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正在崛起的發展中國家(4)(2 / 3)

其次,民族資本的片麵和畸形發展。發展中國家的民族資本在獨立時基本上集中在商業和運輸業等方麵,在工業領域也主要集中在輕紡工業和食品加工工業方麵,機器製造和其他重工業部門相當薄弱。拉美最大的國家巴西獨立時,幾乎沒有民族工業。印度獨立時,重工業隻占工業總產值的10%,機器製造業幾乎為零。再次,民族資本缺乏獨立性,存在著嚴重的依附性。

(五)對外的依附性

對外依附性的含義是:一方麵發展中國家由於經濟不發達,在當代國際經濟關係中處於不平等的地位,受到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控製、支配和剝削,使自己的發展失去了自主性,而受製於人;另一方麵發展中國家又為發達國家的發展提供了條件,使自己的發展受到製約、限製或損害。

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的依附主要表現在:首先是資金方麵的依附。發展中國家經濟實力相當薄弱,獨立後又麵臨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工業的加速發展,急需外部資金。發展中國家隻有繼續保持同發達國家原有的依附關係,才能獲得相應的資金。其次是金融領域的依附。發展中國家由於急需發展資金,隻能向世界銀行和發達國家的銀行借貸,龐大的債務和大量的利息負擔,使發展中國家處於被動和受支配的地位。再次是國際貿易方麵的依附。發展中國家出口的主要是初級產品而進口的則是生產設備和某些生活必需品。在國際市場上,價格是受發達國家支配的,初級產品的低廉價格使發展中國家在對外貿易中隻能忍受不等價交換帶來的損失。第四是科技方麵的依附。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發展中國家要發展,必須依靠先進的科學技術,提高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發展中國家由於沒有足夠的財力支持科學研究和新技術的開發,隻能依靠發達國家的先進科學技術。在購買先進技術專利方麵,發展中國家不僅要付出大量專利費,還要忍受苛刻的附帶條件,甚至受到發達國家的控製。

依附關係是一種不平等關係。隨著發展中國家經濟實力的增強,這種不平等的依附關係將會逐步被相對平等的相互依賴關係取代。

四、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成就與問題

(一)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成就

綜觀發展中國家戰後幾十年的經濟發展,前30年發展快,成績突出,進入20世紀80年代後,處於停滯不前狀態。不同的國家和地區發展的速度也不一樣。東亞、東南亞、拉美和中東產油國發展水平較高,非洲國家發展速度則很遲緩。整體而言,發展成就還是巨大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麵:

(1)發展中國家創造了比發達國家更高的經濟增長率

發展中國家獨立後,盡管處在不利的國際經濟環境中,但大多數年份,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年增長率普遍高於發達國家。據世界銀行統計資料,1955-1970年,發展中國家國民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率為5.4%,發達國家為4.7%;20世紀70年代,發展中國家為5.3%,發達國家為3.2%。即20世紀80年代,發展中國家“失去的十年”其增長率仍然高於發達國家的2.8%。1996年達6.3%,1997年為6%,2004年為6.10,2008年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仍達6.5%,遠高於這些年度發達國家的增長水平。

(2)畸形經濟結構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