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兵部尚書彭澤法泉八景詩:
石竇寒泉
幽穀雲根擁洌泉,潺緩嗚咽幾經年。
清寒下特纓堪濯,更喜佳音到枕邊。
野橋春漲
無冥移柄到東皇,水泮泉陰瀉石梁。
童冠欣然遊詠處,東風盈耳奏鶯簧。
岩石書書
萸開一片瑞皇石,茬我青編書數廚。
幾度畔餘間展誦,欄前流水亂伊唔。
草堂琴趣
白雲深處草堂深,洗耳宮商太古音。
莫笑鍾期今去遠,清風明月自知心。
巢林一枝
楫得危樓才數椽,也堪登眺也堪眠。
東風似識出人趣,漫舞飛花到眼前。
鄉塘半歃
活水風來往小塘,湛然月影與天光。
山翁心思常如此,六月無風夢自涼。
樵桎披雲
一曲高歌入翠微,白衣蒼狗簷頭飛。
晚來徑底青蓑濕,帶得東山雨意歸。
魚磯釣月
月映寒波萬傾秋,晚風閑釣小灘頭。
柳條貫得金鱗去,更問山妻有酒無。
近代名人張大千撰法泉寺紅岩聯:
岩前掛仗看雲起 鬆下橫琴待雁歸
沿寺石窟
沿寺又名五佛寺、千佛寺,因窟內有五尊大佛和千餘尊小佛而得名。該寺位於景泰縣五佛鄉興水村黃河岸,坐西向東,寺南麵有觀河樓,可望黃河滔滔北去,可眺四下山野田疇。
石窟深9米、寬7米、高4米,有方形中心塔柱直達窟頂。塔柱每麵寬5米,四麵開龕,龕內各塑佛像一尊。正麵為釋迦佛像,其餘三尊形態各異,神情自若,造型特征屬宋代末期。窟後部南北二角各有一尊泥塑佛像,趺坐蓮花寶座之上,造型豐滿、體態端莊,著僧衣、披袈裟,造型特征屬唐末五代時期。塔柱表層有彩繪佛像,經修複後重現光彩。正麵為清代所繪四尊菩薩,南北兩麵有模製影塑小佛像千餘尊,形象生動,各具特色。
依石窟崖麵的二層樓閣與石窟巧妙地結合為一體,成為該窟的前室,並有木梯可登。二層有回廊,可憑欄遠眺。中有佛閣,可通窟內。上有八角尖頂,古色古香。此樓閣曾於明代重修,至今保存完好,其後有財神閣,明初所建,經多次重修,亦保存完好。
1980年,景泰縣政府將沿寺列為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撥款維修,並撰楹聯:
千佛洞千佛像千佛洞中千佛像佛洞千古佛像千古
觀河樓觀河流觀河樓上觀河流河樓萬年河流萬年
彩陶和吳家川岩畫
靖遠縣石門、雙龍、烏蘭、平堡等鄉,曾出土大量彩陶,上有紅、黑二色花紋,經考證,屬仰韶文化半坡及馬家窯類型。
1983年《甘肅日報》、《蘭州報》、《文物》雜誌曾發表“甘肅省靖遠縣吳家川發現岩畫”的報道和評介文章,吳家川東西兩壁岩畫拓片始公之於眾。
吳家川在靖遠縣西北部,是早期先民農牧區。岩畫發現處環山,形如一個小盆地,四周崖麵平坦,上為黃土堆積層,下為紅砂岩。岩畫刻於紅砂岩壁上,位於盆地正北麵。最初為當地一位農民耕作放牧時偶然發現。崖麵中間有一突岩,自然地將崖麵分為東西兩部分。
東壁:在高2米、寬4米的崖壁上,左側有鹿、羊等動物,姿態各異。有一隻身軀高大的鹿,雙角分數叉,類似今天的長角鹿。另一隻鹿前有車狀圖形,有人舉叉圖形,惜已模糊不清。畫麵羊有大角和無角兩種,其中一隻羊角上站著小鳥,形象生動。遙想當年,這裏必是水草豐茂,寧靜安祥,人與動物友好相處的一方樂土。崖壁右側是一些符號,線條粗獷,不可辯識。
西壁:在高1.3米、寬2.6米的崖壁上,有八人騎馬馳騁,似交戰,亦似狩獵。每人頭上有三個突出的角狀物,據專家考證,可能是角髻辮。有一鹿特別高大,周圍有小鹿、狗、羊等動物。有一人騎馬佇立,頭部上方一直線穿過圓圈,上下各一圓點。有大角羊及狗各二隻,集於壁中裂縫東側。壁下部留有騎馬人、上樹人殘跡。
隱去金戈鐵馬,戰火狼煙,這裏的先民狩獵、馴養、遊牧,生活簡單而恬靜。他們在勞作之餘,即興刻畫下身邊的事物和場景,給後人留下無限的遐思與暢想。
紅砂岩石質較鬆,一般的工具或礫石均能刻畫,岩畫畫麵無統一手法,無統一布局,故不像絲綢之路上許多石窟中的壁畫那樣,是曆代工匠藝術家的創作,而是遊牧民族的即興刻畫。嘉峪關市1972年曾在黑山發現多處古代遊牧民族岩畫,其技法和內容與吳家川岩畫有近似之處。相形之下,吳家川岩畫描繪較為原始,年代當早於黑山岩畫。
靖遠縣與內蒙古陰山山脈的狼山地區同處黃河中遊,該地也曾發現秦、漢、宋、元時期匈奴、突厥、回紇、黨項等民族的岩畫。吳家川靠近陰山山脈,今天仍有“西番窯”等地名。這些岩畫,有可能是古代西北地區遊牧民族的文化遺存。這些文物能為研究甘肅古代各民族的生活狀況、自然環境、社會變遷提供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