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蹺:俗稱高腳,舞者數十人,扮各種戲曲及神話故事中人們熟知的人物。腳踩一對0.5米至1米不等的木製高蹺,手執不同道具,伴隨鑼鼓節奏,在行進中穿插往來。根據所扮角色,作憨態可掬狀,千嬌百媚狀,滑稽逗趣狀。觀者樂不可支,指點笑談於俯仰間,其樂融融。

跑驢:用竹蔑紮成骨架,用黑布做成頭套並覆蓋全身,以麻染黑色為尾,頭部拴布帶為籠頭,一條黑色毛驢便製作成功了。在驢背部留一空洞,盛妝女性居中,如騎驢背。由英俊青壯年男性,妝扮整齊,作趕驢狀,頗讓人聯想起舊時小倆口回娘家的浪漫情趣。表演富於變化,而又配合默契。有“過河”、“翻山”、“陷坑”、“跑叫”等模仿動作,與中國戲曲舞台上的虛擬場景和程式有異曲同工之妙。

此外,還有大頭舞。即用紙殼做成大頭麵具,舞者套大頭、著彩服,隨樂起舞。另有“鐵芯子”,又稱高抬。以鐵杆為支柱,將寶劍、花瓶等固定其上,或用機械傳動裝置使之旋轉自如。孩童盛妝或著戲曲人物裝高踞其上,臨風起舞,飄舉搖曳,令人提心吊膽之餘,且生無限關愛與遐想。

近年來,彩車、模特隊、秧歌隊、腰鼓隊等紛紛加入鬧社火的隊伍。國泰民安,人壽年豐,社火隊伍更加聲勢浩大,熱鬧非凡,紅紅火火。

風味食品風土情

白銀糧食作物以小麥為主,畜牧業以豬羊為主。風味小吃也多以此為原料,呈現出濃鬱的地域特色。

本地人口味濃重,喜食酸辣,麵食和牛羊肉烹製獨具特色。

羊羔肉

“羔羊美酒”曆來稱北方佳品,為文人墨客題詠傳頌。靖遠羊羔肉享譽西北五省區,遠銷北京、廣州、港、澳等地,已成名牌產品。

斷奶三個月左右的羔羊宰殺後,肉質最佳。羊羔肉的烹製方法有蒸、燉、炒、燜、白煮等。近年來不少專賣羊羔肉的餐館將羊肉切塊燉至酥而不爛,加醬油、薑、蒜等佐料爆炒,出鍋前放入粉絲、青紅椒絲翻炒幾下,裝盤上桌。其色澤紅亮,肉質鮮嫩,口味濃鬱,特別受歡迎。

羊肉泡饃

俗稱“羊肉泡”,選用優質羯羊肉,先取全羊骨,放入清水中,大火燉煮約兩小時,撇去浮沫。放調料,下肉塊,燒開,再撇去浮沫文火久燉,直至香氣四溢,肉爛湯濃,其色如奶。有人還加入雞鴨肉同煮,更別有一番鮮香。

烙饃隻用一成酵麵,摻合揉勻後,下鏊烘烤,將烤熟的饃掰威小塊,入人大碗中,加入切好的肉片,投入蔥、蒜、香菜等料,以沸湯澆入。食時佐以蒜瓣、糖蒜、辣椒油等,醇香味美,酣暢淋漓,且有滋補功效,深受城鄉各族人民歡迎。

臘汁肉

本地人稱醬肉為臘肉或臘汁肉,完全不像南方人的臘肉需要熏製。隻取新鮮豬肉加各種辛香調味料,用陳年鹵汁燉煮,熟後油亮金黃,酥而不爛,香而不膩,是頗受歡迎的大眾化食品。

若用羊肉做原料,稱為“臘羊肉”。肉煮熟後去骨,將肥瘦肉分層碼放,固定,取重石擠壓成塊,塗以清油紅曲,切成薄片。觀之層次分明、色澤紅亮;食之鮮香軟嫩,回味無窮。

若用驢肉做原料,稱為“五香驢肉”,煮好之後,塗以清油,色似桃花,醇香味美。本地有“天上龍肉,地上驢肉”之美譽。

麻腐包子

油料作物——胡麻、麻子可榨油,胡麻油是人們公認的植物油中的上品。將麻子上磨後去其碎皮,留渣不榨其油,稱為“麻腐”。在麻腐中加入調味料及蔥絲,攪拌成餡。然後將發麵揉光、醒好之後,包入麻腐餡,上籠蒸熟,即為麻腐包子。其餡綠皮白,清香爽口,為人們所喜愛。

臊子麵

臊子,即南方人所謂“澆頭”,其操作法不叫炒,也不叫煮,而叫爦——將豬肉帶皮切成大小均勻的肉丁,鍋內放油燒熱,投入肉丁,加入調味料煸炒。水份幹後,順鍋邊滴入食醋,衝冒白煙後。加入醬油、水,煮至肉皮微爛時放鹽。再用小火煮至肉爛,投入豆腐丁及切碎的黃花菜、木耳等,調味適口即可,臊子湯告成。

水中加入少量食用堿,用以和麵,揉搓成絮、成團,盤起回醒。再揉搓,反複幾次,將麵擀薄如紙、切細如線,滾水下鍋,如蓮花旋轉,撈入豌中如絲如縷,澆好臊子便可食用。人們常以蒜瓣和辣椒油佐食,臊子味濃,麵條柔韌,口味酸辣,是平常飯食,亦是待客佳肴。

紅白喜事,年節壽誕,人們把麵條擀得長長的,稱為“吃長麵”,有長長久久,常吃常有的吉慶之意。名優特產古來多

發菜

發菜因其色黑、形狀如發絲而得名。

景泰縣位於騰格裏沙漠邊緣,氣候幹燥、雨量稀少,而沙漠、荒原、草叢、砂磧均長發菜,夏秋雨後更是生長旺盛。

發菜是山珍之一,營養價值很高。含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及鐵、鈣、碘等人體需要的營養成份。也有較高的藥用價值,有清熱、利尿、解毒、補血等功效。可治高血壓、佝僂病、營養不良、甲狀腺肥大等症。

發菜是席上珍饈,味道鮮美、滑嫩爽口,可製作冷熱菜肴。因諧音“發財”,取其喜慶、吉利之意,為國內外同胞所喜愛。近年來因采摘過度,不僅影響了生態,產量也急劇下降。國家已禁止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