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正在崛起的發展中國家(4)(3 / 3)

一些國家躍入新興工業國家的行列。“新興工業國家”即指那些經濟正在起飛,且嶄露頭角的國家。如20世紀60年代出現的亞洲“四小龍”。目前,中國、巴西、泰國等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速度驚人,形成了一支新興經濟力量,這類國家和地區在全球大約有50來個。

(3)民族經濟壯大,經濟自主性增強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發展中國家的民族經濟有了長足發展,“工業歐美,原料亞非拉”的傳統格局正在被打破。發展中國家已經能夠按照自己的民族意願製定發展戰略和方針政策,選擇發展模式,監督和管理壟斷公司和企業。

(4)是發展中國家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不斷增大1950年發展中國家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由28%提高到了33%,1996年更達到44%。

(二)經濟發展麵臨的困難和問題

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麵臨的問題,既有外部的,也有內部的。外部有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對發展中國家的衝擊和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的製約,內部有政治與經濟兩方麵的問題,從政治上看,主要是政局不穩、人口增長過快。從經濟上看,主要是債務等問題。這裏主要分析一下發展中國家的幾個內部問題。

(1)債務問題

發展中國家工業化過程中,需要大量資金,內部積累十分有限,隻能靠吸引外資和舉借外債獲得必要的發展資金。而債務過重,不能到期還債,必然發生債務危機。許多發展中國家20世紀50年代、60年代就有相當數量的外債,到1980年發展中國家的債務已從1970年的729億猛增到8390億美元,以致爆發了債務危機。

1986年突破1萬億,1994年增至1.945萬億美元,占當年發展中國家全部國民生產總值的45%。1998年160個發展中國家的債務已增至2.465萬億美元。最嚴重的是撒哈拉以南的窮債務國和拉美的重債務國。在世行劃分的17個重債務國中,有12個是拉美國家。1980-1989年發展中國家支付了近5000億美元利息,嚴重影響了發展中國家的投資,發展中國家因此陷入了債務危機和經濟衰退的惡性循環中。

(2)糧食問題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沒有飯吃,發展無從談起。所以從1981起,以糧農組織創建日10月16日(1945年)為“世界糧食日”。發展中國家都是農業國,除中國等少數國家外,大多靠吃進口糧。目前有88個低收入國家缺糧,有36個國家麵臨糧食危機,有8.4億人餓肚子,有2.5億兒童營養不良。

糧食問題最嚴重的有48個國家。它們的勞動力產值隻相當於發展中國家平均數的41%,不到發達國家的3%。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的饑民已從1990-1992年的1.96億增加到了1994-1996年的2.1億。羅馬世界糧食會議指出,到2015年要把處於半饑餓狀態的人口減少一半。然而發展中國家農業基礎差,水土流失嚴重,再加上自然災害的影響,要實現這一目標,又談何容易。

(3)人口問題

1987年7月11日世界人口記錄是50億。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達到了60億。在這60億人口中,發展中國家占了47.4億。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在世界人口中的比例已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65.5%升至79%。人口增長過快,迫使發展中國家拿出更大份額的國民收入用於人民生活,導致生產性投資和教育投資減少,社會發展的速度因此減緩,使原本緊張的住房更加緊張。

(4)環境問題

發展中國家的環境問題主要指生態環境破壞和環境汙染問題。生態環境的破壞突出地表現在森林的減少和土壤沙漠化兩個方麵。戰後,一些發展中國家為了開墾荒地,濫砍濫伐樹木,使森林麵積急劇減少。調查表明,亞洲的森林每天以50平方公裏。每年以1.8萬平方公裏的驚人速度減少。

環境汙染主要表現在:空氣汙染、水源汙染、固體廢物汙染、噪聲汙染和酸雨汙染幾個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