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根本上看,現階段影響我省工業化發展的最主要因素還是製度和組織。這種製度上的缺陷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1.企業改革滯後,市場主體缺位的問題仍很突出。
一是老企業和國有企業比例過大,計劃經濟的包袱太重,導致產權製度的徹底改革頻頻受阻,企業產權明晰化這一市場經濟的最基本前提至今仍未徹底確立。二是企業還沒有真正同市場內在地聯係在一起,特別是對國家的行政權力依賴、政策依賴和資金等生產要素依賴的積習還沒有有效地扭轉過來。三是城鄉居民生產要素所有者的觀念還沒有樹立起來,很多居民還隻是作為消費者存在於市場,而不是作為要素所有者存在於市場,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居民在工業化中的要素挖潛和投入,限製了要素活動。
2.政府職能轉化遲緩,市場機製對要素市場的作用發揮不夠。
跟發達地區相比,我省由於經濟落後,政府對要素分配的比重和權力更大,這種“大政府小經濟”的狀況使市場機製對要素市場的作用受阻。人力資本在整個社會配置時,高智力和技能的人往往被吸引到黨政機關,實際上造成了最稀缺資源的閑置浪費。大量的社會資金特別是國家投資的配置不是按市場需求而是按政府部門的決策,加上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的比重倒置,財政供養人口吃飯資金擠占了發展資金,使原本緊缺的資金要素發揮不了應有的作用。政府角色意識仍很大程度停留在舊的體製上,導致很多該服務的沒人服務,不該管的又搶著去管的現象大量存在,一些政府部門對投資和經營者亂設關卡,濫收費用,多重審批,無端加重了他們的生產和交易成本。
3.“貧困文化陷阱”嚴重幹擾了正常的市場規則。
最典型的“貧困文化”莫過於經濟社會發展的超穩定結構和超封閉狀態引起的絕對平均主義和小農經濟意識。由此造成的市場環境不寬鬆的問題幾乎成了我省開放開發最為頭痛的問題。比如各級政府都製定了一係列招商引資的優惠政策,但當實際資金進入本地區後,各種各樣的摩擦、衝突、刁難就接踵而來,政府、當地各類組織和企業居民都想揩外來投資者的油。對本地一些企業,也以“一人有、大家有”為天經地義,經常強迫其無償捐獻(當然也相應地對一些懶惰造成的“赤貧者”,給予經常性的救濟),並以此作為“傳統美德”和價值追求。對拿自己本身的人力資源和其他資源投資賺錢認為不“地道”。全社會缺乏現代信用意識和契約意識等等。更為嚴重的是,這種“文化陷阱”根深蒂固,又常常會在“法不治眾”、“與情理不合”的幌子下使市場經濟所必需的公平競爭規則變形,法律調節手段失效。市場機製在這樣的社會土壤中很難真正得到體現,生產要素往往會落入各種社會“陷阱”中。
二、現階段加快甘肅工業化進程的主要對策
既然影響我省工業化發展的最大製約因素和發展機遇都在於開放帶來的要素的自由流動,而決定要素流動的關鍵在於要素收益率的狀況,加快甘肅工業化發展,就必須在盡可能提高省內各種經濟要素收益率的同時,千方百計吸引更多的外部要素流入。具體采取以下重點措施:
(一)通過結構創新增強發展活力
1.以提高要素收益率、增強產業關聯度為重點調整工業發展思路。
要改變以資源開采型工業為主體、以服務下遊工業為主要目標的舊的產業格局,確立以深度加工型、最終產品型為主體,以滿足市場需求為基本目標的產業新格局。努力延伸工業鏈條,增加資源開發的附加值。要從我省的比較優勢和特色經濟出發,按照要素優化配置的要求和區域工業化的總體框架確定工業發展的重點領域和步驟,解決地方工業與地方經濟、地方市場,特別是與地方居民收入、就業等兩張皮的問題。緊緊圍繞增加品種、改善質量、提高效益,有重點分層次地改造現有企業,提高工藝技術和裝備水平。消除貧困地區對高新技術、新型產業的恐懼症,盡可能地爭取新上一些高新技術產業,形成工業發展的新增長點。
2.以大力發展非公有製經濟為重點調整所有製結構。
要繼續加大國有企業“退出”的力度,大力促進各種非國有經濟的超常規發展,建立與國際接軌的企業體製模式。進一步深化企業內部製度改革,真正建立現代企業管理製度。要特別強調加快中小企業發展,在提高現有地方工業、鄉鎮企業效益的基礎上,積極爭取外部支持,多方籌措資金,集中使用財力,大力發展各種形式的直接融資,新上改造一批符合國家產業方向、有市場前景,按市場機製運作的地方工業項目。
3.以產權重組為紐帶調整企業組織結構。
要重新審視老企業“殼”的價值,盡可能利用老企業的“殼”集聚社會資金。對資不抵債的企業和債務比率過高的企業,要客觀評估其存在價值,確無存在價值的,應盡快讓其破產。對麵臨暫時困難、產品有市場的,應通過充實資本,轉換機製,使其煥發出活力。對那些經營狀況好,有市場需求的企業,應在股份製改造完成之後,將部分或大部分的國有股本出售,或者向社會募集一部分股份,這樣既可實現股權多元化,促進企業產權製度改革和經營機製轉化,又可使閑散的社會資金迅速凝聚轉化為資本。要大力推進強強聯合或比較優勢的聯合,把分散的企業重組為大公司,這樣既有利於我省企業順利進入資本市場,向全社會籌措更多的資本,還可以通過企業規模化而提高其市場競爭力。但必須注意企業聯合重組一定要按市場要求,用市場機製運作,防止因為政府強行搞“拉郎配”而把好的企業拖垮、差的企業拖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