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加上南方國家本身經濟政策和發展戰略的失誤,使80年代成為南方國家“失去的十年”。
總之,冷戰時期,南北關係主要表現為國際經濟領域裏的對抗與對話,國際政治領域裏的控製與反控製、幹涉與反幹涉的鬥爭。因此,南北關係不僅是南方國家與北方國家之間的經濟問題,而且也包括了南方國家與北方國家的政治關係。
(三)冷戰後的南北政治經濟關係
(1)冷戰後的南北政治關係
冷戰結束後,東西方關係朝著有利於西方的方向發展,在西強東弱的形勢下,北方國家將意識形態和安全、軍控的重點由原蘇聯和東歐國家轉向南方國家,使南北關係中政治領域的矛盾日益突出。
冷戰後南北政治關係中最突出的問題表現為,北方將“人權”矛頭轉向南方國家。人權問題自產生以來的幾個世紀中,基本上屬於國內政治範疇。近幾十年來,隨著國際關係的變化,人權才與國際政治日益緊密地結合起來,尤其是20世紀70年代美國的卡特政府,更是把人權問題納入了國際關係並上升到外交政策的高度。
裏根政府時期進一步強化了“人權外交”,增添了“促進國際民主化運動”等新內容。
目前,北方國家特別是美國對南方國家不斷采取“人權”攻勢。其主要做法是:把“人權”作為提供經濟援助的條件;利用大眾傳媒宣傳西方的價值觀念,促使南方國家實行政治多元化、經濟自由化;甚至不惜動用武力,直接對南方國家進行幹預。
南北政治關係還突出地表現為,北方把南方國家作為安全和軍控的重點。如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極力推行東擴計劃;1997年,《美日防衛合作指針》更是通過美日聯合對付“周邊事態”;美國長期推進的國家導彈防禦係統和戰區導彈防禦係統,也主要是對付發展中國家。與此同時,北方國家將核武器以及生化武器、導彈技術在南方國家的擴散看成是對自己安全的最大威脅,因此,他們將防止核擴散置於自己安全和對外政策的優先地位。並且將防範重點放在朝鮮、伊朗、伊拉克、利比亞等國。
(2)冷戰後的南北經濟關係
冷戰結束後,南北經濟領域的矛盾進一步加深,並出現了一些新情況。主要表現為以下四個方麵。
①南北差距繼續擴大,窮國越窮、富國越富。世界上“最不發達國家”由1989年的42個增至1994年的48個,占發展中國家近1/3。世界人口中1/5的富者和1/5的窮者,人均國民收入比1980年30∶1,到1997年擴大到74∶1。世界上三名巨富的財產,超過了48個最不發達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之和。人類20%的富有者消費著86%的各種商品和服務,占世界人口1/5的最窮者隻消費著世界財富的1.3%。世界貧困人口已由1993年的13億增至1999年的15億左右。
②南方債務負擔有增無減。1988年發展中國家的外債總額為13750億美元,1998年增至24650億美元。債務問題已成為南北關係中的一個重大問題,其對國際金融市場的強烈衝擊,已經威脅到了北方的經濟利益。為緩解債務危機,北方國家和一些國際組織多次召開國際會議,討論發展中國家的債務問題。1999年西方七國首腦在科隆的會議上,決定免除世界最窮國家700億元的債務。
③北方發展援助遠未達標。根據《聯合國第二個十年國際發展戰略》規定,到1980年,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提供的官方發展援助,應占援助國國民生產總值的0.7%。但大多數國家遠未達到其承諾的指標,且出現了下降趨勢。1997年,經合組織國家提供的官方發展援助額為498億美元,比1996年的578億美元減少了14%。20世紀90年代,國際資金供求矛盾日益尖銳,國際投資總額的80%為發達國家間的相互投資,投入南方的資金不到20%。南方國家因援助減少並陷入還債困境,所以缺少發展資金的狀況更為嚴重。
④南北貿易權利很不平等。兩極格局終結後,冷戰變成了商戰。占全球人口20%的發達國家擁有全球生產總值的86%和出口市場份額的82%,而占人口75%的發展中國家分別僅擁有14%和18%的份額,其中最不發達的48個國家,人口占世界的13%,其出口僅占全世界出口總額的0.4%。對發展中國家而言,過去的20世紀90年代既是不平等的十年,也是邊緣化和被排擠的十年。因此,發展中國家強烈要求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