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引子(2 / 3)

(三)繼續工業化和再工業化是俄羅斯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

繼續工業化是指按經濟發展進程繼續進行工業化建設,再工業化是指用現代化的電子和信息技術對原有的工業企業進行改造,提高工業競爭力。這是俄羅斯經濟當前和未來一個時期需要完成的兩大任務。

1.依靠現有工業基礎難以實現產業結構高級化

俄羅斯在計劃經濟時期建成的工業化基礎嚴重老化和鏽蝕,僅靠增加要素投入進行外延式的擴大再生產,難以實現產業結構的高級化。俄羅斯工業基礎老化至少包括三方麵的含義:一是工業固定資產嚴重老化,各部門的設備老化率分別為化工和石化80%,機械製造業70%,輕工業70%,建材業69%,黑色金屬冶金業67%,電力工業66%,有色金屬冶金業65%,燃料工業63%,森工紙漿業55%,食品工業45%。二是設備使用年限超長,磨損嚴重。工業設備的平均使用年限達到21.2年,2004~2006年工業固定資產的平均更新率僅為1.8%。三是技術老化。蘇聯時期的工業化是建立在傳統電氣化水平之上的工業化,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的經濟危機,錯過了對原有工業基礎進行現代化改造的時機。對舊設備、舊技術繼續增加投資,進行局部修補,必然導致投資效率低下,產品質量和產業競爭力無法根本提高,產業結構高級化無從實現。與1998年相比,2006年機械製造行業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長了43.6%,但技術水平沒有明顯提高,高科技裝備占比極低,數控機械設備所占比例不超過5%。在這種情況下,不對設備進行徹底更新,難以生產出有競爭力的產品。

2.再工業化是未來一個時期俄羅斯經濟發展的必經階段

所謂再工業化,是指某些國家或地區的工業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由於內外環境的變化以及工業技術水平的落後,工業產品質量下降,市場需求急劇萎縮,工業生產出現衰落局麵,為改變這種狀況調整工業發展戰略,根據地域要素稟賦狀況,引入新的管理機製和現代科學技術,研發新的適應市場需求的適銷對路的產品,建立更高水平的工業化的進程。再工業化不是對原有工業企業的簡單改造,而是一個脫胎換骨的進程。包括美國在內的世界很多國家在20世紀後期都經曆過再工業化階段,蘇聯後期由於思維和製度僵化,錯過了再工業化的最佳時機,導致國家經濟陷於衰敗。俄羅斯獨立初期,由於麵臨著重建國家所帶來的各種危機,不可能將再工業化提上日程,反倒出現了“逆工業化”局麵,國家工業基礎受到重創。普京上台以後經濟工作的重點在於穩定局麵,經曆8年多的恢複性經濟增長,在國家財力得到壯大的情況下,再工業化是俄羅斯振興經濟難以回避的問題。

3.實現再工業化需要思維創新、製度創新和技術創新

俄羅斯的再工業化是一項複雜的係統工程,必須在綜合分析的基礎上製定出切實有效的綜合性的戰略和政策。思維創新、製度創新和技術創新缺一不可,其中思維創新是根本,製度創新是保障,技術創新是手段,隻有同時滿足上述條件,才能充分動員和合理配置各類生產要素,單純強調任何一種因素,都無法保障再工業化的順利實現。俄羅斯著名經濟學家伊萬特爾認為,俄羅斯再工業化進程已經啟動;當前的再工業化是大資本與國家產業政策有效結合的進程;再工業化就是要向基礎產業——交通、能源、重型製造業、冶金和化學工業——投入巨額資金。這一觀點隻是部分地涉及了製度變革的必要性,但忽略了思維創新和技術創新的重要性。俄羅斯的再工業化應該是借鑒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的經驗,立足於本國經濟的實際狀況,以開放心態吸收外國資本、高新技術和現代化管理手段,以信息化為基礎的新型工業化。

