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遠礦務局作為白銀最大煤炭企業,不僅擔負著省內主要電力、冶金、化工、建材企業的供煤任務,調節平衡著全省煤炭市場,在全省國民經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而且在帶動地方經濟發展方麵也立下過汗馬功勞。據粗略統計,礦務局每年為國家和地方創造各種稅費收入7200萬元,分擔各種社會公益及事業性支出6300萬元。同時吸納了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為地方建材開拓了穩定市場,解決了“百裏礦區十萬人”的生存問題,形成了平川區城鎮人口80%左右的消費群體,為維護社會穩定、推動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

冶金、兵工、能源,以“三足鼎立”之勢支撐著區域內城市經濟的前進態勢。以煤炭為基礎的能源工業,伴隨著省內最大的火力發電廠——靖遠電廠的投產,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該廠總體設計能力為200萬千瓦,所有生產線投入運行後,年需煤量約600萬噸左右。屆時,白銀80%的煤炭產品可實現就地消化的能源轉換,為能源工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這一趨勢,勢必將煤炭工業推向區域經濟發展的前沿。

綜上所述,不論是區域經濟和宏觀構成方麵,還是自身的優勢和特色方麵,靖遠礦務局在新一輪西部大開發的經濟大潮中都不會自甘寂寞,自當以超前的態勢,以強有力的競爭機製,迅速進入隴海一蘭新經濟帶的主流線。

目前企業的主要困惑一是市場持續低靡,貨款回收困難,產品積壓嚴重,煤台暴滿,資金極度緊困。二是人多,效率低,眾多冗員構成的隱形失業壓力十分沉重,三是企業辦社會問題突出,非經營性資產比重大,開支多。四是外部幹擾因素多,尤其是地方小煤礦對企業安全生產及市場銷售構成的影響遠沒有得到根除。

針對這些困惑,靖遠礦務局遵照黨的十五屆一中全會的“三年兩大目標”的戰略部署,緊抓西部大開發的機遇,開始了集團化的改製。總目標是通過對國有資產重組和企業管理體製的改革,由現行的“工廠製”管理改造成“公司製”管理,由商品經營者過渡為資本運營者,把企業從政企不分、權責不明、管理繁瑣、激勵及約束機製乏力的舊體製中解脫出來,使之全方位、多層麵地與市場接軌,形成一個機製靈活,應變自如,既能統一運作,又能自主經營的由成員企業組成的利益共同體,從而充分發揮國有資產能量,持續提高經濟效益。在此基礎上,通過發行股票和多方聯營與合作,逐步向外擴張,發展為多元化投資主體和多元化產業結構,多業並舉、跨行業、跨地區經營的現代企業集團。具體做法是:在靖遠礦務局的基礎上,按照“資產重組、資本運營、集中專業化管理”的模式,將礦務局現有的二級單位采用“碎裂式”的方法,分別改組為分公司、子公司和經過係統整合的經營單位。以母子(分)公司體製為基本架構,組建“靖遠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對高產高效井組成的優良資產先進行股份製改造,組建“遠大煤業股份有限公司”,通過對集團其它成員企業的擴股,促使企業集團最終向多元化投資主體過渡。

靖遠礦務局的集團化改製已列入甘肅省1999年企改計劃,方案待批。預計近期即可掛牌。屆時白銀地區的能源工業必將以全新的競爭態勢崛起於國內市場,帶動區域經濟破浪前行。

地企互聯脫困境

中國有色金屬第二十一冶金建築公司是伴隨著白銀市的建立和發展成長起來的。當年的職工從祖國的四麵八方來到大西北,戰風沙,鬥嚴寒,建設白銀市。這些銅城的開拓者在白銀紮下了根,成了白銀人,也因此形成了深深的白銀情結。

白銀是一個典型的工礦基地型城市。境內坐落著10多個國有大中型企業,形成了以有色金屬、能源、化工、輕紡、建材等為主的工業體係。工業基礎較為雄厚,現有固定資產淨值104.42億元,1998年實現工業增加值29.60億元,城市創造的國內生產總值40.3億元,占全市的61.85%。這些中央、省屬大中型企業實力雄厚,資金、設備、人才、技術等主要生產要素密集,集中了白銀市90%的工業生產力,為白銀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這也是白銀市經濟發展的最大優勢。為充分發揮比較優勢,白銀市委、市政府提出“走持續加趕超,漸進加跳躍的可持續發展趕超戰略”。並按照市場經濟規律,實施工農、城鄉、各種所有製互聯、互補、互促、互動,從而推動經濟總量快速擴張的基本思路。而在諸多發展路子中,投入成本低、見效快、最快捷、最省力的路子之一,就是地方和中央在白銀的大企業,以現有的資產存量進行重新組合,形成合力,立足本市,衝出西北,麵向全國,打入國際市場。即以二十一冶金建築公司為龍頭,組建建築企業集團,利用二十一冶金建築公司的技術、人才、設備、信譽和知名度,以及在國內的廣泛聯係等優勢,對白銀市的建築企業進行聯合重組。徹底改革現有管理體製,轉換內部經營機製,走股份製改造的路子,按照建立現代企業製度的要求,明晰產權關係,吸收社會法人參股或公眾參股,實行產權主體多元化,確立企業管理者和一般員工的相應地位,構建成真正的法人治理結構,使白銀市的建築業在現有條件下,形成規模,打出名牌,搶占市場。形成這一思路,主要是依據下述幾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