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大浪與雲齊,扼險崔巍開峽西。
萬裏塵氛清塞外,詩留石壁幾人題。
(八)中流砥柱
位於靖遠縣城西獨石村,獨石高約20米左右,經圍約30米,原立於黃河激流中。
屹立中流幾萬年,嶙峋怎肯受秦鞭。
媧皇留此非無意,為挽狂瀾不補天。
民國時期《會寧縣誌》載會寧八景詩
(一)萬壽晨鍾
縣城萬壽寺鍾樓懸掛鐵鍾,係明嘉靖六年(1527年)三月陝西涇陽人陳侃、陳世金二人鑄造,周長5米,直徑1.7米,高2.5米,重約5噸。其聲清脆洪亮,可傳數裏。
壽依青山夜閣虛,曉鍾聲動疾還徐。
鬆邊夢鶴驚飛處,潭底潛龍起蟄初。
半壁殘輝林月墜,一天微景海霞舒。
老僧初定尤危坐,厭聽輪蹄過竹居。
(二)雪山積玉
境內山巒冬季積雪,銀裝素裹。
六花飛舞朔風寒,咫尺雲山作玉團。
雍伯漫勞當日種,卞和空抱此生歎。
無憑雕琢供清玩,有待消融濟旱幹。
塵慮不生詩骨爽,令人終日倚樓看。
(三)硝岸堆銀
祖厲河岸硝溝坪,芒硝裸露地表,遠望閃爍如堆銀。
萬物都歸大化鈞,山根飛屑白如銀。
藥蘢收去堪醫世,國賦征來豈利民。
積雪不消餘穀口,長鏟爭荷滿河濱。
憑誰受得純陽術,直煉成真廣濟貧。
(四)連城夕照
此城即古西寧城遺址,東中西三城相連,故稱“三連城”。
百雉連成一望賒,曦輪轉影又西斜。
空虛斷靄歸行客,古木寒煙集亂鴉。
天際光陰須愛惜,人聞興廢莫谘嗟。
琴堂吏散多閑趣,坐對遙岑看落花。
(五)屈□晴嵐
屈□山古在會寧、靖遠兩縣交界處,山上草木茂盛。天氣晴朗時,嵐煙瑞靄,秀美祥和。
突兀峰巒勢向東,每看嵐氣鬱蔥蔥。
春前未雨和煙白,秋後將晴傍日紅。
隔斷囂塵清幾簟,移來圖畫映簾櫳。
有時繚繞隨風起,化作祥雲滿碧空。
(六)墨池靈湫
桃花山原有龍神祠,祠中有一泉,呈黑紅色,據傳此水可治療眼疾。
石竇飛來半畝寬,黑雲深處有龍蟠。
添流不藉三春雨,潤物能蘇九夏幹。
遊泳魚蝦憐浪靜,迥翔鷗鷺怯波寒。
居民懇禱靈湫雨,頓覺甘霖沛澤□。
(七)桃花豔嶺
縣城東南有山,三峰競起中峰突兀,兩翼環抱,山體赤若桃花綻紅,滿山桃花爭豔,故稱桃花山。
桃花高嶺隔林垌,不逐群山遠送青。
豔骨何年經劫火,炎光終夜逼文星。
重重赭樹迷樵徑,邈邈紅泉繞客亭。
自是平生多逸致,結茅來對錦雲屏。
(八)九泉春水
鐵木山的九眼泉,水質甘冽,四季長流。經地質部門鑒定,含多種健體強身的礦物質。
一色寒泉九竅幽,春來合派似川流。
迎風細細生鯨甲,映日溶溶漾鴨頭。
時泛落花歸別澗,更隨甘雨入平疇。
呼童汲取澄清處,閉煮芸芽破客愁。
石窟岩畫說滄桑
石窟造像是佛教文化的產物,靖遠、景泰、會寧縣都有規模不等、年代各異的石窟。它們大多開鑿在黃河沿岸的砂崖上,臨近古渡口。現有公路可達,交通便利。
紅羅寺石窟
此窟位於靖遠縣北灣鄉天字村紅羅山口,坐東向西,左臨滔滔黃河,右接綿綿群山。石窟深8米,寬5米,高5米。現存石雕及石胎泥塑造像66尊,有釋迦、阿難、伽葉、觀音、天王、十八羅漢等,多為盛唐時期作品,距今一千餘年。造像豐滿圓潤,神態各異而又栩栩如生,充分體現了盛唐雕塑藝術的獨特風格和民間藝術家的高超技藝。窟頂遍布彩繪,因年代久遠而不易辨認。
石窟前依山建有閣樓,飛簷鬥拱、雕梁畫棟。據殘存的石碑題款可知,建於公元1673年(清康熙十二年),清嘉慶年間曾重修。改革開放以來又增修了寺院、寶塔,樹立了文人墨客旅遊抒懷的手跡石碑。蒼鬆翠柏掩映的紅羅寺,香煙繚繞,暮鼓晨鍾。省內外及海外諸多宗教界知名人士都曾來此講經說法或觀光考察。
1981年紅羅寺被甘肅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法泉寺石窟
法泉寺,又名“紅山石崖禪寺”,位於靖遠縣東南紅山岔。泉水依崖漩流,寺崖群山環抱,實隴上之明珠,又是靖遠八景之一,有“法泉地靈”之稱。
法泉寺始建於北魏,距今已有1400多年曆史。經過隋、唐、五代及宋、元、明、清等十多個朝代鑿修、雕塑,壁畫數量眾多,殿宇樓閣皆依崖而建,連為一體,雄偉壯觀。因岩崖之下有泉水湧出,崖半腰間又有“墨池”、“月牙”、“龍骨”三泓清泉,以“法門”和“清泉”立說,故名“法泉寺”。
法泉寺曆史悠久,與陝西法門寺、寧夏景雲寺同承一脈。這座古刹名寺,除有北魏時開鑿的石窟外,還有曆代文人騷客的墨寶。寺內原有唐代開國功臣尉遲敬德監修法泉碑記。據《定西文物》記載,石窟於公元1102年(宋徽宗趙佶崇寧元年)、公元1450年(明代宗朱祁鈺景泰元年)、公元1522年(明世宗朱厚熄嘉靖元年)和公元1582年(明神宗朱翊鈞萬曆十年)重修。至清康熙年間,寺院占地達二平方公裏,有佛田千畝。法泉寺分前寺後寺,僧侶曾多達1500餘人。後數經兵燹,勝景幾遭破壞,但昔日風貌猶存。寺內長橋橫臥,清泉回流,榆柳成蔭,曲徑幽道,座座洞窟連群,巍巍殿宇聳立,亭台樓閣,星羅棋布,曆代文人墨客的題詞,能工巧匠的彩繪雕塑,使法泉更添盛名。明代兵部尚書彭澤曾就讀於此,所吟的法泉八景詩作,至今傳誦;明末清初印度遊僧戈桑巴尼曾遠渡重洋,來到法泉寺講經說法;藏族高僧桑加班丹曾主持法泉建寺修閣,收徒會友,盛極一時。其時法泉寺有天王洞、千佛洞、三教洞、藏經樓、鴻文閣、長者廟、子孫宮、覺世亭、古塔、握橋、宋鍾、唐榆、唐柳等古跡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