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正在崛起的發展中國家(4)(1 / 3)

三、發展中國家的基本經濟特征

發展中國家的基本經濟特征,是指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相比較,表現在發展中國家國內生產關係方麵,尤其是經濟形態方麵相對穩定的特征。發展中國家的基本經濟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一)落後的生產力發展水平

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和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形成了極高的勞動生產力,經濟發展到了高度發達的水平。而發展中國家由於長期的殖民統治以及自身的種種原因,生產力的發展受到嚴重的阻礙和束縛,錯過了曆次科技革命的快車,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不斷擴大。盡管獨立以後發展中國家致力於發展生產力,一些國家也跨入了新興工業國家行列,但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沒有多大改觀。就發展中國家總體來說,生產力發展水平仍很低下,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著較大差距,尤其是科技差距。

(二)不合理的產業結構

產業結構,是指各產業部門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以及它們之間的比例關係和相互作用。一般來講,國家的全部經濟活動可以分為三大產業部門:第一產業,即廣義的農業,包括農業、林業和漁業;第二產業,即廣義的工業,主要是製造業;第三產業,即廣義的服務業,包括商業、金融、運輸、服務等。如果國家的主要生產要素在這三大產業中達到合理的配置,就能創造出較好的經濟效益,達到較高的勞動生產力水平。比較合理的產業結構的突出標誌是服務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占的比重較高,而農業的比重較低。發展中國家不合理的產業結構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麵:一是在三大產業結構的比重中,農業的比重過大,工業、尤其是服務業的比重過小。二是各大產業中容納的勞動力的比例,農業勞動力占的比重高,服務業占的比重低。三是單一的產品結構。大多數發展中國家,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占統治地位,農產品又隻限於一兩種產品,整個國民經濟完全依賴於這一兩種產品的出口。

獨立以後,盡管許多發展中國家不斷調整產業結構,但單一產品結構問題仍未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三)二元製的經濟結構

二元製的經濟結構,是指在一個國家內較先進的現代化的經濟成分和落後的甚至是原始的經濟成分同時並存的經濟現象,由此造成一國之內地區之間發展的不平衡、工業和農業發展的不平衡、社會不同階層生活水平的不平衡以及社會生活方式的不平衡。

傳統生產方式的自然經濟是落後的、封閉的、自給自足的經濟。這種經濟的特點是生產工具原始,技術落後,生產力極其低下;一般屬於前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貢稅製和人身依附現象普遍存在;生產的產品主要用於本地區消費,而不是市場銷售,商品化程度極低。現代商品經濟的特點是,程度不同地使用先進的勞動工具,采用現代生產技術,生產力水平較高;基本上實行資本主義的雇傭勞動製度和現代企業管理製度,生產的目的是創造高額利潤,產品作為商品進入市場銷售。這兩種生產方式的並存,在發展中國家內部產生了多種強烈反差:一方麵是發達、繁榮的現代化城市,另一方麵是極其貧困、落後的農村;一方麵是較先進、開放的工業,另一方麵是原始、封閉的農業;一方麵是極少數人口占有大部分社會財富的富裕階層,另一方麵則是一貧如洗的絕大多數貧困階層;一方麵是開放的現代化生活方式,另一方麵則是保守的傳統生活方式。

(四)並存的多種經濟成分

經濟成分即所有製成分。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成分多種多樣,有原始的共有共享經濟、部落經濟、封建經濟、小商品經濟、中小資本經濟、私人壟斷資本經濟、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經濟、外國壟斷資本主義經濟等多種形式。

發展中國家的多種經濟形式與發達國家的多種經濟成分有很大區別:首先,發展中國家存在著前資本主義的經濟成分,如半原始經濟、部落經濟、封建經濟等。

這些經濟成分是發展中國家原生的經濟成分,曆史悠久,大量存在。這種經濟成分主要存在於廣大的農村地區,表現為土地大量集中在封建地主、王室、宗教領袖、高級軍官、官僚政客手中,實行殘酷的剝削製度。廣大的農民無地少地,成為農奴、雇農、貧農、佃農等。其次,許多發展中國家的經濟主要由小農和城鎮小手工業者組成,民族資本主義經濟成分非常薄弱,對外國的資本存在著很大的依附性。再次,發展中國家的資本主義尚未得到充分發展,因此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和外國資本在發展中國家經濟中占有相當大的份額,起著特殊作用。第四,弱小的民族資本。發展中國家的資本主義是在殖民主義、帝國主義的扼殺、排擠、剝削和壓榨下發展起來的,不僅先天不足,而且非常軟弱。其弱小的民族資本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麵:首先,發展中國家民族資本產生和形成的曆史短,十分不成熟。許多發展中國家在獲得獨立時幾乎沒有民族資本。宗主國和外國資本處於壟斷地位。即使民族資本發展較早的印度,它的民族資本也隻是在兩次世界大戰前後才得到較明顯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