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突出製度創新,解決稀缺要素的投入難題
1.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搞好環境整治。
要按照現代公共管理的要求,建立一個精幹、高效、完備、有限的政府體係,從根本上清除政府決策的盲目性、政策措施的不連貫性和政策執行中的隨意性。下大功夫解決發展環境問題,以提高全社會的信用水平和契約意識為重點,增強全民市場經濟意識和道德、法製意識,創造一個公平競爭的社會環境;以減少政府審批,清除“三亂”現象,清理各種與市場要求和國際慣例相矛盾的法規、規章為重點,創造一個要素自由有序流動的規則環境。
2.深化產權製度改革,靠特殊的產權政策激活社會資金。
要建立更加優越的產權保護製度。以對個人財產權給予製度上的合法保護為中心,重點在涉及資源開發的特許權問題上尋求新的突破。吸引國內外投資者來我省投資。要利用存量資產轉換為貨幣資金用於工業化的新項目投資,實施項目的滾動發展。比如把建在我省地方上的電站、公路、橋梁等中央、地方大中型項目的收益權出售,換取資金,用於新的工業項目建設等。
3.強化人本意識,提高人才資源利用效率。
要在“築巢引鳳”、吸引更多的外部人才來我省創業的同時,把工作重點放在省內人力資本的優化配置和人才技術的有效使用上。改變分配體製,使分配向技術創新和經營創新進一步傾斜,逐步造就甘肅的“知本家”階層。改革教育體製,重點調整高中以上教育布局,加大對各種技術培訓、崗位繼續教育和素質教育的投資比例,避免人力資本投資上的低效性,培養更多的適合貧困地區工業化發展的實用人才。改變我省有用人才在上層建築和經濟領域的畸形分配狀況,實現現有人力資本的優化配置。
(三)進行政策創新,提高國家投資使用效益
1.優化投資結構,加大直接用於工業製造業發展的投資比重。
生態問題說到底是一個發展問題,要使國家對貧困地區生態環境和基礎設施建設的扶持和工業化發展更緊密地結合起來,爭取中央拿出更大的投資份額幫助我省建設工業支柱項目。是同樣投資發揮“四兩撥千斤”的作用。要在重要工業項目建設中放寬地方籌資的比重,一方麵解決貧困地區籌資不足而使好的工業項目難以落實的問題,同時解決一些好的項目剛剛建成就因大量欠賬或缺乏必要的流動資金而導致的項目“建成之日就是虧損之時”的問題。要努力清楚項目腐敗問題。通過提高項目列建和執行玉作的規範化、法製化水平和透明度,加強對項目列建及執行工作的監督,嚴厲打擊項目爭取和實施過程的層層“跑部錢進”以及擠占挪用等措施,降低項目建設成本,提高投資效益,要加大地方政府對工業化的資金統籌力度,集中資金辦大事,避免因“撒胡椒麵”而帶來的資金使用效率的弱化。
2.爭取中央加大經常性的轉移支付,扶持我省社會事業發展。
我省很多貧困地區經濟發展的一個突出矛盾就是經濟基礎與其所支撐的上層建築嚴重失衡,過多的財政供給人員工資嚴重擠占發展資金,不但使地方財力無法投資企業發展,而且形成十分嚴重的“三亂”問題。但考慮到這些地區多為老少邊地區,為了社會穩定、民族團結等方麵的需要,機械套用其他地區的“財政供給人數/GDP”比例精簡機構,壓縮財政供給人員可能既不可行也不見得利大於弊。實際上貧困地區財政負擔的大頭主要還在教育衛生等事業,盡管從簡單的投資與享受服務人數比確實有些不劃算,但這些地區要得到長足發展,不僅不應壓縮這部分開支,而且還應該逐步擴大。從一定程度上講,用很多資金投資項目建設輸血的效益很可能不如用它們支持貧困地區上層建築正常運轉和社會事業發展造血效益高。因此,中央、地方財政應在完成貧困地區機構改革、確定貧困地區社會事業發展計劃的基礎上,用立法的形式使貧困地區得到長期、合理、穩定的經常性轉移支付。
(作者為平涼市監察局副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