二、普京時代混合市場經濟模式的形成及特點

縱觀俄羅斯經濟發展史,十月革命前俄羅斯經濟與西方相比存在相對特殊性。十月革命後蘇聯經濟走上封閉運行的軌道,與西方相比具有絕對特殊性。蘇聯解體後,俄羅斯選擇了與西方趨同的經濟製度,但其經濟體製和運行機製及經濟基礎與西方市場經濟存在很大差異。普京上台尤其是2003年以來,摒棄了葉利欽時代機械照搬西方市場經濟模式的做法,以建設強大的經濟為根本出發點,從本國的具體國情出發,對經濟戰略、經濟政策進行了全局性和根本性的調整,雖然俄羅斯經濟仍未走上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經濟全麵發展的道路,但其帶有全局性和本質性的一些特征已經顯現,已形成或正在形成以務實主義目標為導向的混合市場經濟模式。

(一)從建立自由主義市場經濟的政策取向到混合市場經濟模式的轉變過程

1.從葉利欽時代到普京時代的轉變

如果將普京時代與葉利欽時代進行對比,可以清楚地看出兩者之間的明顯差別。葉利欽時代經濟轉軌和改革的主題是“休克療法”、私有化、自由化,普京時代經濟政策的主題成為“建設強大的經濟”,提高經濟競爭力,實現經濟多樣化,發展創新型經濟等。其根本區別在於,經濟政策取向和目標發生了明顯變化。葉利欽時代經濟改革的目標與手段混淆,力圖通過激進的製度變革,建立起以全麵私有化為基礎的自由主義市場經濟製度。但在係統性經濟危機條件下,經濟持續滑坡,國家財政入不敷出,陷入左支右絀狀態,社會經濟一片混亂,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危機交替加深。所謂“自由主義”,隻是經濟改革的標簽和目標取向,直到2000年普京上台,俄羅斯經濟自由度的世界排名還在100名以外。進入普京時代,經濟戰略和政策出現了重大調整,最根本的是目標取向發生了明顯變化,建設強大的經濟是核心和根本目標,具體政策則兼收並蓄,因此,可以說,普京的經濟戰略是目標導向型的發展戰略。

2.從普京第一任期到第二任期的轉變

普京上台之初,俄羅斯千瘡百孔,經濟凋敝,社會混亂,國家財政捉襟見肘,領土完整麵臨威脅。在這一時期,普京經濟政策的重點在於完善市場經濟製度,力圖通過修補漏洞、整頓秩序,使局麵趨於穩定。突出的是製定、頒布和修改了一係列法律、法規,製定了民法典、稅法典、勞動法典、土地法典等帶有自由主義市場經濟特征的基礎性法律。同時,繼續推進經濟改革,強調減少國家對經濟的幹預,規範企業行為,著手實施自然壟斷行業改革,進一步完善養老金改革等。這一時期,歐盟和美國先後承認俄羅斯為市場經濟國家。但從普京第一任期即將結束時起,以“尤科斯事件”為標誌,俄羅斯的經濟政策發生逆轉,突出表現在國家不僅強化了對經濟的宏觀調控,也加強了對企業的微觀控製,國家的作用和影響力日益突出,並最終形成了混合型的所有製結構、經濟運行機製和調控管理體製。

(二)俄羅斯混合市場經濟模式的突出特征

1.國有製、集體所有製與私人所有製並存

經過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的私有化進程,俄羅斯大部分國有企業已實現了私有化。據世界銀行發布的數字,俄羅斯國有公司2004年的銷售額占比僅為25%,非國有經濟就業人口占就業總人口的63%。在普京進入第二任期後,俄羅斯經濟中的國有成分不斷擴大,一些企業被國有或國家控股企業兼並,國家對具有國民經濟命脈意義的行業或企業加強了控製,有學者將這一進程稱為“國有化”或“再國有化”。2006年以來,俄羅斯還組建了國家納米技術公司等若幹大型的政府公司。一些學者認為,俄羅斯可能就此走上國家資本主義道路。對此,普京在2007年12月接見俄羅斯工商會代表時明確表示,俄羅斯不會走國家資本主義道路,也不允許政府公司進行行業壟斷,組建政府公司的目的在於,國家要對那些私營企業沒有投資意願的領域進行扶持,國家資本主義“不是我們的選擇,也不是我們的道路”。應該看到,非國有經濟在俄羅斯仍占據半壁江山,在可預見的將來,俄羅斯仍將保持國有製、集體所有製和私人所有製並存的混合所有製結構。