和問題,也要看到發展的潛力和希望。隻要我們能夠從會寧“十年十旱”的特點出發,不斷總結新經驗,探索新方法,完善新思路,揚長避短,趨利避害,發揮比較優勢,會寧旱作農業就會有比較廣闊的發展前景。
集中優勢創名牌
靖遠縣是隴中農業大縣。位於黃河上遊,甘肅省中東部,地處西寧、蘭州、白銀、銀川經濟長廊的中心地帶,是古絲綢之路的中轉站。全縣總麵積5809.4平方公裏,總人口46萬人,黃河流經154公裏,有耕地114萬畝,其中水澆地47萬畝。1998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達到8.95億元,工農業總產值達到12.5億元,財政收入達到309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500元。
一、靖遠縣現實條件和比較優勢分析
1.靖遠是黃河流經甘肅最長的縣。黃河流經縣境12個鄉鎮、154公裏,分別占甘肅和白銀黃河過境段的40%和72%;年均自產水徑流量0.36億立方米,地下水量0.17億立方米,水資源總量為330.9億立方米。黃河流經區域內形成八大自流灌區、三大高揚程灌區、11個萬畝灌區、36個千畝以上提灌區的灌溉農業體係。
2.靖遠的農業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全縣水地46萬畝,人均水地達到1.15畝。靖遠縣山川塬河相間,田林路渠互濟,光熱條件獨特,成為糧食、蔬菜、瓜果、灘羊等眾多農產品的理想產區,也是全省最大的蔬菜產區和稻米生產基地。靖遠羊羔肉、黑瓜籽、黃河蜜瓜、大棗、大蒜等農產品享譽隴上。
3.靖遠是全省重要的能源和建材基地。自然資源相對豐富,有煤、銅、石灰石、石膏、重晶石、高嶺土、陶土、鐵、錳、金等10餘種,尤以煤炭儲量最大。國家“八五”重點建設項目靖遠電廠裝機總容量200萬千瓦。隨著黃河大峽、小峽、烏金峽等水電工程的開發建設,靖遠能源開發前景十分廣闊。企業有甘肅稀土公司、靖遠電廠、靖遠礦務局、屈蜈化工廠、二七九廠等28戶。一個以化工、建材、陶瓷、煤炭、有色金屬、農副產品加工為主的工業體係基本形成。
4.靖遠是全省私營經濟十強縣區。特色農業、支柱工業、建築業、流通服務業四大產業正在向規模化方向發展。私營經濟資產在10億元以上,增加值占全縣國內生產總值的30%,自1990年以來為國家上繳稅金5000多萬元。建成了具有小城鎮規模的銀三角經濟開發區,中興公司、宏達塑業公司、焦化廠、通用農機公司等一批私營企業大戶正在崛起。私營經濟已成為貢獻最大、發展勢頭最猛的生力軍。
5.靖遠是亞歐大陸橋的中轉站。地處甘肅、青海和寧夏、內蒙兩大經濟區域的中間地帶,白寶鐵路、國道109線與省道靖天公路、縣鄉公路連通,形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隨著白寶鐵路與寶中鐵路的接軌,白蘭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車,運輸條件十分便利。
6.靖遠是全省有名的“文化縣”。靖遠作為絲綢之路的重鎮,留下了眾多石窟藝術和絲路遺跡,旅遊資源較為豐富。科技教育事業發展迅速,自恢複高考以來,共向各類大中專院校輸送學生1.6萬人,名列全省前茅。全縣有職稱的科技人員達3856人,農民技術員達339人。各類專業協會、學會、研究會157個。農業科技覆蓋率達到56%,初步形成縣、鄉、村、社四級科普網絡。
二、對發展靖遠特色經濟幾個重大問題的思考
根據靖遠經濟發展現狀,發展特色經濟必須緊緊圍繞“突出工業、提高農業、開發名牌、強化基礎”這一指導思想,促進和帶動整個經濟全方位開放搞活。
突出工業就是大力發展城市經濟和工業經濟。以縣屬骨幹企業為依托,以私營企業為主導,加快產品開發,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經濟效益。
提高農業就是大力實施科教興農戰略,全方位提高農業科技含量,引進、試驗、示範、推廣一批高新農業科技成果和名優特新農業新產品,實現農業的產業化、規模化、集約化。
開發名牌就是依托優勢資源和優勢產品,改造傳統產業,綜合運用新工藝、新技術,集中力量抓一批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場占有率高和市場前景廣闊的重點名牌產品,帶動整個產業升級換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