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禾苗打了一捆柴,早早地來到南山腳下。傍晚時分,隨著一聲巨響,山頂出現一個巨大的光環,它飛旋著,嗡嗡作響,徑直飛向南山腰。光環消失之處,出現了一個洞口。禾苗小心翼翼地走了進去,隻見花紅柳綠,紫光瑞氣,非常迷人。禾苗完全被眼前的美景迷住了,東摸摸,西看看,好不快樂!突然,他看到了一位老人鶴發童顏,長髯飄飄,周圍一群白鶴翩翩起舞。禾苗順手折了一根樹枝逗弄白鶴,可白鶴“撲通”一聲跳進池塘,水花濺到禾苗身上,他猛然一驚,想起桃花姑娘的話,急忙向洞外跑去。剛出洞口,隻聽一聲巨響,震耳欲聾,禾苗緊張得閉上雙眼。待到聲響逐漸消失,禾苗發現自己進洞前留下的柴、斧都在腳下。四處張望,卻無法找到洞口的痕跡,他覺得像是做了一個夢,而手裏卻明明拿著在洞裏折下的樹枝。
禾苗回到家裏,將經過告訴了母親。“桃花姐姐說,洞裏有我需要的東西,可我隻帶回了這樹枝,能有什麼用呢?”他自言自語著。久病不起的母親卻突然神清氣爽,沉吟了一會,說:“兒啊,你的孝心感動了天神,你一定是到了仙人住的地方,把這樹枝栽到後山上去吧,讓它長成大樹,造福鄉親。”於是禾苗精心把樹枝栽好。又提來清水澆灌它。
第二天清晨,禾苗跑到山上一看,山頭長滿了一種不知名的樹木,枝頭簇簇鮮花豔麗清香,就像“桃花姐姐”頭上戴的那樣。鄉親們聽了禾苗的故事,就給花取名“桃花”,那樹就叫桃樹,那山就叫桃花山。
桃之夭夭,桃之灼灼,桃花山成了方園百裏的名勝之地。如今,會寧縣建立了桃花山經濟開發區,美麗的桃花山將隨著會寧經濟的發展更加絢麗多彩。
旱塬秀峰鐵木山
會寧縣北部頭寨鄉,有一座蔥蘢清幽的大山,矗立於四周的荒山禿嶺之中,這神秀之地,就是鐵木山。
相傳,此山原名香林山,以林木豐茂,百花飄香而得名。600多年前,元朝將領鐵木爾率軍來會寧一帶,他作戰勇猛、軍紀嚴明、愛護百姓,受到當地人民的擁戴。後與明朝軍隊作戰,被圍困在香林山上,鐵木爾寧死不降,自殺身亡。人們為緬懷、紀念這位將軍,將香林山改名為鐵木山。
鐵木山四周山巒起伏、溝壑縱橫,遠望鍾靈毓秀,登臨頗費氣力。如今,移山填溝,削嶺架橋,修築了條條坡道,登山已不困難。前幾年峻工的蘭宜公路,由東向西,經會寧,繞鐵木山,跨祖厲河,過定西、榆中到蘭州。從定西出發,自南向北,經峰口、葛家岔、石峽灣直上鐵木山頂;下山經馬家堡、頭寨、郭城,可到靖遠縣。交通方便了,鐵木山向遊人展現出它峻美的容貌,獻上它珍貴的寶藏。
盛夏的鐵木山,景色格外迷人。當你冒著酷暑登上山頭,或許會大汗淋漓,氣喘籲籲。而滿山翠綠,賞心悅目,一習涼風,神宜氣爽。潺潺的水聲,會把你引向一道淚淚流淌的清泉,掬一捧,清冽甘甜。鐵木山泉水無汙染,含多種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是很好的健康飲料。20世紀90年代以來,鐵木山礦泉水和會寧縣與加拿大合作生產的萬裏緣杏仁露一樣,暢銷西北各省市。
沿盤山路緩步徐行,一株株挺拔的白楊,像迎賓的儀仗。一棵棵濃綠的馬尾鬆,像顆顆翠玉點綴其間。那鬱鬱蔥蔥、擠滿山腰、蓋滿峰巔的是一些不知名的灌木,一叢叢、一片片,用自己頑強的生命,與嚴寒、幹旱抗衡。
越往上走,山道越窄,林木越密,想走捷徑的人們,往往會迷失在高低錯落、枝權交迭的樹林中,隻好穿林打葉,曲折前行。
行至半山,你會看到兩塊平坦的空地。這裏曾是殿宇鱗次的佛家聖地。香煙繚繞,善男信女、遊山賞景者絡繹不絕。“橫掃一切”的年月裏,廟宇幾乎毀壞殆盡。站在斷壁殘垣、滿目蒼涼的廢墟前,怎不令人扼腕歎息!現僅存的三座殿堂據說是當年的大殿、子孫宮和白雲閣,曾有楹聯:
焚香金爐金爐不斷千年火
秉燭玉盞玉盞長明萬歲燈可見當年盛況。今雖年久失修,破敗蕭條,但依稀可見宏偉的結構、精巧的造型。古樸、雅致、莊嚴、偉岸寓於殘缺之中,文化的摧殘者終不能阻止文化的代代傳承,“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平時,這裏遊人不多,隻見荒草上階綠,古柏掩門青。山風徐來,似聞晨鍾暮鼓。花氣襲人,如沐繚繞香煙。
每年農曆六月十九是鐵木山的廟會之日。遠近的人們為消災祈福而來,鐵木山眾廟宇香火不斷。而且鐵木山辦了林場,建成了自然公園。平日旅遊賞景者不絕於道,傳統廟會的日子也成了物資交流會。靖遠的香瓜、隴西的紅杏源源不斷;當地的小吃甜醅、涼粉、素麵、油餅提早擺好了攤位,煙酒糖茶、日用百貨,琳琅滿目;秦腔與流行歌曲此起彼伏;書法和繪畫隨作隨賣;照相機、攝像機記錄下熙熙攘攘、人聲鼎沸、盛世太平的歡樂祥和景象。
鐵木山景致獨特,可遠觀、可近賞;交通便利,通火車、通汽車。純淨甘甜的鐵木山礦泉水可供飲用,潔白清香的萬裏緣杏仁露可供品嚐……
山美、水美、物美、人美。誠邀天下客,何日君一遊!
會師遺跡千古頌
古城會寧,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曆史。然而,她馳名中外,光耀史冊,更因為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麵軍在這裏勝利會師。
會寧縣城西門原叫西津門樓,始建於明朝嘉靖年間。紅軍會師於此,並舉行了聯歡會,紅軍領導人曾在門樓上召開會議。紅軍過後,百姓開始稱此門樓為“會師樓”。1958年縣政府正式將西津樓更名會師樓。當代詩人於辛田這樣寫道:
會師樓下念紅軍,長征勝利共歡心。
雪山草地雄心在,紅旗獵獵育後人。
1962年,甘肅省政府將會師樓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樓為歇山頂閣建築,上下兩層,磚木結構,三開間,南北開門,下層為革命文物陳列室。幾十年來,會師樓一直受到當地政府和人民的保護,作為團結勝利的象征,矗立在人們心中,吸引著中外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