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天黎明,屈武來到南山主峰,山勢險峻,無路可登。想到今天是最後的時限,他心急如焚。他急切地搜尋著,發現懸崖旁垂掛著一簇簇青藤,他攀上藤蔓,像蕩秋千一樣拐過第一道山峁。老人的山歌驀地在耳旁響起,他心裏一亮,連過七個山峁,眼前出現一片石林,遍地怪石如狼似虎。按照老人的指點,他找呀,找呀,終於發現一排狀如長龍的巨石,底部有一個朝北的洞穴,洞口堆著無數白骨,洞裏散發出陣陣腥臭味。屈武持劍闖了進去,伸手不見五指,跌跌撞撞摸索了很久,洞穴漸寬,依稀見到一絲光亮。他躡手躡腳地靠近,見到一扇石門,推門進去,地勢漸高,無數火把將洞內照得通明。屈武拾級而上,登上九百九十級台階,眼前豁然開朗,是一座氣勢恢宏的大殿。他殺死爛醉的守殿小蜈蚣精,向內殿窺探,隻見九頭蜈蚣精正在大擺酒宴,“供品”已從山口的廟中攝來。十頭活羊活豬被撕碎,群妖爭食狂飲,鮮血淋漓。九頭蜈蚣精張著血盆大口,麵前堆著幾件衣物,一個孩子已被吞食,另一個孩子被脫得一絲不掛,早嚇得昏了過去。屈武見狀,又急又恨,張弓搭箭射去,正中一蜈蚣頭顱。騷亂之中,屈武拔劍衝向妖魔,蜈蚣負痛而起,倍加瘋狂,血盆大口中露出尖牙,把地上的孩子撕得粉碎,煽著翅膀,撲向屈武。周圍的小蜈蚣也擁了上來,屈武拉開鐵弓不停放箭,風聲呼呼,寒光閃閃,小蜈蚣應聲落地。九頭蜈蚣惱羞成怒,噴著烈火和毒液在屈武周圍盤旋,屈武連砍掉八顆頭顱,剩下中間一顆卻隨砍隨長,一次比一次猙獰凶惡。屈武早被蜇傷,毒性逐漸發作,眼看支持不住。他急忙掏出第二顆寶珠扔出去,刹時,雷霆萬鈞,天崩地裂,蜈蚣立時斃命,殿堂也變成了廢墟。
精疲力盡的屈武忍著傷痛艱難地站起來,他已無力翻越重山峻嶺回到村寨。他掏出了最後一顆寶珠,望一眼劫後的家園,心中默默向父老妻兒告別……他慢慢將寶珠舉過頭頂,滿懷希望地拋向養育了自己的村寨。
這時,屈家寨的鄉親們看到一片彩雲從南山升起,雲中一位金光閃閃的巨人,他就是屈武。他手中撒出萬道霞光,霎時,清泉奔流,草木複蘇,南山生機盎然,屈家寨男女老少露出了笑臉。人們不約而同地捅上南山,想接回他們的英雄,然而屈武卻已化作一尊頂天立地的巨石,凝視著自己的故土和鄉親。
為了懷念屈武,人們把南山改名屈武山。歲月流逝,屈武勇鬥蜈蚣精的故事傳揚四方,人們又取諧音把屈武山叫屈□山。後來不知什麼人將它寫作屈蜈山,或許這更像一座山名。這座山和山頂的巨石,就是很久很久以前,那位勇敢青年屈武永恒的豐碑。
屈□山色,前人多有吟詠。明代路升《屈□春障》詩雲:
崔嵬□山入翠微,嵐光晴滴映春暉。
淡煙一抹疏林曉,極目長空疊障圍。
近人張雲錦集唐詩句雲:
已到雲林境,風塵何所期。
人來千嶂外,山愛夕陽時。
倏忽令人老,徘徊其自知。
記年碑石在,月掩草堂遲。
社火歡騰鬧元宵
國人有解不開的“年”情結,源遠流長的“年”文化博大、深厚、色彩斑斕。喝一口臘八粥就依稀聽到了年的腳步,無論衣食住行,都充溢著年的內容、年的意味、年的精神,直到來年正月十五鬧元宵,才在歡騰中畫上句號。
白銀人粗獷豪放的性格在元宵節社火中表現得淋漓盡致。自明代中葉始,社火成為有組織的活動,有一定的程式、套路和規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太平鼓”、“舞龍”、“舞獅”、“旱船”、“高蹺”、“跑驢”等。
太平鼓:鼓長約60厘米,直徑約35厘米,呈圓筒狀。相傳古代一次戰爭中,攻城一方曾在鼓中裝運刀槍入城,趕走了侵占家園的強敵,人們擂起鼓來,慶祝重獲幸福安寧,並把這種鼓命名為“太平鼓”。鼓隊一般50人左右,多則80人。鼓手大多穿著古代武士裝,斜背鼓,鼓帶較長,鼓錘亦較長,配有流蘇裝飾,頗似戲曲舞台上的馬鞭。鼓點、隊列均在指揮棒下變化多端,常以大鈸、小鑼伴奏,氣勢雄壯,熱鬧非凡。近年來興起女子太平鼓隊,更憑添幾分颯爽英姿,有巾幗不讓須眉之勢。
舞龍:龍頭、龍身用竹篾做骨架,外罩彩布,描畫上鱗甲。龍分五節、七節、九節等長短大小不同。耍龍時,一人掌龍頭,數人掌龍身,一武士裝束者手執彩球作戲耍狀前後左右引導。舞龍隊規模較小者用青黃二龍,規模較大者用四條龍。舞龍者身手矯健,動作靈活。長龍蜿蜒起伏,伏仰騰挪,神情畢現。
舞獅:用竹篾、黃色流蘇、彩色紙做成獅頭,獅身即一布罩,用大麻染色做獅毛。舞獅者一人掌獅頭,一人掌獅身,通常是一對獅子同時進場。一武士裝束者手持繡球往來逗引,獅子追逐繡球,做出猛撲、咬虱、翻滾、跳躍、登高、搖頭、擺尾、睡臥等動作,舞至精采處人們燃放鞭炮,以示鼓勵。
旱船:由竹子紮成,無底。船亭用彩色紙或彩綢做成,套以花窗、彩門,飾以剪紙、花束,船身圍彩綢。撐船者多為盛妝女性,或跑或停,輕移緩轉,如風行水上。一男子作船夫妝扮,舉止與撐船女相應,停船時常以小曲、笑話逗趣。通常社火隊中少則二隻,多則四隻旱船,船女的婀娜多姿與船夫的粗放戲謔相映成趣,為節日更添喜慶與歡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